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太監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入到權力中心?

歷史風暴


“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小夥伴們猜猜這是誰說的話呢?

就是康熙皇帝,在整個清朝,康康說的這句話點明瞭太監的地位,也註定了在那個時代,太監進入不了權力層。

不過在清之前的明,太監可是很厲害的,比如我們熟知的大太監魏忠賢,連皇帝的後宮他都能操縱。

可是整個清朝,你會發現,就算是慈禧身邊的安德海、李蓮英,他們是很得寵,但始終沒有觸及權力的中心,尤其是慈禧,她對太監始終保持警惕,我們來看看她臨終說過的話吧: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下面,我們來看看清朝對於太監的管控:

首先,對於太監的品級和官職作了嚴格限定,比如順治就規定太監品級不能高過四品。

其次,從意識形態上管控太監,有鑑於明朝宦官專權的教訓,清朝統治者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群人的“禍害”,所以在思想上就遠離他們,比如順治皇帝曾在交泰殿立一鐵牌,告誡內監不許干預政事,竊權納賄,交結官員,越分奏事,否則凌遲處死。

再者,嚴格控制太監數量,整個清朝太監最多時也就3000多人,而明朝,多時達10萬,這麼多“無根人”在一起,嚼舌根,搞事情估計是他們無聊時的發洩吧。

同時,在制度上,吸取明朝經驗,斬斷太監與權力中心的聯繫,太監由內務府統一管理,皇帝加強集權,像康熙的南書房,雍正的軍機處,都是直接聽命於自己,無需太監指手畫腳。

最後,對於宮中太監的管控也非常嚴,比如太監不得和宮女搞對食,稱兄道妹都不行,內廷中,太監不得在宮內外傳政務消息,否則處死,像犯罪了,會有流放、磔刑等殘酷刑罰。

所以在皇帝眼中,太監就是奴才,太監們在宮中當差也是時時小心,生怕犯錯了被處罰。


宮殿君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清朝的太監在歷史上沒什麼存在感,其主要原因是滿清統治者的前身是屬於部落形式,一個典型的分層政府,而且太監在歷代以來危害都不小,所以滿清開國以來的政策就吧太監排除在權力之外了。

滿清政府的江山由於得位不正,所以害怕皇族以外的人分一點點權力,寧可自己累的像條狗也絕對不願意讓別人染指江山,清朝的皇權專制達到了歷史最高峰,所有人的文臣武將在他們眼裡都是狗奴才,而且值得諷刺的是滿清時期宮裡的一千多個太監只有漢人。本來他們的江山就是在漢人手裡偷盜而得,所以太監想在清朝掌權那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正是在這樣的政策之下滿清才完全杜絕了太監禍國的根源,清朝最有名的太監也就是太監總管李蓮英了,他是仗著慈禧的寵幸才能再史書上留下這麼一筆,實際上他得到最大的好處無非就是貪一些錢財而已。


歷史小明王


在歷史上的王朝中,有些王朝存在著“太監干政”的現象,比如明朝這種現象就很嚴重,但在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朝,太監的權力反而不大,相比於明朝,清朝的太監可以說沒有正式進入過“權力中心”。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了解一下。

其一:規定

對於清朝的統治者來說,是會對之前的朝代進行一種瞭解和借鑑的,而明朝作為清朝的上一個王朝,就是一個借鑑對象,而明朝時期,“太監干政”的現象之嚴重,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警惕。

所以,清朝在入關之後,對“太監製度”制定了嚴謹的規範,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對太監的約束十分嚴格,對越線的太監,處理也是十分殘酷。

敕官員毋與內官交結。復於交泰殿鑄鐵碑,文曰:“以後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屬託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否者,凌遲處死。”

其二:機構

以明朝為例,在明朝,“內閣”是個很重要的行政機構,權力很大,但是,明朝時期的“內閣”並不是能夠一家獨大的機構,內閣有個權力,叫做“票擬”權,就是把對政事的建議寫出來,呈交皇帝,由皇帝“批紅”之後,才可正式實施。

但在明朝的一些時期,“批紅”之事有時會由太監代行,這樣就使得一些太監握有了“大權”,如明朝的大太監劉瑾、魏忠賢。在明朝,哪怕是如張居正這樣的實權內閣首輔,也要與馮保這位太監合作。

但是在清朝,太監就沒有了這種權力,因為清朝對機構進行了變革,在清朝,“軍機處”逐步成為了權力的中樞機構,而這個軍機處也屬於是皇帝的私人機關,沒有正式的官員設置規定以及品級,直屬於皇帝。而在這樣的機構下,太監就沒有什麼正式的身份去發揮作用,政府的決策中心與太監也沒有了什麼關聯。


參考文獻:《清史稿》


說與山鬼聽


事實上,不光是清朝,明朝也一樣!哪怕有魏忠賢,所謂的九千歲!但崇禎皇帝一個小紙條就可以把他弄死(而不是像漢朝那樣宦官單獨掌握權利),這是為什麼呢?

一、明清時期皇權得到畸形強化廢除宰相制、設立特務機構都是為了服務皇權,太監只是依託於皇權,你會發現,當明朝皇帝如果想要拿回這個權力會很簡單,只是明朝皇帝奇葩比較多而已

二、清朝總結明朝教訓,所以對於太監的管理及其嚴格,順治皇帝就曾立下鐵碑管理太監!限制太監數量,對犯錯的太監處罰非常嚴重。

三、清朝因為之前是八旗制度,所以親王的權利很大,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都分別作出努力,削弱他們的權利,比如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權力全在皇帝這裡!所以不會出現太監掌握權力皇帝或者說執政者奈何不了他們的情況!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654年,長至節(冬至後的次日),順治皇帝過得很不開心:本來他打算趁著佳節之際,好好犒勞下朝中大臣,順便來個“爐邊談話”鼓舞士氣。誰知,宴會才開始,就被眼前這群不男不女的閹人攪得心神不寧。

自1644年,滿人入主中原,除定都北京外,皇宮裡頭的規矩幾乎是照搬明朝,順治廢除了內廷的“廠衛”制度,改內監官職為“內務府十三衙門”,其它太監名稱、人選、皆按明代舊制,俸祿、官服、品級與廷官相同。


令順治沒想到的是:這些公公同樣繼承了明朝太監的飛揚跋扈,清初向全國頒佈剃髮令,京城內的漢人,不願傷及“身體髮膚”,紛紛逃亡城外,太監見有利可圖,與滿人旗丁勾結,狼狽為奸。

在長至節的這天,公公們個個竟自稱“老臣”,在大堂之上,紛紛排在親王和大臣前頭,不懂收斂。大臣郝傑看到了皇上臉上的不滿:他上前一步,歷數各朝太監之禍,建議聖上採取防範措施。隨即順治下了一道手諭:往後朝賀大典,一律不許太監入班行禮。次年也就是1655年,順治在宮裡立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若太監干政,即行凌遲處死,決不姑息!


後歷經康熙、雍正的改革,到1730年滿清內監製度正式確定下來,此後一直到宣統亡國,宮裡的太監製度就一直沒有變過。按規定:太監品級,只有正品,沒有從品,品及銜共分20級,其中最高者為內廷總管太監,加“宮殿監都領侍”,領正四品,這個位置即便是慈禧最為寵愛的李蓮英,還只是個“宮殿監銜寧壽宮五品大總管”。這個“敬事房掌印四品總管太監”,慈禧自授予安德海後,就沒有再賜予任何人!因安德海出宮在外過於招搖,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斬於刀下,此後的李蓮英即使以欽差大臣的身份陪同七王爺奕譞,只敢穿正五品的官服。


本草百曉生


因為清朝設立軍機處,加強了君主專制,使得君主權利達到頂峰

軍機處是清朝官署名,也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時期的中樞權力機關,於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雍正帝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洩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均為兼職。乾隆帝時期復設軍機處,從此成為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一直到清末。

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同時,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

另外,軍機處在辦公場所和官員設置上沒有正式的規定,也無品級和俸祿。需要強調,軍機處雖然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但歸根結底聽命於皇帝,成為封建皇權的統治工具。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責任內閣成立後軍機處被撤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