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企業級軟件業出不了像Salesforce這樣的公司?

木幽書


中國有偉大的CRM兼SAAS公司,典型的就是釘釘。釘釘裡面內含了CRM,而且還有許多內置的功能模塊,從人事到進銷存,到財務,到生產,甚至可以在釘釘上開電話會議,各種模塊應有盡有。

而且,我用過Salesforce,其實Salesforce不算很好用,登錄也比較麻煩,Salesforce對手機的支持不好,對電腦的支持好。而釘釘的登錄很方便,對手機和電腦的支持都很好。Salesforce僅是CRM,僅是客戶關係管理,並沒有人事管理、進銷存管理等。

也就是說,中國的SAAS服務商出現了比Salesforce更上一個層次的、集成度更高的服務商。


陳巍學基因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特意百度了一下,因為我真的沒有聽過這家公司,我只聽過用友、金蝶。百度的結果是:salesforce成立於1999年,用友成立於1988年,金蝶1993年。

所以,中國企業管理軟件並沒有題主所說的那麼落後。

當然了,salesforce一家是沒有說服力的,Gartner做這個事情要早的多,而且單拿時間說事也不能全面的體現企業的競爭力,google就比yahoo更有競爭力,阿里比ebay更有競爭力。那麼,為什麼在企業管理類軟件行業老美要比我們走的靠前呢?

因為,現代企業管理的最新經驗、理論、概念都出自美國。為什麼?

因為美國是第一個將企業發展到超大規模的經濟體,也是第一個面臨極度複雜企業管理難題的經濟體,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必須解決的問題,才總結研究出各種最新的管理技術來解決別人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企業經營管理難題!

經濟學是英國人整出來的,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英國企業最早面臨各種龐雜的企業經營問題,只不過當時企業的規模還沒有發展到如今的地步,更何況新技能的get都是需要時間的積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思考、總結、實驗、修正,才最終在某個人身上爆發出來。

所以,經濟發展水平和企業規模決定了企業面臨問題的複雜度,進而決定了企業管理理論及技術的發展水平。前者提出了問題,並提供了研究所需要的實驗環境。

因此,後來日本企業發展壯大之後,也對企業運營管理的技術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說到這裡,中國企業管理技術為什麼落後就不言自明瞭,因為中國超大型的現代化企業剛剛出現沒多少年,許多問題別人已經有了解決方案,拿來學習一下就足以解決問題了。

有兩個問題需要解釋一下:

1.國營企業之前的規模也很大,但由於整體經濟運行照搬的蘇聯模式,近三十年才逐步融合蘇聯、美國、日本、德國模式,因此在美國模式的領域經驗並不充足;

2.雖然中國起步晚暫時落後,但也正因為起步晚,所以大多數國人保持很低的姿態(比如題主)向所有發達經濟體學習任何先進知識和經驗。相比之下,雖然也有美國明智之士願意學習日本、德國甚至中國、俄國(蘇聯雖然沒了,但不代表蘇聯模式一無是處)的經驗,但畢竟是少數。而且,隨著美國經濟在全球分工中過於往高處偏移(金融、科技),研究的範圍逐漸縮窄,而中國企業無論是產業分佈的完整度(技術封鎖導致的良性結果)和規模(人口過多導致的管理難題),都將是空前的,對於企業管理技術提出的挑戰也是空前的,因此,最終中國在對應行業內的地位也是可以想見的。

最後,這種事情沒有什麼好自豪的,管理越發達說明企業事務越龐雜,這兩個方面都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國強民富,而不是更多的人口更龐大的規模更復雜的管理難題。

筆者狂妄的預測下未來的趨勢:城市發展到超大規模後,我們發現一個超大規模的城市相比多個彼此聯繫相對獨立的小城市群更加令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因各種問題而煩惱,同樣的,越來越多的超大型企業開始將自己切分成彼此獨立相互關聯的子公司集團、事業部甚至事業群,而不是之前那樣一個完整的劃分成多個部門的一體化金字塔結構。


水滴的聲音


有消息透露,谷歌欲出250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Salesforce,希望通過該併購實現彎道超車,完成雲計算市場常年“老三”的逆襲。

2500億美元什麼概念?大體相當於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3-9名的市值之和;2500億美元也將遠遠超出之前的收購案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大科技互聯網領域的企業併購;相當於1600億美元再溢價60%。不管什麼角度看,都是天價。

但中國的企業只有羨慕,沒法叫板,畢竟到目前為止,中國依然沒能產生中國版的Salesforce,甚至連十分之一,也就是160億美元左右估值的國內後來者都沒有產生。那麼問題來了,為何中國沒有出現Salesforce?

接著谷歌天價收購之際,我們再來談談:

1從客觀現實來說,國內企業整體的信息化程度依然遠遠落後於美國

先看一組數據:2015年,美國IT支出總額超過7500億美元,而同期中國的IT支出只有2200億美元,尚有5300億美元的差距。

而另一端,如果按照GDP的總量來看,2015年中國GDP總量68.60萬億元,大約相當於10.98萬億美元。而同期美國GDP總量為17.95萬億美元,按兩國GDP 比值,同等水平下中國的IT支出應該在4588億美元左右。而實際上中國同年IT支出只有2200億美元。

再來看另外一組數據:2018年中國工業產值佔全球30%,佔國民生產總值的43.9%,但整體依然在工業3.0(信息化)轉型階段,行業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而美國則已經處於工業4.0階段。

通過數據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就企業的成長土壤來說,國內企業整體的信息化程度依然遠遠落後於美國,要想在貧瘠的土壤上豐產的難度是很高的。

客觀的數據是冰冷的,但數據不會騙人,但即使是主觀領域,國內誕生Salesforce的環境依然不如美國:

2 主觀上講,核心還在於中國和美國企業文化的差異

具體來說,管理者水平的差異明顯。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很多中國的第一代企業家依然在執掌公司經營,普遍存在管理者素質不高,學習先進技術的能力不強的問題。創始人或者高級管理者的知識和意識往往也會影響到企業信息化的決策。畢竟國內老闆更信奉泥腿子跑出來業績,最好零成本談來業務。

具體的使用者,也就是銷售團隊差異也挺大。在國內,銷售團隊是人力成本最低的團隊,很多企業都宣揚並推行銷售靠的是提成,不是工資。至目前為止,大部分一線銷售底薪還維持在最低工資標準線上。而美國大多為知識性銷售。

不僅如此,和美國的銷售比較支持使用Salesforce一類軟件不同,國內的銷售人員往往認為此類軟件實際上是在增加他的工作量,是公司為了監視他們,往往還比較排斥。

3從時間點來講,中國企業已經錯失了最佳時機

Salesforce發佈的最新財報顯示,當季的營收穩定在40億美金附近,連年上漲的營收規模助其市值攀上1500億美金,已經與IBM、SAP、Oracle等老牌企業服務公司平起平坐,甚至後來居上。

而且早在1999年Salesforce就已經創建,到如今已經深耕了20年。而類似的企業在2004年才在國內出現。

再加之國內的企業分佈也不太一樣,央企一般自己開發,很少用創業公司開發的這套軟件系統,而大型企業往往直接採用美國Salesforce,國內的創業公司只能從中小企業打開局面,但中小企業的付費能力往往又比較弱。

簡而言之,和Salesforce相比,中國的企業錯過了最佳時機。


多少說


中國可以做出,但至少20年,等我們的企業管理規範了,如果沒有再等20年。

我在一個細分領域做管理軟件,從02年開始,當時只有外資軟件,幾乎做下了大部分大企業,但國人對價格接受度很低,只有國外軟件十分之一,也只能緩慢發展。在我們領域內賣的最好的是一家做得超爛系統不穩定的公司,開發後來都外包,最後全盤抄襲另一個產品只法院賠了20萬,關鍵還沒賠換了一個公司名繼續以最低價格售賣,客戶只要價格便宜,功能是否好用系統穩定是其次的。這個行業有5萬多企業,很小的行業,低價競爭對所有玩家都是不歸路,沒有利潤談什麼持續創新。

但低價不是全部問題,國內再小的企業也要將特例,中國是人情社會嘛,所以想做標準產品很難。是不是有錢的行業和外來的和尚就可以了呢?看看早年報道的案例,沙鋼在SAP.ORACLE之間來回切換,幾千萬的花,也不成功。這兩家在國內實施成功率對外公佈的也不高,所以企業管理沒上去,管理軟件不可能很好發展。Salesforce不是後來也投資了國內抄襲他們產品的公司嘛,因為自己的價格根本賣不動。

我們只有等富三代有較好的管理理念,市場對軟件價值有認可,才可能有環境出現Sales force


無畏的龍馬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市場和經濟條件決定的。中國很多行業是充分競爭,但不是特別有規則的.所以企業管理軟件並不能形成直接企業競爭力,第二中囯什麼多,人多,這些年受教育水平還不低,勞動力成本相對低,一年高校畢業生多少進了碼農這行業,而且軟件開發的門檻由於互聯網的信息助推在降低。站在企業的角度,我為什麼一定要買產品,我買人頭做開發就行了,為什麼不呢?


許穎555


之前是時候未到。為什麼時候未到?一方面之前是粗方式發展,需求不足;另一方面,IT基礎設施不完備,包括硬件,更主要指軟件(人的因素)。

未來10年中國一定會出現salesforce級別的企業軟件服務商。立此為證!


公木端直


中國市場啥時候是靠產品打天下?!


並非柳下惠74098531


因為自主獨立開發時間和物力成本太高,國內知識產權盜版又猖獗,所以用套殼的方式開發軟件,快速,高效,還成本低,所以我們出現不了特別厲害的軟件企業。


互聯網產品規劃師


主要是有釘釘這種攪屎棍,一個免費完全擾亂國內市場


倒黴鬼9


馬雲牛逼不是有釘釘嗎[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