監國攝政王載灃大肆攬權,架空地方督撫,徹底葬送了清王朝


監國攝政王載灃大肆攬權,架空地方督撫,徹底葬送了清王朝

載灃像


光緒、慈禧相繼辭世後,醇親王載灃成為監國攝政王

《清史稿》記載,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 ,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抱著自己的終身遺憾在瀛臺涵元殿病逝,終年38歲。次日,大清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也突然辭世了。兩人的死,中間僅間隔一日。

在此前的十月二十日,光緒帝病危,慈禧頒發了“醇親王載灃著授為攝政王”的懿旨,同時下令將載灃年僅3歲的長子溥儀抱進皇宮教養。因光緒無嗣,此舉是為清王朝的皇統繼續做好準備。

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駕崩,慈禧面諭王公大臣: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大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彼時的慈禧大概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馬上就要隨光緒而去了。史載,二十一日這一天,這位權勢慾望極強的老女人仍“終日料理大事,至晚乃獲休息,雖極辛苦,而體力反較佳。翌日,仍於六點鐘起召見軍機與皇后、監國攝政王及其福晉即榮祿之女,談話多時,以新帝之名下一諭,尊皇后

(光緒皇后隆裕)為太后”。沒想到午飯時分突然暈倒,醒後感覺異常,自知大限已至 ,急詔隆裕太后和監國攝政王載灃等,叮囑說:“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懿旨,由攝政王隨時請而施行” 。安排好這些要事後,慈禧才放心地長吁一口氣,隨即閉目而逝。這位一生強勢的老太后滿以為有光緒親兄弟載灃攝政監國,還有自己的親侄女隆裕太后裁決“重大事件”,等於上了一道“雙保險”,如此大清的江山社稷就可保萬無一失了。


監國攝政王載灃大肆攬權,架空地方督撫,徹底葬送了清王朝

載灃和長子溥儀、次子溥傑合影

慈禧曾頒佈了一部《欽定憲法大綱》,確定了清廷預備立憲的改革路線,但載灃卻另有打算......

慈禧病逝前三個月,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基本確定了大清國政治改革的基本路線——君主立憲。如果遵循這個路線平穩過渡,或許成功轉型後的清王朝不至於在1912年1月1日就會房倒屋塌、並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吧?

可惜歷史不容假設,更無法推倒重來 。因為監國攝政王載灃並不想按照慈禧生前制定的基本改革路線繼續走下去,他心中有一個更宏大的夢想:他很清楚清廷的統治早已風雨飄搖、日薄西山 ,他要憑一己之力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而要實現這一夢想,首先必須將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漢官袁世凱除掉。作為清末新政的執行者和編練新軍的具體實踐者,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出一支唯自己馬首是瞻的新式陸軍, 史稱“北洋六鎮” ,這支近現代化的軍隊紀律嚴明,器械精良,訓練有素,戰力強悍, 是大清最精銳的一支武裝力量,作為其首領,袁世凱在清朝軍政界的地位堪稱舉足輕重。所以新晉攝政王載灃首先就要拿袁世凱試刀,既可以立威,又可以殺雞嚇猴,震懾群僚。載灃深恨袁世凱,還有另一個原因:哥哥光緒被慈禧囚禁瀛臺,新政被廢止,他認為是袁世凱從中使壞所致。

袁世凱不學有術,自然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他重賄慶親王奕劻,因此逃過一劫

袁世凱深諳權謀,機敏狡黠,自然不會束手待斃,他感覺到危險降臨,也隨即進行了一系列的“斡旋”,巨資重賄以貪婪著稱的慶親王奕劻,以尋求庇護。最終,在奕劻的暗助下,他幸運地逃過一劫,沒有死在攝政王的屠刀下,卻被削奪了一切軍政職務,被趕回河南項城老家治療“足疾”去了。


監國攝政王載灃大肆攬權,架空地方督撫,徹底葬送了清王朝

袁世凱

罷黜袁世凱後,載灃隨即開始大肆攬權。這也是這位監國攝政王執政以後最大的失策,最終成了清王朝的催命符。但載灃這樣做亦有其苦衷,並非他心血來潮或權力慾望強就決定要大權獨攬的,這涉及到清末朝廷的一個難言之隱 :地方與清廷中央的矛盾。

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漢族官僚乘勢崛起,已經對清廷構成了實際挑戰

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前,由於滿族統治者狹隘的心理與偏見,清朝的封疆大吏絕大多數都由滿族人擔任;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由於八旗、綠營已經腐敗,不堪一戰,以曾國藩為首的一批漢人士大夫乘勢而起,漢族團練武裝成為抵抗太平軍的主要力量, 其首領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後逐漸成為手握實權的封疆大吏。清廷也被迫默認了這一事實,文獻記載,從1861年至1890年這近30年的時間裡,清廷大約先後任命了64位總督,其中有47位漢人;委任了112名巡撫,其中漢人有100名,漢人所佔比重之高, 自清朝立國以來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漢族官僚的崛起對於清廷的最高權力形成了一種實際挑戰。在甲午戰爭後,地方督撫與朝廷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有些若即若離,尤其是財權與軍權,以漢官為主的地方似乎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滿漢矛盾開始變得尖銳,這也是朝廷最忌憚之處。到了1900年前後,這種現象逐漸開始變得愈發明顯。


監國攝政王載灃大肆攬權,架空地方督撫,徹底葬送了清王朝

小站練兵

慈禧向列強宣戰,八國聯軍侵華時,李鴻章、張之洞等地方大員竟宣佈東南互保,拒不出兵支援清廷

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慈禧宣佈向11個國家宣戰,引發了與八國聯軍的戰爭。清軍在津、京之間與八國軍隊鏖戰,連連失利,節節敗退,聯軍眼看就要逼近北京。慈禧命各地督撫率軍勤王。在兵兇戰危之際,以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山東巡撫袁世凱為首的地方實力派要員竟然私下裡與洋人媾和,相互約定“

互不侵犯”,並承諾派兵保護境內洋人生命、財產安全,以圖自保,也就是近現代史上頗富戲劇性的所謂“東南互保 ”事件 。

這是地方督撫對清廷權威的公然挑釁。但事後慈禧因戰爭慘敗,並沒有在戰事結束、事情平息後懲罰這些不服從朝廷命令的封疆大吏,但她已意識到任由其坐大的危險性,於是在後來逐漸收回地方權力。但總體來說,慈禧的防範與收權,對於擁兵自重、羽翼已豐的地方大員們影響微乎其微。

宣統上位後,攝政王載灃擔心地方大員抱團反對朝廷,決定先下手為強

到宣統(溥儀)時,持續長達50餘年的地方與朝廷的矛盾愈演愈烈,幾乎無法調和。以監國攝政王載灃為首的滿洲貴胄害怕這些實力雄厚的地方實力派會聯合起來反對自己,因此決定先下手為強。


監國攝政王載灃大肆攬權,架空地方督撫,徹底葬送了清王朝

載灃

載灃幾乎將所有權力悉數掌控,十三人的皇族內閣中,宗室親貴佔據七席,漢人只佔三席

1909年初,載灃將最具權勢的漢官袁世凱罷黜,並將他趕回老家“休養”。去掉這個心腹之患後,他立即宣佈清理財政,對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進行摸底排查,並派出一批財政監理官赴各地調查實際情況,年底又宣佈收回司法權,規定如再有申請用地方法律裁決的人,必受嚴懲。1910年,載灃任命堂弟為鹽政大臣,將全國鹽務統一,又將北洋六鎮劃歸陸軍部統轄,任正白旗貴胄蔭昌為陸軍大臣。1911年1月,載灃又重新修訂了地方官制。

在完成一系列抓權行動後,載灃這才開始貫徹慈禧生前制定的預備立憲改革方針。1911年5月,清廷公佈了責任內閣的名單,此內閣被世人揶揄為皇族內閣。史載,內閣由13人組成,愛新覺羅氏宗親貴戚佔了7人,漢族內閣成員只有3人,還基本是都是屬於沒有實權的部門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所謂的皇族內閣裡沒有一個席位是留給地方督撫的。

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載灃竭盡全力、不擇手段的攫取權力,幾乎將財政、軍隊、司法、人事等等重要權力拽於一手,同時也把地方大員們給架空了。

不過,地方督撫們都是久歷宦海沉浮的厲害角色,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斃。他們聯起手來全力反對載灃集權,並在名實不副的責任內閣上大作文章。


監國攝政王載灃大肆攬權,架空地方督撫,徹底葬送了清王朝

載灃和兒子們合影(民國早期)

載灃認為自己大權在握,認為地方督撫們再鬧也興不起什麼風浪來,根本不理會下面一波高似一波的反對聲浪,面對督撫們的奏疏與御史的諫阻,載灃不為所動,乾脆一概不予理會,還說:“

一切參奏悉留中不發,亦不譴責言者,遍體麻木不仁”。意思是隨便他們怎樣聒噪,老子只當沒聽見。好一個“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監國攝政王。

明明在大肆攬權,偏又打著“立憲”的幌子,如此南轅北轍的做法只會激化滿漢矛盾

載灃監國攝政的三年,基本都是在大肆抓權,諷刺的是,高度集權的他卻豎起了一面“立憲”的旗幟,如此南轅北轍,最終將以漢族士大夫為主的地方與滿蒙親貴為首的清廷之間的矛盾激化成滿漢矛盾,這也勢必將朝中的維新派、立憲派和地方督撫們全都推到了清廷的對立面上去。

是慈禧所託非人,還是載灃一意孤行?大權獨攬的他竟成孤家寡人,還因此葬送了清王朝的江山社稷

載灃本非雄才大略之人,但在清末眾多的愛新覺羅氏宗王、貴戚中,他還算較具才幹的一位。他雖有意匡扶清室,但卻劍走偏鋒,一意孤行,最終把自己變成了孤家寡人。


監國攝政王載灃大肆攬權,架空地方督撫,徹底葬送了清王朝

載灃出巡


1911年10月,武昌城頭響起了槍炮聲,辛亥革命爆發,時年28歲的攝政王載灃慌忙下令精銳的北洋六鎮新軍立刻南下平叛,誰知陸軍大臣蔭昌竟指揮不動他們,此時的載灃方才明白 ,朝廷花費重金打造的新軍究竟是誰家的“北洋六鎮” ,他這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已經到了孤立無援、四面楚歌的絕境,再也沒有一個像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那樣的強人會像太平天國肆虐時期那樣挺身而出,全力支持自己,拼命拯救大清了,也難怪武昌城頭的一聲槍響就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一呼百應,一、二、三便推翻了這個靠武力建立起來的王朝。

對於載灃來說,這是他人生中最風光、 也最悲催的三年 。當年,剽悍善戰的清軍就是依靠睿親王(後來成為順治前期的攝政王) 多爾袞的正確決策,乘李自成摧垮大明王朝之際,乘勢入關,並直搗中原,建立了清朝;而此時,靠著最後一個監國攝政王載灃的決策,又將清王朝徹底埋葬了。

值得肯定的是,在浩蕩的歷史大潮面前,載灃沒有逆流而上, 沒有做無謂的抵抗,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的悲劇,而是選擇了一個還算體面的方式——讓宣統帝自行退位,以和平的方式結束了滿清的統治。

值得一提的是,換取清帝自行退位的《清室優待條例》 ,竟是由載灃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的袁世凱謀劃擬訂並提出來的。


監國攝政王載灃大肆攬權,架空地方督撫,徹底葬送了清王朝

載灃辦交涉


監國攝政王載灃大肆攬權,架空地方督撫,徹底葬送了清王朝

載灃辦交涉


【插圖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