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瀘州與老瀘州

老瀘州城又名神臂城,為南宋抗元名城,與歷史上重慶市合川區釣魚城齊名。老瀘州城屬合江縣、江陽區、瀘縣三縣區交合處,三面環水,與江陽區彌陀鎮隔江相望。距合江縣城30.2公里。


老瀘州城沿神臂巖頂邊緣構築為城。東面設耳城、護城池。東北和東南兩角有炮臺。現存有東門、神臂門和南門外直貫江渚的“一字城”和斷頭堡、練兵教場、蓄水池、舂米足碓、炮臺、烽火等遺址。


新瀘州與老瀘州


南宋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蒙軍大舉進攻西川,到1277年的三十多年間,瀘州軍民在此堅持抗元,使神臂城飽經戰火的硝煙。其間五易五守,終鑄保衛南宋的壯麗史詩,被後世譽為“鐵打的瀘州”,史有“鐵瀘城”的美稱。


現在的瀘州市,位於四川省東南川滇黔渝結合部,轄江陽區、納溪區、龍馬潭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三區四縣。


新瀘州與老瀘州


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在瀘州可以吃到正宗的長江魚,在瀘州濱江路旁到處都是各具特色的壩壩魚館子,湍急的江水中也一樣有專為想嘗試船上吃魚的朋友準備的“墩船魚館”。瀘州風味的名小吃多樣,主要有白糕、倫敦糕、豬兒粑、窖沙珍珠丸、兩河桃片、合江烤魚、姜氏滷菜一絕、老牌鴨子、朱氏雜醬麵等。


瀘州鍋魁

四川是鍋魁的發源地,尤其以瀘州最為有名。鍋魁品種繁多,有甜、鹹、白味、五香等;從用料上看,則有芝麻、椒鹽、蔥油、紅糖、鮮肉等等;從製作方法看,又有包酥、抓酥(抹酥、炒酥)、空心、油旋、混糖等等。街頭巷尾的小吃攤上多有出售;名小吃店內有它的地位;甚至高級筵席上也能見到它的蹤影。


新瀘州與老瀘州


瀘州葡萄仿

瀘州葡萄仿原名玉蘭絲,是四川瀘州地區特色傳統名點之一,葡萄仿的特點是色白如玉,組織鬆脆,入口化渣,甜度適宜,是當地新春佳節款待賓客的佳品。


敘永豆湯麵

敘永豆湯麵始於清朝末年,是川南著名小吃。豆湯麵的主要面源為加鹼細面、寬面、二葉子、塔塔面。豆湯麵是敘永人早餐的主要食品,也是晚上宵夜的充飢小吃,還是外地人到了敘永不得不嘗的地方名吃,有“不吃豆湯麵,枉自到敘永”一說。


新瀘州與老瀘州


梅花餃

梅花餃的製作:澄粉用開水燙製成澄麵皮。半肥瘦肉剁細熵熟,與玉蘭片細粒拌和,下調料製成餡。然後取麵皮包餡,用手指捏成五瓣梅花形,雞蛋黃末、熟火腿末間隔置於花瓣、花蕊內,入籠蒸熟裝盤即成。


玄灘粉蒸泥鰍

玄灘粉蒸泥鰍起源於明朝中後期,相傳“湖廣填四川”(發生在清代的一次大規模的遷移。據說,有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此遷移的行列之中。)引入而來。該菜系底蘊深厚,色、香、味、形俱佳,已逐漸形成包括“素三蒸”、“葷三蒸”、葷素混蒸、“八蒸”技法及各種調料在內的完善的蒸菜技術體系,在川菜中佔一席之地。


新瀘州與老瀘州


合江豆花

合江豆花選用優質黃豆,經泡豆、磨漿、濾漿、點漿、榨漿等工序精製而成,獨具綿、滑、嫩的特點。豆花的吃法五花八門,可以做成酸菜豆花、雞湯豆花、水滑肉豆花等。


林黃粑

“林黃粑”這個名字可謂是叱吒風雲,它讓多少瀘州人換了口味;它讓多少瀘州人把它當作飯餘閒談;它也讓多少瀘州孩子嚐盡了甜頭。當然它也不可能全是佔領前鋒,經常有“豬兒粑”、“鴨兒粑”等來搶地位,可是它不畏艱難,用自己美好的味道來征服瀘州人,使得一些瀘州人吃進林黃粑,心裡感到甜滋滋的。


新瀘州與老瀘州


除了美食,瀘州人與酒,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有人說,要了解瀘州人,或者要和瀘州人聯絡感情,應該先學會兩件事:喝酒和划拳。


在瀘州,喝酒時划拳是不可少的,有喝酒的地方,就能見到有人斗酒,就能聽到吆三喝四的划拳聲,其熱鬧程度,不僅在瀘州,既便在西南乃至全國,有瀘州人喝酒的地方就有豪放的划拳聲。瀘州人喝酒很是講究,謂之“喝酒三步曲”:第一步叫喝門面酒(共飲三杯),第二步叫點球酒(互相碰杯),第三步自由酒(猜拳、勸酒、搖骰子)。


新瀘州與老瀘州


“自昔瀘以負盛名,歸途邂逅慰老身。江山照眼靈氣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代有人才探翰墨,我來繫纜結詩情。三杯入口心自愧,枯口無字謝主人”,瀘州也被稱之為酒城,是國家名酒瀘州老窖所在地,這個城市有著源遠流長的酒文化、獨特而深厚的釀酒技藝傳承。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