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油”必不可少,那麼古人吃什麼油?和民脂民膏有什麼關係?

老話常說民以食為天,這句話說的是不錯的。如果遇上災年或者戰亂時候,那麼老百姓們就沒有這份閒心了,溫飽都成問題,誰還有心情管飯做得好吃不好吃,無論味道怎麼樣,還是還是先填飽肚子再論其他。

如果社會生產力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有保證,那麼老百姓們就會把很大的功夫用在研究吃上。這種菜怎麼炒才好吃,那種肉怎麼燉才夠味。什麼時候該下什麼佐料,幾時幾刻接鍋入甕。都有一定的學問講究在裡面。

中餐“油”必不可少,那麼古人吃什麼油?和民脂民膏有什麼關係?

如果你經常看一些古代的影視作品,就會發現,在古代一些官宦人家,吃的食物是非常好的,品種繁多花樣齊全,看起來味道應該也很不錯。很多人應該都有做飯做菜的經歷,要知道,飯菜最後成品的味道,可是與油有著必不可少的關聯。油可以說是中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時候,即便是蒸一個蛋羹或者煮一鍋稀飯,也要點上幾滴油,如此蒸出來的蛋羹會更加美味,簡單煮出來的稀飯也是軟濡可口。

中餐“油”必不可少,那麼古人吃什麼油?和民脂民膏有什麼關係?

但是油的提煉是離不開科技和工具的。如果沒有相應的工具和技術,那麼出油率就會特別低,這對生產力落後的古代來說可不是一件可以拿來揮霍的事情。

那麼古代人到底是用什麼來做菜的呢?古代人的飯菜中有油麼?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古代人喜用動物油脂

要知道,勞動人民的智慧總是無窮無盡的。勞動人民最聰明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會在日常的勞動中進行思考,汲取知識經驗。然後將這些知識經驗在用回勞動當中,指導勞動擁有更高的效率。所以,以此來看,油脂的發現並非偶然。

原始社會的人類是以什麼食物為生呢?毫無疑問,他們的食物來源為動植物。偶然的一次打雷引起的大火,使原始人類認識了火,並且自己製造火。至於火的用處是非常大的,可以用來禦敵,可以用來取暖,更重要的,可以用來烤熟食物。

中餐“油”必不可少,那麼古人吃什麼油?和民脂民膏有什麼關係?

原始人類用火烤熟食物的行為自然與現在的烹飪技術還差得很遠,但是他們卻發現經過火烤的動物的肉會分泌出油脂,分泌的油脂越多肉就越香,而且肥肉部分要比瘦肉部分的油脂多很多。這個發現可不得了,從此,人就在提煉動物油脂的路上越走越遠,也開始將動物油脂運用在蔬菜上面,使得蔬菜味道更佳。

剛開始,古代的人提煉動物油脂的方法十分單調,無非就是火烤和利用陽光曬,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出油率不但很低,而且容易流失,所以在很長時間內,能吃到動物油脂都是很奢侈的事情。

中餐“油”必不可少,那麼古人吃什麼油?和民脂民膏有什麼關係?

在很多國外蔬菜還沒有傳進中國的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人們能吃的東西很少,甚至很多蔬菜與我們現在隨處可見的雜草無異。即便是作為一國之主的統治者能吃得最好的東西也就是油煎肉了。

出現了“民脂民膏”

在古代,最常見的動物油脂,便是豬油。顧名思義,也就是利用豬肉提煉出來的油脂,而在古代另外一個名字為“膏”。其實,在當時還有另外一種動物肉提煉出來的叫“脂”。而區分“膏”和“脂”的主要方法,便是這種動物是否有角。無角的動物比如豬,提煉出來的動物油叫“膏”,有角的則被稱為“脂”。我們時常在電視劇或者書中聽到一個詞語叫“搔刮民脂民膏”,諷刺的也就是當時的統治者對老百姓的壓迫,將老百姓家裡的油都搬走了的意思。

中餐“油”必不可少,那麼古人吃什麼油?和民脂民膏有什麼關係?

這種有角的山羊,提煉出來的油脂就叫做膏,豬油就是脂了。

民脂民膏的由來

五代·後蜀·孟昶《戒石文》:“爾俸爾祿,民膏民脂。”這時候就出現了民脂民膏一詞,聯想到提煉油脂的方法,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剝削者壓榨人民來養肥自己。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研製出了很多能夠提高出油率的方法,隨著方法的不斷改革和創新,很多家庭都能吃上動物油脂已經不是什麼值得一提的大事。而且很多方法即便在現代的家庭中的,還依然在使用。

中餐“油”必不可少,那麼古人吃什麼油?和民脂民膏有什麼關係?

在現代家庭中,尤其是家中有老人的家庭,過些時候,便會在市場上買一些肥豬肉,將肉切小塊,放在鐵鍋裡,不放油,就是小火炸,慢慢的肥豬肉裡面的油就會被炸出來,而原先豐滿白皙的豬肉就會變小,變黃。而本來沒有油的鍋子裡就會被動物油脂溢滿。

這些炸出來的動物油,可以炒菜,可以做麵食,味道都十分不錯。而且在榨油過程中,留下的肥肉殘渣也是非常美味的食材,當烙大餅的時候,將炸過油的肥肉渣均勻地灑在大餅上,味道自是不同反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