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現在學生、老師、家長都很累?問題出在哪?

李老師愛學習


這倒是實話。說實在的,現在感覺一天課上完後,孩子累,老師累,家長也跟著累。我想更多的那種學習壓力下的心累。我們經常說要減負,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但是實際情況來看,其實孩子們更希望取得好成績,家長也是這個呼聲,老師更是如此。因此我們能看到學生、老師和家長三方都感到累。

現在的孩子說實話早晨到了學校就開始一天緊張忙碌的學習,可以說孩子連課間的十分鐘時間都利用了起來,當一天的學習結束後,我想用疲憊來形容他們比較恰當。無論是好孩子還是學困生都是一樣。家長也是如此,早晨送孩子到學校,中午下午的接送,放學後到家還需要督促孩子完成作業。我想家長的付出不比孩子少多少。

老師就更不用說了。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形容起來真像是在打仗一樣,一刻也停不下來。這就是老師的工作,繁重而瑣碎。因此老師也會感到很累。

我們說對於學生、家長和老師來說,我們之所以感到累就是因為現在的社會的形式下,競爭的激烈,社會對於教育的關注,每個人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認同,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讓我們感到勞累。


說文寫作


場景一:剛上小班的娃,死活不願意去幼兒園,每天早晨搞得媽媽和孩子要心理建設至少一個小時,某天早晨,媽媽送哥哥去了,剛到樓下,看到爺爺抱著沒穿鞋子的孩子往電瓶車上拖,媽媽幾乎是飛跑過去奪回孩子。

場景二:晚上媽媽下班回來,孩子已經吃好晚飯,媽媽放下包,連衣服都沒來得及換,就開始進入老大的作業檢查和作業輔導中,爺爺奶奶爸爸坐在餐桌前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

場景三:某天早晨,媽媽拿出來這學期孩子的輔導班的表格,認真跟爺爺核對接送的時間,爺爺嘴巴張幾次想說什麼,最終沒說了。

爺爺覺得自己培養了博士兒子,怎麼就搞不懂現在的教育了,該上學不去上學,該睡覺不去睡覺,孩子在學校裡好好學就可以了,難不成輔導班就能考清華北大了?

教師家長孩子都累,原因:

1.成功的定義改變了。以前是考個好大學,有份好工作,更勝一籌,當個官,那就是成功。現在不了,考上大學,還要看看是不是211,985,即使是清北,也還要看看能不能被世界前十大著名大學錄取讀博。年薪50萬,不算成功,你有一家公司,每年可以賺200萬,不算成功,你公司國內上市了,不算成功,你公司美國上市了,不算成功,不是還有馬雲呢嘛。

2.超前學習。幾乎所有的人都想變成最好的那個20%。幼兒園國家明文規定不能有知識教育,識字不行,算術不行。但是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一分鐘十以內加減法口算打卡,50人的班級,40人到達一分鐘50題。全班中位數是45題,你說你孩子25題,你不焦慮?

3.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信息空前爆炸,你知道的,別人也會知道,甚至比你更多。你考98,別人考100,順便別人還做了附加題。

4.家長的教育認知提高了。以前家長沒時間沒知識去管孩子學習,老師教啥是啥。今天不一樣了。各種育兒知識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到,各種教育理論侃侃而談。老師佈置作業,家長喊多了,老師不佈置作業,家長喊不負責任。

這種情況,誰不累?


大V老師


為什麼累就是問題呢?你自己有想過嗎?

記得20年前有個同事對我說,你以後生了孩子就知道辛苦。到我生了孩子後,她說,你以後孩子讀書你就知道辛苦。

我就很奇怪,你自己覺得生孩子和教孩子辛苦,但我覺得是樂趣呀,為什麼要覺得是苦呢。到現在孩子長大了,常不在身邊,我反而覺得不習慣。

累是好事,讓孩子知道,不辛苦怎麼能得世間財,老師這工作本來就是累,就是苦,沒有思想準備就別進來當老師。家長就更加了,人在江湖,什麼辛苦都應該有心理準備,為了孩子,再苦再累你也要堅持,既然把孩子生下來了,就別怨,生了孩子就要跟到底,不要把責任都推別人身上,別人可以推責任,家長是不可以推的,因為孩子是自己的。

只要人人都明白這些道理,辛苦又算得了什麼?


中小學英語精修


這個問題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無解。

學生累:吃飯的時間被壓縮在10分鐘以內,睡覺的時間被壓縮在6小時以內,鍛鍊的時間被壓縮在30分鐘以內,上課、作業的時間被延長到14小時以上。上不完的課、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學生體力腦力像壓榨機裡的花生被越來越強的壓力擠壓出最後一滴油。學校的精細化管理、老師的全天候監督、家長的無休止嘮叨,反反覆覆的轟炸使學生的腦袋成了被考點塞滿的容器。代價則是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近視、日益下降的體質和孤獨偏執的人格。

老師累:比學生先到校,比學生晚離校,備課、上課、看班、輔導、批改作業、找學生談話、處理雞毛蒜皮的糾紛、做成績統計、填不計其數的表格、防止早戀、擔心學生出走、做不完的家校聯繫、寫各種混賬論文、研究莫名其妙的課題、參加五花八門的評比、掛課時超長的網絡培訓、參加各懷鬼胎的集體備課、聽操練了幾遍的公開課、準備比登天還難的職稱材料、開不完的會、捐不完的款、應付多如牛毛的檢查、編造各種各樣的督導材料、周旋越來越不講理的家長、擔心令人難堪的平均分、完成越來越多的高考指標、承受領導越來越嚴厲的批評……哪一項工作沒做好,都得扣那可憐巴巴的績效。

家長累:天不亮送孩子上學,半夜裡接孩子回家,一天三餐精確到分鐘,接老師電話心驚肉跳,看考試分數痛不欲生,陪孩子作業雞飛狗跳……


用戶3976734414202


在感覺系統,眼耳鼻舌身意之中,錯覺作為補充形式,是經常發生的。

例如,久處暗室的人,忽然開門外出,會覺得外面的光線刺眼。久處鮑魚之市而不覺腥臭。冬天用井水,感覺溫暖,夏天用感覺冰涼。吃過蜜糖,再吃什麼都不甜。天天看抹黑中國的帖子,感覺中國一無是處。天天看娘炮扭屁股,感覺自己的老孃是男人。天天怨天尤人,一天不怨感覺不舒服。

說現在師生累,暗示以前的師生不累。好吧!那就仔細看看以前的師生累是不累?

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片語:

十年寒窗無人問……

吃得苦中苦……

春蠶到死絲方盡……

朝夕納誨……

鑿壁偷光……

錐刺股頭懸樑……

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

《晉書》有載:子敬日書四匹素,自晨至夕,一筆不苟,亳無差謬。其兄曰:弟書如騎驢,駸駸欲度驊騮前。

匹是古代布帛長度單位,一匹等於四丈,一丈等於十尺。三國時的一尺,大概是210mm。野史雲:關羽九尺,張飛八尺,劉備七尺。一丈就是2.1米,四匹就是8.4米了。一天用毛筆寫字,用掉四匹帛,應該有點辛苦了吧?至於累不累,你可以自己去試一試。但王獻之自己不覺得累,大概也是錯覺。

無論古今,既然有學霸,也就有學渣。學渣當然累了!上課昏頭耷腦,下課猛過張飛。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可眠。秋天應該郊遊去,收拾書包好過年。叫累的通常是學渣,學渣總得為沒學好找個理由—一太累!

學霸通常不累,通常也不會喊累。筆精墨良,晨夕共向。聞雞起舞,挑燈夜讀。樂在其中,廢寢忘食。累什麼累?

如今不少人非常勤奮上網發帖子,到四五更都不睡,依然冗奮,大侃經濟學佈雷頓森林體系,指點古今中外,談經說史,評房論價。當然不累了。但絕不會去讀《資本論》、《二十五史》,太累!更不會去瀏覽查看《Encyclopedia Britannica》,學英語有個屌用?洋奴!放洋屁!太累!即使是讀本稍微正經點的書,一頁沒翻,就睡著了。地攤秘史讀著舒服,一點都不累。這群大咖的麒麟下邊,經常露出馬腳——錯別字連篇,病句頻現,語無倫次,邏輯混亂……

人才呀!圈粉百千萬,老子容易麼?


華中小隱


您說的這是事實,現在的教育確實把大家都弄得很累。
學生每天上課累,做作業累;
家長每天上班累,輔導作業累;
老師每天上課累,管教學生累。


問題出在哪裡?
我個人認為還是整個教育體系不夠和諧導致的。


1、高考指揮棒的作用。
可以說,現在大家確實把很多精力投入到教育孩子中。打孩子一出生開始,可能就已經進入了教育的競爭當中。
早教,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最後到高考。
可以說,為了準備高考,大部分家庭要為此忙碌十幾年。


用流行的話說:
早期教育不好,上學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小學不好,初中就難上得了好學校;
而如果初中沒學好,沒有考上重點高中,考好大學就希望渺茫;
高中三年,每天都是競爭,每天都是比賽,自然也不會輕鬆得下來。

2、教育局管著學校,學校管著老師,老師管著學生和家長
反過來,家長找教育局,找學校,找老師;學校領導給老師提要求,老師給家長提要求。


最後,最大的壓力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要是沒學好,家長認為老師沒教好;老師認為家長沒盡到輔導責任。
最後沒有辦法,大家一起使勁要求孩子。遺憾地是,孩子要不冷漠,要不就是叛逆。總之,當所有方法都用盡之後,孩子學習還是不見起色的話,那麼難受的就是老師和家長,心累。

正所謂,你拼命想讓ta學,可人家就是心不在焉。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評價體系的單一化。這也不盡是教育的責任,社會上的要求也是這樣的。

找工作的時候,不是大部分都要求高學歷嗎?

這條路上千軍萬馬,大家都想勝出,但是你能夠讓一條魚贏得爬樹比賽嗎?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哈哈,就以輔導孩子做作業為例:真那麼多無奈和心酸?最近網傳因為陪孩子寫作業,有的家長氣得腦梗,還有的家長氣得喝農藥……更有奇葩的,朋友圈一位女孩家長稱:不要彩禮,嫁妝配好,送房送車……唯一的要求:能不能現在就接走,把作業都輔導一下,誰家的媳婦誰養。這樣的戲謔之詞一出,竟有個男孩家長回覆說:我兒子有房,有保險,會游泳……唯一要求:現在就接走把作業輔導一下,畢竟未來女婿有出息,享福的是您家女兒。

現在,不少父母只注意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平時歡歡喜喜、親親熱熱……只是這樣一來,卻忽視了孩子成長一件關鍵的東西——那就是“習慣養成和自我解決問題方面的教導”,當孩子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方法,就易出現學習或作業障礙。

五歲左右,即:孩子上幼兒園前後,或小學一二年級時,家長必須抽空陪伴並督促孩子寫作業,以此為“天倫之樂”,而非“苦差事”——主要教會孩子如何先做作業,後玩樂;作業前的準備;作業時集中精力、會動腦思考……引導並協助孩子遇到問題時,怎麼看書、找資料、找工具書,讓孩子逐漸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習慣。

我兒子從幼兒園開始,放學回家先跟小朋友玩一會兒,估摸到點了,趕緊回家,立即做作業,這樣晚飯前後基本能把作業全完成了——或許有家長又說了:不會做咋辦?學習(做作業)就像上樓梯,那是一步步登高的。不會做,一方面說明孩子在學校沒仔細聽講;另一方面家長或許連幼兒園的水平也沒有。當然,或許有的作業也太奇葩:若作業太難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尋求對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還有,父母別總找茬,要多表揚孩子“這做得好,那有創意”……

九歲左右,教導較好的孩子基本就會脫穎而出了:習慣養成較好、會獨立思考問題的孩子一般都學習輕鬆、作業基本沒難題了。家長只需在孩子作業完成後,簡單檢查一下完成質量,發現問題及時指出來。

十歲以後,做作業基本全是孩子自己的事了,父母們只管輕鬆需配合老師完成檢查簽字等任務就可以。

如此看來,問題到底出在誰身上,基本清楚了!


種金易


因為我們進行的是功利性教育,而不是成長性教育。

一個新生命降臨之後,要成為社會型人才,離不開後天的教育。這個教育應該以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為前提。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呢?

孩子小小年紀就得揹著小書包,去幼兒園接受a,o,e,1.2.3,A,B,C教育,還得用沒有發育好的小手指捏著小鉛筆寫著歪歪扭扭的字,寫不好時老師家長就會給臉色,孩子不高興,家長老師也累的慌。


小學了,會寫字,會算數了。總算過了一關了。孩子心裡竊喜,再也不用為寫字和算數犯怵了。很可惜,在他們信心滿滿地完成了作業之後,家長又會帶著他們去這樣那樣的補習班。美其名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初中了,孩子會說,我長大了,我的地盤我做主,我不再上各種各樣的補課班了。但是,家長老師會諄諄教導: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考上名牌高中,才有機會上名牌大學。於是孩子只能在題海中奮戰了。這節奏,怎一個累字了得!

我們二千多年前的教育老祖都推崇因材施教,針對受教者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呢?流水線式的模式,一個模子框學生,老師家長齊心協力,同仇敵愾,累死累活也要把孩子送進211、985,也不管孩子能不能發展到那個程度。

這樣功利性的教育能不累嗎?

為什麼不調整心態,從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入手來進行教育呢?也許你反而會“無心插柳柳成蔭”呢?!

當然,這得靠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更得靠整個社會的努力,尤其是考試製度的改革。


趙靜teacher


學習是一件很愉悅的事情,怎麼變得這麼沉重呢?因為它變成了一個負擔和任務,所以讓人心累。學生和老師都覺得是負擔。

《西虹市首富》裡面的男主角,突然之間拿到了一幫人朝思夢想的財富,有幾個億,可是要在短期內花完,這下他就愁得不得了。我們的學生本來是可以循序漸進的學點知識,現在突然把所有的知識都砸在他們身上,知識就變得廉價而痛苦。而老師要完成這個根本不可能的任務,也成了一種負擔。

《西遊記》中佛祖曾經說過一句話,經不可不傳,不可輕傳。再好的東西如果多了,賣的賤了,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



郭青松老師


資源的有限

每一個人都知道資源的有限性,人口這麼多,社會還不是很發達,要想未來掌握更多的資源必須現在做出更多的努力。讀幼兒園、小學、初中要學區房,那就要父母有錢買房子;沒有錢的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差一點的學區,多補習,就是為了考上好大學,社會的這種情緒不斷傳導,家長、學生和老師都不停的努力,累就很自然。

其實,與社會各階層相比,學生都是最輕鬆的。

教育的導向

教育的可選擇範圍太少,一方面是聽話,另一方面是分數。在戴著鐐銬跳舞中,老師累,應付上級的各項任務,佔用大量時間,還要努力提升成績;學生也是,在提高分數的前提下,還要參加各種活動,天天就是盯著分數,重複做著題,查缺補漏;家長自然是不斷感受到孩子的累,心疼,但又沒有選擇,就如網上很紅的一句話,死不了,就幹!

心態的變化

人的痛苦來源於慾望,這個慾望滿足,新的慾望又產生,以至痛苦不能避免。

原來吃飽穿暖就開心,後來有個賺錢的工作就滿足,現在則是要更好的工作,收入好,壓力小。

每個人都是這樣的追求,只能去爭取那有限的資源,就如同爬山,都累,但能到山頂的有先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