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作者 | 卢璐

来源 | 卢璐说 (公众号:lulu_blog)


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当今文坛中,有许多闻名遐迩的情书。闻一多写给高孝贞“亲爱的,我不怕死。只要我俩死在一起”;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爱你就像爱生命”;朱生豪写给宋清如 “望你的信如望命一样”……


每当读着这些情书,总是很难和书上那些古早而又板正的文人照片联系在一起。但我又着实爱读,里面的欢喜似乎要从字里行间中溢出来,看着“文化人”谈恋爱,真是件极有兴味的事。


在现在这个传情全靠微信,甚至表情包的年代里,手写情书是如此久远而又梦幻的存在。


这些情书里,我最喜欢看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也就是开篇的那一首。不愧是写出《边城》的纯文学作家,一笔一划都是那么浪漫。


这些饱蘸着爱的情书,沈从文写了一辈子。它们敲开了张兆和的心房,却没能让这段感情走到最后。


今天,我就想写一写,这个被沈从文“唯一”爱过的女人——张兆和。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1910年9月15日,张兆和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大家族。


她的曾祖父张树声曾协助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叛乱。到张兆和的父亲张武龄这一辈,祖上的基业给予了他们优渥的条件。


张武龄共有十个孩子,其中九个孩子(四女五子)是他与原夫人陆英的孩子,这四姐妹便是文化界赫赫有名的“合肥四姐妹”。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大姐张元和作为家里的长孙女,备受老祖母的宠爱,从小便被养在祖母房里,和祖母同吃同住,享受着优于其他姊妹的待遇,生得一副大家闺秀的高贵。


二姐张允和有点像家里的“混世魔王”,照顾允和的窦干干十分溺爱她,导致允和天不怕地不怕,还曾当着先生面撕掉考卷。同时,张允和天生大嗓门,这一点,也让她与有耳疾的父亲,有了更多的亲近。


四妹张充和自小养在叔祖母家里,叔祖母膝下只有这么一个孙辈,也是万分疼爱。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与姐妹们相比,张兆和则显得有些落寞,唯一陪在身边的朱干干(类似保姆一角色,因不需要喂奶,干带,称之为干干)是个非常理性的人,很少和张兆和有情感层面的交流,更无亲昵举动。


母亲陆英虽然很爱她,也仅限于每早在母亲房中呆着,有一串糖葫芦,陆英忙于家事,也没太多时间管她,而且,在张兆和11岁的时候,陆英就因病去世了。


从此,张兆和就像野草,自由疯长。她喜欢穿男装,在学校里很活跃,常出洋相。


1927年,张兆和与二姐一起进入中国公学预科,成为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女生。张允和读了一年预科、一年“新鲜生”之后,转学光华大学;张兆和则在中国公学读到毕业。


在那个年代,大学里出现女生是很新奇的事,张兆和长得好看,成绩优异,不仅能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还擅长体育。


她在全校的女子全能运动中排名第一,更是女子篮球队队长,再加上显赫的家世,这样的配置简直就像是玛丽苏里开挂的女主,自然非常引人关注,追求者无数。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那时的张兆和,每天收情书收到手软。估计现在在我们看来无比动人的沈大才子的佳作,于她不过是流水线上的塑料袋那么不值一文。


她是何等的高傲,张兆和在收到的情书上,用英文标注着“frog 1”“frog 2”……直到沈从文,她标记的是“frog 13”。


没错,frog是青蛙的意思,通俗点说是癞蛤蟆。沈从文在她眼里,不仅是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甚至当癞蛤蟆也当不上热乎的,直接排到了第13位。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比张兆和大八岁,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的农村,因为家贫,只读到小学。


14岁时,他投身行伍,20岁时,他脱下军装来到北京,打算从文,于是就有了后来如雷贯耳的名字——沈从文。


由于学历不高,还特别穷,沈从文只能在北大旁听。在这期间,他坚持写作,凭借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与生俱来的写作天赋,他终于进到了文人的圈子,还和徐志摩等作家成为朋友。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1929年,在文坛上已经小有名气的沈从文,被徐志摩推荐给了胡适。作为校长的胡适,破格录取了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到中国公学任教。


虽然已经在京圈里待了不少时间,也出席过比较隆重的场合,可一到课堂上,面对着讲台下名副其实的大学生们,沈从文还是露怯了。


原本准备了一个小时的课程内容,由于沈从文太紧张,嘴巴完全不听使唤。语速过快,十分钟就讲完了。


他当场慌了神,呆愣愣地看着下面。学生也都戏谑地看着这个说话声音在抖,浑身散发着“土包子”气息的青年教师。


大家原先是抱着一睹作家风采的期望来的,没想到真正的沈从文和想象中大相径庭。


他没有湘西彪悍壮汉的形象,反而是一副怯生生的读书人的样子。这个反差,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尴尬至极的沈从文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竟然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台下一片哄笑,其中,就有后来沈从文一见钟情的张兆和。


张兆和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收到这位老师的表白信:“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就爱上了你。”署名S先生。其实这份恋情,已经酝酿了不少时日。


张兆和收到信后,没有任何想法,只是用一贯对付情书的方法应对沈从文的信:沉默,不回复。沈从文一封接一封写,她都不予理会。


可是,沈从文的一腔热情丝毫不受影响,他紧接着写了第二封、第三封、第无数封情书纷至沓来。


即使张兆和早就已经对男生们的情书有了免疫力,但沈从文对她的追求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她从来没有见过谁吃闭门羹吃了这么久还能坚持的。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而且,在情书里,沈从文的情话越说越露骨了,露骨到张兆和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她拿着沈从文的情书直接告到了校长胡适的办公室。


“ 我不仅爱你的灵魂,也爱你的肉体。”张兆和气得手直抖,她指着沈从文的那行情书,对校长痛骂道:“沈从文耍流氓!”。


但张兆和哪里知道,胡适不仅是沈从文的好友,还是一个平日里最喜欢当媒婆的主儿。


胡适听罢,笑眯眯地对张兆和说:“我跟你爸爸很熟,要不要把你们俩的事情跟你爸爸说一说?”


张兆和吓得连忙摆手拒绝。


胡适进一步说着沈从文的种种好话给张兆和洗脑,一边劝说道:“你就从了他吧,他固执地爱着你呀”!


张兆和看胡适不仅不处理这个耍流氓的老师,还越说越来劲,气不打一处来地回道:“可我也固执地不爱他!”。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既然一切都敞开说了,胡适反倒不在暗地里和沈从文偷摸想办法,而是逮着机会就给张兆和做“思想工作”。


而另一边,张兆和的姐姐和闺蜜,各自在沈从文的死缠烂打下,加入了助攻的队伍。


再加上不间断的情书轰炸,长达整整三年,沈从文终于与女神张兆和走进了婚姻殿堂——1933年,23岁的大家千金“下嫁”给31岁的沈从文。


可致命的是,这段感情里,张兆和自始自终是被动的一方,她甚至并未弄清楚自己对沈从文的真正感情。只是在沈从文的情书和周围人的劝说下,最终被感动了。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但她并不知道,感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成爱,但感动本身不是爱。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男女的思维差异悬殊,男人往往会追求自己喜欢的,女人通常会接受对自己好的。


爱重要吗?相信无数个女人在和不那么爱的男人走进婚姻殿堂之前,都考虑过这个问题。


到底是找一个“你爱的”,还是找一个“爱你的”?这是一个无解的谜。


我始终认为,婚姻里物质是基础,相爱是前提。上面这个亘古不变的难题,从出发点来看就是错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它都是一种失衡的状态。


女人会选择爱自己的,可是,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同床共枕,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或多或少,心里都会有点委屈或不甘吧。


显然,张兆和就是如此。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张兆和婚后的生活说不上快乐或不快乐,说不上幸福或不幸福。离开家族的她,关心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日常琐碎已经让她无暇顾及心情,也走下了神坛。


婚前,张兆和是沈从文的三三,是他笔下的翠翠、夭夭,是不谙世事的清纯少女。可无论曾经的爱称多么亲昵、写过的情书多么热烈,也解决不了婚后实际的生活问题。


本来就门不当户不对的他们,在日复一日的摩擦中,终于真切地感受到,两个人有那么多的不一样。


沈从文热爱文艺,喜欢写东西,吃不饱饭也要拿钱去买字画。而且,他朋友多交际也多,自家生活都维持不了的时候,还对朋友仗义疏财。


婚后的张兆和,生活质量断崖式下跌,从曾经吃喝不愁、养尊处优的千金小姐,变成了要对生活精打细算,用手头资源过好日子的家庭主妇。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她在给沈从文的一封回信中写道:


“不许你再逼我穿高跟鞋烫头发了,不许你用因怕我把一双手弄粗糙为理由而不叫我洗东西做事了,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讲究,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


孩子出生后,经济越发拮据,沈从文却依旧经常为了面子去各种应酬,甚至继续保留了他的古董爱好。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这让终日操心柴米油盐的张兆和很不能理解:孩子都快没饭吃了,买那一堆玩意儿放在家里到底有什么用!


他们经常吵架。


张兆和在为将来的生活担忧,抱怨钱不够用;沈从文却沉浸在二人的感情世界里,抱怨对方不爱他。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才子出身的沈从文无法因为进入婚姻状态,就戒除骨子里那份不切实际的浪漫,更因为丈夫的身份,无法再忍受张兆和好像还是不喜欢他的事实。


沈从文去外地出差,按着恋爱时的习惯,给张兆和寄来各种情书表达思念,张兆和却回“家里的米不知道能坚持到何时”诸如此类的话,两人显然不在一个世界。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一个是即使生活清俭,却依旧高高在上的凌霄花,一个是抬头仰望,梦幻总是得不到回应的乡下人。


一面挂着现实,一面绷着浪漫,这个从开始就不匹配也不平等的婚姻之弦,岌岌可危。


这时,第三者出现了。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沈从文的读者,也是通过作品了解他并爱上他的高青子,以崇拜者的姿态走近了沈从文。


很快,在婚姻里自卑渐生的沈从文,重新在高青子身上找回了做男人的尊严与骄傲。


在他们的又一次见面时,高青子身着“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沈从文发现,她在模仿他的一篇小说中女主角的穿着打扮。


这下,沈从文彻底沦陷了。一个女人对他,竟然像他当初对张兆和那样用心,长久得不到回应的浪漫,重新被点燃了。


沈从文出轨后,一直忙于照顾家庭和孩子的张兆和并未发现异常。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张兆和刚产下次子,无法南下,只好留在北京,而沈从文却选择了一个人化妆南逃。直到1938年,张兆和才携二子辗转与沈从文在昆明团聚。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很巧的是,高青子这时候也到了昆明。沈从文还特地把高青子推荐到西南联大的图书馆任职。他们俩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变多了,关于他们俩的流言,也渐嚣尘上。


作家孙陵在《浮世小品》中这样评价道:


“沈从文在爱情上不是一个专一的人,他追求过的女人总有几个人,而且,他有他的观点,他一再对我说: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子,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他又说:女子都喜欢虚情假意,不能说真话。”


虽然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于两性关系,还算是一个比较老道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婚内婚外拎得清的人。


相比于脆弱的婚外情,沈从文很清楚,婚姻生活才是最长久的。而且,他从始至终,确实都爱着张兆和。


谣言之势星星燎原,沈从文自己先怕了,决定及时刹车。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1936年春节刚过,沈从文就冒着风雪出现在了林徽因家的门口。他一脸忧郁地向林徽因坦白:自己在婚内爱上了别的女人。


林徽因万分诧异,她怎么也想不到,追求张兆和追得那么辛苦的沈从文,竟然会出轨。


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林徽因为沈从文,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


她对沈从文说:“文人,最紧要的是坦诚,坦诚也是夫妻间最起码的尊重。”


沈从文听完,第二天就提笔给张兆和写了“坦白信”。信里,沈从文依照林徽因的建议,将自己和女友高青子相识、相爱的点滴一股脑儿地告诉了妻子,最后保证已经一刀两断想回归家庭,自己依旧深爱她,希望获得原谅。


但让沈从文、让林徽因,让所有那个年代的男人女人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张兆和一声不响地带着孩子离家出走了。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以林徽因的情史和外遇当事人的经验来说,她确实有着相当的发言权。


可是,她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与她和梁思成、与任何一对普通夫妻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正是这个区别,让林徽因的主意,直接给沈从文判了死刑。


那个年代的婚姻,往往是女方不如男方,即使有家世差距,男方也一定会在其他地方远超女方。林徽因与梁思成已是特例,在家境、才华、容貌、年龄等方面都高度匹配。


可沈从文和张兆和是完全反过来的,一个是出身农家的干瘦小伙,一个是名门世家的高挑淑女,中间还隔着八岁的年龄差,即使在才华上,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在当时也并不亚于沈从文。


张兆和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世界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张兆和得知真相后的孤绝远远超出了沈从文的想象。


一时之间,沈从文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只能像以前追张兆和的时候一样,每天写信给她。


这一次,张兆和并没有被他感动。心高气傲的她,面对一个出轨别人的丈夫,心中芥蒂已经深深埋下。


而且,她无法做到那个年代女性的包容、隐忍,甚至因为丈夫的回归“感恩戴德”。她的憎恨,毫不留情地摆在了明面上。


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分居后,最后在沈从文故技重施的死缠烂打下,即使重新住到了一起,张兆和从里到外,再也没有接受过他。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我想,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张兆和从婚姻起始下嫁的憋屈感,彻头彻尾地爆发了,而且反弹非常严重。


张兆和在心里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曾经被视为癞蛤蟆13号的沈从文,追了自己整整3年才勉强同意的沈从文,自己压根就不爱也看不上的沈从文,他竟然也会有外遇?!他也配有外遇?!


这对于骨子里就十分清高自重的她而言,无疑是天崩地裂的羞辱,当真是恶心和憎恶到骨子里去。


何况,只要想到,在无数个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愁得寝食难安的日子里,他正在跟别人翻云覆雨,更是一刀刀直往心坎里插。


因感动而缔结的婚姻的极大隐患终于显露出来了——我跟你在一起是因为你对我好,一旦你对我不好,那我不仅没有跟你在一起的必要了,还会进一步看清,自己从来没有爱过你的事实。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1947年,沈从文的文章被郭沫若批判为桃红色文艺,整个人的处境非常危险。那段日子,沈从文不得不放下自己最心爱的笔,还需要写一些虚伪的文字,内心十分痛苦。


张兆和却并未在沈从文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过一丝丝的关心。她只每天做着作为一个妻子该做的本分,其他的一概不理不问。


1950年,沈从文因为政治压力再加上心灰意冷,他割开动脉、喝下煤油想自杀。在被抢救回来之后,直接被送入精神病院,张兆和竟立刻动身去了华北大学深造。


张兆和显然是故意的,“深造”只是她不愿照顾沈从文的借口罢了。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后来,沈从文又被安排到清华园调养。


在这期间,张兆和做了《人民文学》的编辑,就在清华园不远的地方,却始终没有去看过沈从文。后来,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那时,我们觉得他落后,拖后腿,一家人乱糟糟的。”


张兆和的冷漠让沈从文的痛苦达到了顶点,一个人住在清华园的日子,孤独寂寞清冷。但这些,张兆和却通通选择视而不见。


1966年那段特殊时期,劳改的沈从文的主要任务是打扫女厕所。


此时的他已经70多岁了,在这样的屈辱中,他还能坚持活下来的根本原因是:他又开始给他的三三(张兆和)写信了,偶尔还能收到回信。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1969年,在沈从文被下放的前夕,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来看他。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手紧紧地抓住它,好像生怕它会飞走。


他对张允和说:“这是三姐(张兆和)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着就难以自抑地嚎啕大哭起来,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如此悲恸,实在是让人不忍。


仔细想想,沈从文的一生都爱着张兆和,他的出轨,只不过是想得到些许,在张兆和身上从未感受过的平等、骄傲和自尊罢了。


1984年,沈从文大病了一场。在这之后,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1988年,沈从文病危,临终前,他的最后一句遗言是:“三姐,我对不起你!”但直到这时,张兆和似乎也未完全原谅他。


最终,沈从文带着遗憾凄然离世了。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开始整理沈从文的文稿,也是在这期间,张兆和才终于释怀,在1995年出版的《从文家书》后记里,她写到: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但张兆和的“悔”和释怀,并不代表她对他有爱,直到此时,这份迟到的理解,都没能让张兆和弄明白,自己和沈从文的婚姻,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字里行间虽然洋溢着褒义词,却又让人觉得客观冷静,好像在评述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2003年,躺在病床上的张兆和虽已十分虚弱,但仍能与人对话。可当有人拿沈从文的照片给她看,问这是谁时,她却含含糊糊地说“有点熟悉,但却记不起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兆和已经不识沈从文。到底是真是假;是忘记还是不愿提起;这样的“不识”背后,又饱含着她对于这段关系怎样的判断,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我常在想,如果当初沈从文直接和张兆和离婚,与高青子终老,会不会对三个人都好。后来觉得,这段以动人开始,由遗恨告终的婚姻,怕是避无可避。


沈从文终生爱着张兆和,可这样一份单相思的爱,尚不确保能够抵御漫长岁月,何况又中途毁了它的信任根基。


或许,夫妻生活的磨合多年,最后能熬出、能等来爱和理解,可沈从文终究在长久的投入没有回音中,开了小差。

被才子错爱的白富美,因感动下嫁,却毁在了被她嫌弃的男人上


后半生勉强维系的婚姻,好像只凭着张兆和不愿再折腾,也不愿再继续被唠叨的凑合。


我不知道曾经的说客和最初的“媒人”,目睹这场晦暗的感情,会不会有某一刻的反省,自己是真的错了。


除了“强扭的瓜不甜”“门当户对真的很重要”,沈张二人的婚姻好像并没有更多的实际内涵。


总而言之,这样的经历于沈从文而言是不幸的,但对读者来说也是幸运的。从悸动到心碎,张兆和作为沈从文的灵感缪斯,成就了那么多伟大的作品。


重新翻开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时写的那一封封情书,所有的伤害还没发生,所有的期许含苞待放。文字依旧美好,只是我的心里五味杂陈,好像老了千年:


“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美丽。”


“三三,想起我们那么好,我真得轻轻叹息,我幸福得很,有了你,我什么都不缺少了。”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卢璐:有两个女儿的留法服装硕士、作家,新书《和谁走过万水千山》,正在热卖。行走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裂痕中间的,优雅女性自媒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