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煎包與新疆烤包子,哪一款包子讓你狼吞虎嚥?

我去過三四次上海,有時候是去看演唱會,有時候是陪朋友看病,有時候是轉機,都是匆匆一瞥,沒有足夠的時間領略它的風情。你若問上海在一個北方人眼中是什麼樣的?它一定是精緻的、時尚的,又摩登、又懷舊,像王家衛的電影裡,低暗的燈光下,從老式唱片機裡傳來一曲略帶雜音的花樣的年華,穿旗袍的女子輕搖腰肢,高跟鞋打在路面,發出動聽的噠噠聲。

上海生煎包與新疆烤包子,哪一款包子讓你狼吞虎嚥?

復古老式唱片機

上海的食物大抵也有同樣的氣質,正經的滬菜館子裡,擺盤一定講究,味道一定鮮甜,食客們斯文地細嚼,交談時也難免在氣氛的影響下輕言細語,與北方餐館裡那種火熱雜噪完全不同。

從吃的方面來說,若要從上海找出件接地氣的吃食,首推生煎包,它開在街邊,開在弄堂小巷,趕著上班的白領和出門買早飯的阿婆圍著煎鍋擠成一小堆,在開鍋的那一瞬,盪開的白色霧氣裡滲出肉的香氣,這便是上海人一天的開始。

上海生煎包與新疆烤包子,哪一款包子讓你狼吞虎嚥?

生煎包

生煎包的美味,不僅平民所喜,也為名人鍾愛。據說,阮玲玉與唐季珊結成的那段不了情,就是從生煎包開始的。唐季珊追求阮玲玉,但是阮玲玉作為當時的女星,並不為動,到唐季珊偶然一天,聽聞阮喜歡吃一個店子的生煎包,於是每天早晨都叫人送生煎包給阮玲玉,在這樣堅持不懈下,阮玲玉被打動了。

上海生煎包與新疆烤包子,哪一款包子讓你狼吞虎嚥?

張曼玉版阮玲玉

這款阮玲玉喜愛的生煎包,以脆底、薄皮、濃汁、肉嫩著稱。一口咬下去,湯汁滲透薄皮,膩歪著舌尖,膩歪著唇齒,彷彿邂逅一段風姿搖曳的情緣,完美的詮釋著上海獨特的情調。

生煎包在之前,上海稱為生煎饅頭,直到清兵入關後,逐漸才開始稱為生煎包。

饅頭一般認為起源於三國,宋人高承的《事物紀原·酒醴飲食·饅頭》引《稗官小說》:“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 武侯 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麵,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

雖然從三國後一直沒有什麼關於饅頭的記錄,但是在魏晉時期出現了蒸籠、蒸餅、籠餅這類食物,和饅頭大致無二。據據《名義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

到宋代記載饅頭尤其多,吳自牧《夢粱錄》提到“波菜果子饅頭”。僅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記載的就有糖肉饅頭、羊肉饅頭、太學饅頭、筍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等十多個品種。宋人王栐《燕翼詒謀錄》記有:“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包子後注曰:“即饅頭別名。”《水滸傳》中寫,犯人武松與押解他的公差走到十字坡,遇到了孫二孃開的酒店,“那婦人倚門迎接”,說道:“客官,歇了腳去。本家有好酒好肉。要點心時,好大饅頭。”可見當時的饅頭都是有餡的。

到元代,饅頭種類越來越多,且趨向於精巧。元代所撰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多種饅頭,並附用處:“平坐小饅頭(生餡)、捻尖饅頭(生餡)、臥饅頭(生餡,春前供)、捺花饅頭(熟餡)、壽帶龜(熟餡,壽筵供)、龜蓮饅頭(熟餡,壽筵供)、春〔上爾下蟲〕(熟餡,春前供)。荷花饅頭(熟餡,夏供)、葵花饅頭(喜筵、夏供)、毯漏饅頭(臥饅頭口用脫子印)。”

自宋代以來,開始有包子的稱法,如《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軟羊諸色包子”“豬羊荷包”“王樓山洞梅花包子”(“在京第一”)等,還記載有“包子鋪”,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紀勝》記載臨安開有“包子酒店”,還記有賣“豆沙包子”“酸菜包子”這些。據《夢粱錄》記載有水晶包兒、筍肉包兒、江魚包兒、蟹肉包兒、鵝鴨包兒、七寶包兒等。

自宋代起,包子和饅頭並存,但是饅頭主要指餡少面多的蒸食,包子主要指餡多面少的蒸食。

這上海人稱生煎包為生煎饅頭,是延續了宋代風流。上海人把各種有餡無餡一併成為饅頭。菜餡的叫做“菜饅頭”,豆沙餡的叫做“豆沙饅頭”,沒餡的稱作“淡饅頭”,糖餡的叫做“糖饅頭”,而肉餡的可以叫做“肉饅頭”,亦稱為“肉包子”。到清代包子饅頭始分家。

新疆烤包子則有點像煎包,但是不是煎出來,而是在爐中烘烤而成。新疆烤包子也別有風情。

上海生煎包與新疆烤包子,哪一款包子讓你狼吞虎嚥?

烤包子

和上海生煎包最大的區別,在我看來,是裡面的肉餡不同。新疆以烤羊肉串出名,這烤包子也是用羊肉餡所制。新鮮羊肉放包子裡烤,包子皮格外酥脆,肉餡則鮮美多汁。想想就是很讓人心馳神迷,無比嚮往。

提到新疆,對於孩子來說,印象最深刻莫過於新疆吐魯番盆地裡的火焰山,那是少時看《西遊記》所瞭解到的新疆。還有動畫片裡機智幽默的新疆吐魯番人阿凡提,也是童年時光留下的記憶。

上海生煎包與新疆烤包子,哪一款包子讓你狼吞虎嚥?

火焰山

去年官方發佈了《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白皮書,裡面其實是對新疆歷史一個全面的回答。

我們來看看新疆的歷史。新疆在漢朝時期,屬於西域地區。當時匈奴進犯中原,漢武帝時期派張騫出使西域,聯合月氏、烏孫共同對付匈奴。同時,衛青、霍去病三次擊退匈奴。從此,匈奴分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其中,殘留在北方蒙古高原的部落,被中國稱為北匈奴;由匈奴貴族日逐王比在南方內蒙古一帶建立的匈奴政權,相對於北匈奴,被稱為南匈奴。南匈奴逐漸成為東漢附庸。而北匈奴逐漸西進,直至多瑙河流域,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衰亡。

西漢統一西域後,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東漢時期,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繼續管理西域。 三國兩晉時期,北方匈奴、鮮卑、丁零、烏桓等民族南遷,那個時期也被後人成為“五胡亂華”,然而,正是因為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的融合,才有了之後隋唐的輝煌燦爛文明。

唐朝末期,國力衰微,因中原地區諸朝爭奪統治權而無暇顧及西域,西域出現了回鶻高昌、喀喇汗和于闐等地方政權並存的局面。當然這些地方政權依然與中原保持著密切關聯。

元明清時期,西域經濟文化得到一定發展。到清代,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叛亂,中國西北國界得以確定。此後,1884年在新疆地區建省,並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

也許你沒有去過新疆,但是對新疆美食肯定熟悉。新疆的哈密瓜、葡萄乾、紅棗、西梅等水果,烤饢、烤羊肉串、拉條子、烤包子、烤全羊、大盤雞。烤包子雖然只是這其中小小的一種美食,但是在我的心中,是無與倫比的懷念。

在北京工作的時候,和一個生日相隔幾天的朋友一起聚餐,想共同慶祝生日,愛好吃肉的他提議去新疆餐館裡吃飯,他點了一大堆,記憶中有新疆拉條子,羊肉烤串,一份比較奇特的土豆絲(全部炸成脆脆的那種),羊雜湯,新疆烤包子。平時都在湘味餐館吃飯的我,第一次吃了那麼多新疆美食,於是顯露了我平時不輕易展示的食量。

那份酥酥脆脆的烤包子,在一堆新疆美食中毫不遜色,讓我吃撐之際,也不忘再塞一個進嘴裡,肆意展示我作為湖南妹子的豪氣。

從小資氣質的上海跳躍到異域風情的新疆,這無疑是一場人生的跨度。而生煎包與烤包子,是我兩種不同的人生況味,一種是邂逅中的迷離,一種是離別後的懷念。時過境遷,唯有食物的味道,才能夠提煉出其中萬般滋味。


《穿越回宋朝,怎樣分清饅頭和包子》,佚名,來自公眾號“老開封”

《從“蠻頭”到“饅頭”》,中國青年報

《舌尖上的宋代主食》,戴永夏

《饅頭和包子》,周允中

《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