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正史純屬虛構,“桃園三結義”為何能千古傳頌?

不是正史純屬虛構,“桃園三結義”為何能千古傳頌?

今天,小編想和你們講講“桃園三結義”的歷史故事。其實,喜愛古典小說的青少年也許會忘卻讀過的種種義結金蘭故事,唯獨有一個結義故事是永遠不會遺忘的——“桃園三結義”,但在如今查無實據。正史《三國志》壓根兒未曾提到劉、關、張有什麼“結義”之事,只是說他們“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罷了。何況,年齡也頗成問題:按小說中“桃園三結義”的排行,是劉備年長,但偏有人經過一番過細考證,查出歷史上的關羽要比劉備年長一歲。足見,這段“三結義”故事,純屬藝術虛構。

不是正史純屬虛構,“桃園三結義”為何能千古傳頌?

可是,假作真來真亦假。人們寧肯撇開歷史真實不顧,偏願相信劉、關、張三人確曾在某個桃花盛開之日,隆重地舉行過祭天地、立誓辭的結拜儀式。只要一提起古人結義的風尚,人們腦海裡映出的第一個信息就是這個虛構的“桃園三結義”這則虛構故事,何以有如此藝術魅力呢?是誰賦予了它如此永恆的藝術生命?這是因為“桃園三結義”決非一個尋常的、舊社會司空見慣的結義故事,而是一個歷史的窗口,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一個意味深長的信號!它是一個歷史的窗口。

不是正史純屬虛構,“桃園三結義”為何能千古傳頌?

實際上,藉助這個小小窗口,我們看到的,是東漢末年激劇動盪的歷史風雲。劉、關、張三人本來各不相識,其職業又分別是織蓆販履、推車運貸和賣酒殺豬,舊社會"隔行如隔山",究竟是什麼力量,三個人竟鬼使神差般如此姿巧地碰在一起,而且在同一日子的同一時刻,推到同一縣分、同一街頭的同一酒店之中,邂逅相遇,一見如故,結成後來數十年如一日的生死至交。造成這種偶然機遇的力量,就是那位無影無蹤卻又無處不在的神秘的歷史老人!

不是正史純屬虛構,“桃園三結義”為何能千古傳頌?

原來,延綿數世的漢家王朝到桓、靈二帝時,開始步入歷史的基家:君王昏聵,宦官專權,民生凋敝。以張角為首的黃巾軍大起義終於掀起,數十萬起義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擊著風雨飄搖中的漢家王朝。官軍惶恐,“望風而靡”,帝王心驚,“火速降詔令各處備禦”。地處起義軍要衝的幽州地帶,太守劉焉因為“賊兵眾,我兵寡”,不得不“出榜招募義兵”,而正是這一紙榜文,才同時同地招來了陌路相逢、意氣相投的劉備、關羽和張飛!

不是正史純屬虛構,“桃園三結義”為何能千古傳頌?

所以,歷史促成了劉、關、張的機遇,而這一機遇又帶出了東漢末年“亂自上作"的巨大歷史背景。它又是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在這幅畫面上,我們看到的,是具有相同政治理想的劉、關、張三人竟有如此各不相同的來歷、肖像和個性特色!試想,這個“桃園三結義”故事如果一味描寫三位主人公的共同之處,如:他們好尚相同,都“專好結交天下家傑",他們政治理想相同,都投向朝廷一邊,表示要"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不是正史純屬虛構,“桃園三結義”為何能千古傳頌?

是啊,三個人物,一種模式,那將會是何等的單調乏味!是的,他們確有不少“同”處,但作者在故事中著力描繪和渲染的,偏是他們的“異”處!首先,他們的來歷相異:劉備雖然職業低卑,家世卻極為高貴,他是中山靖王之後,景帝閣下玄孫。張飛雖然“頗有莊田",卻是個類酒殺豬的。關羽雖然和劉備、張飛參與了鎮壓黃巾軍的行動,但他早先卻曾站在人民群眾的正義立場上殺死過倚勢凌人的惡霸土豪。

不是正史純屬虛構,“桃園三結義”為何能千古傳頌?

其次,他們的肖像相異,劉備是“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突出了一個“奇”字,張飛是“豹頭環眼,燕領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突出了一個“猛”字,關羽則“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居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突出了一個“威”字。而且,一個白臉,一個黑臉,一個紅臉,又形成了如此鮮明的色調對比。

不是正史純屬虛構,“桃園三結義”為何能千古傳頌?

再次,他們的個性相異:劉備見到招軍榜文後,內心雖然思潮翻滾,表面上卻只是“慨然長嘆"而已,這個人物一出場,就顯得十分穩重。張飛卻迥然不同,他一出場就是大叫大嚷"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放長嘆?"顯得粗魯莽撞。關羽呢?他是因為殺了人才避難在外的,但他在初次相識劉備、張飛後,卻毫不掩飾自己的逃犯身份,足見其性格是何等坦蕩豪放、肝膽相照,何止這三位的來歷、自傲、個性相異呢?

不是正史純屬虛構,“桃園三結義”為何能千古傳頌?

就是他們結義之後各自鑄造的武器,也是各具特色,彷彿鑄進了三人各不相同的性格烙印。劉備是儒將風度的雙股劍,關羽是威風凜藻的青龍偃月刀,而張飛使用的,則是彷彿與他本人一樣喜愛大叫大礙的丈八點鋼矛!“桃園三結義”故事又是一個意味深長的信號,這個信號的升起,預示了以劉備為創業人的新王朝——蜀漢王朝的即將誕生。

不是正史純屬虛構,“桃園三結義”為何能千古傳頌?

只要翻開《三國演義》第一回故事,寫的就是“分”。東漢王朝分崩離析和即將“一分為三"的局面。但第一回故事又寫了“合”,這就是素不相識的劉、關、張三人結為兄弟,“合三為一”。這個“一分為三"和“合三為一”的同章安排,是饒有深意的。作者似乎在暗示我們:漢末王朝的分崩離析,敝在上層集團人物各懷異心,而同心協力,患難相濟,才是事業興旺的根本。這個歷史的使命,正落到了以劉備為首的劉、關、張身上了。

不是正史純屬虛構,“桃園三結義”為何能千古傳頌?

總的來說,儘管打上了封建道德的印記,但比起那些一味勾心鬥角的上層統治者來說,畢竟是黑暗王國中的一線光明!在這一線光明電,我感到一個生氣勃勃的新王朝即將誕生!為什麼那麼多的結義故事被人們遺忘,而難獨“桃園三結義”敵事卻使人永誌不忘呢?奧秘正在這裡,它是一個小小的故事,但這個小小故事中卻包孕著極其豐富的歷史容量、性格容量和政治容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