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與老鳥產品經理的區別之如何體驗一款產品?

科技行業相較於其他行業受疫情影響較小,基本可以通過遠程辦公和按比例現場辦公進入正常運轉狀態。最近朋友出了一款新產品,恰巧目標用戶之一是產品經理,便受邀體驗產品並給出一些產品建議。如今有了一些產品經驗相比剛入行時,看問題的視角有較大不同,給出的建議側重點也不同,下面就談談菜鳥與老鳥產品經理在體驗一款產品上有哪些差異?

菜鳥關注“點”

產品經理這個職業強實踐性,導致目前為止仍沒有學校開設對應專業。對於大部分從業者從菜鳥階段到老鳥階段,大部分都需要靠自身實踐、思考反覆迭代實現提升。在菜鳥階段,甚至還沒有產品能做,最多就在實習單位跟著產品經理打打雜。很多小夥伴都會體驗各種產品,當拿到產品之後,通常按照網上模板,以用戶體驗的要素從大到小拆分,但受限於信息和經驗始終停留在點的分析上。

剛入行時,也遇到一樣的問題。想快速上手做產品,但實習單位本就產品經理飽和,自然不會留給實習生太重要的工作。因此就將各種APP拿來把玩,並將體驗整理成文章,投遞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網站。如今再回看文章會發現大面上的分析更多是從其他地方“搬運”,到功能和交互層則有些原創觀點。產品體驗整體上停留在點,分析層面較淺。

但在移動互聯網高峰時,這種水平還是能謀求一份工作,第一家公司屬於老牌門戶,重大戰略和功能都依賴於CEO拍板,即便到了產品總監級別,也主要聚焦小功能或交互體驗上的優化為主,自然也不需要產品經理有什麼獨特想法,能承接老闆需求並跟進上線,也算完成使命了,但對於產品經理個人價值及職業發展則非常不利。產品經理的價值在於挖掘市場機會並落地產品實現商業價值,而門戶的產品工作最多能培養出高效執行者,而非有洞察力的優秀產品經理。


老鳥關注“面”

產品經理工作幾年後,如果還在做類似以上純執行的工作,就會發現並沒有個人競爭力,新入行的應屆生比你更能加班有無限精力。產品經理自身發展需要,就需要不斷往價值鏈更高的層面走。如以上提到,產品經理價值在於挖掘市場機會,並落地產品實現商業價值。老鳥產品經理就不能只盯著功能或交互體驗,而應該以更大視角,看產品所服務行業上下游關係及產品變現路徑,即懂行業和懂商業。

起初做C端產品經理,流量和變現分離,加之日常只能改改小功能和交互,對於產品認知停留在工具和功能認知上,並不能從內容分發行業視角看待,自然也談不上關注變現。認識到C端飽和,毅然轉型到B端產品經理,B端產品產品價值與商業天然綁定,並且經歷了0-1的產品落地過程,逐步構建了對於行業和商業的理解。因此如今再體驗一款產品,就不僅限於產品功能或體驗,而更加聚焦於產品的價值和目標客戶及變現路徑,這個都清楚了,產品功能或體驗只是加速這個過程的方式而已,關注點也由點擴展到面。

體驗產品思路

朋友這次邀約體驗好處在於,至少有一個體驗的環境,而非天馬行動交流一個想法。即便產品這個階段比較簡陋,也至少能夠更加直觀的體驗,這便是踐行MVP的思路。在此基礎之上,由大處到小處提出想法與建議。

首先,向朋友瞭解到產品定位、目標用戶與未來變現的路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目標客戶使用場景和習慣在PC端,而非小程序,並且小程序天然有低頻與留存問題,可能在PC端發展產品更合適。其次也瞭解到供給端版權問題目前不是問題,大的面上需求和邏輯上行得通。之後,就圍繞站內轉化與站外拉新目標,分別提出了就站內功能、內容策略、會員免費策略、消息訂閱提出一些建議。

整個建議思路的根基在於商業路徑上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再談具體轉化和拉新才有意義,在拉新和轉化上則可以聚焦具體功能或策略。提出的每一條建議都有經驗或案例的依據,用於輔助朋友做判斷。

全局視角、商業視角、經驗與深度思考,這些都是菜鳥產品經理和老鳥產品經理較為本質的區別,需要實踐、思考和長期積累。因此在這個角度來看,產品經理很難說是吃青春飯的崗位。


菜鳥與老鳥產品經理的區別之如何體驗一款產品?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