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之鐵林:“慫人”鐵二哥,“逆襲”之路因何悲劇收尾?

文│一本情感簿

《新世界》之鐵林:“慫人”鐵二哥,“逆襲”之路因何悲劇收尾?

成年人的悲哀,往往不是努力之後沒有成果,而是明知道努力沒有用,卻又不得不去努力。上了人生這條船,如果找不到駕駛艙,就只能期待奇蹟的風向。

誰也不想永遠充當配角,每個人心底都渴望實現自我。一個人的成長和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有非常大的影響,思維控制著我們的語言和行為,如果任由負面思維支配,不及時糾偏,那麼“悲劇”就是自然的結果。

《新世界》這部電視劇是由徐兵導演的一部現實題材電視劇,該劇對於特殊時代下的各階層人物的刻畫、在舊世界與新世界的夾縫之中,眾生的心理與性格的轉變、以及各自的選擇和人生結局,都表現的十分細膩且深刻。

要說哪個角色最令我印象深刻,應該就是被觀眾稱之為“鐵憨憨”鐵林了。

之所以叫他“鐵憨憨”,是因為這個人物十分逗趣,性格膽小軟弱卻嘴硬,常常叫囂的很厲害,又總被人忽略,即便是最後變的“硬氣”了,打了大哥,罵了媳婦、拿了槍,也依舊無法改變他骨子裡的“慫”與“憨”。

鐵林這個這個人物十分鮮活、飽滿,小人物的抗爭總是容易引起大家的共情和共鳴。或許是他的經歷太過心酸,以至於即便最後背信棄義,陷入瘋魔,也依然受大家喜愛,暱稱其為“鐵憨憨”。

接下來,我們一起解讀鐵林的“悲劇”是怎麼釀成的,以及他的“逆襲”之路,為什麼會以悲劇收尾。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能收穫一些對人生的新的感悟。

《新世界》之鐵林:“慫人”鐵二哥,“逆襲”之路因何悲劇收尾?

01:自身因素與外界因素的雙重衝擊,是鐵林“黑化”的主要原因

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的改變,當自身條件無法再滿足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時,就會急切的想要打破束縛,做出改變以尋求出路,或主動,或被動。

鐵林是國民黨北平“保密局”的一名普通職員,沒有實權,不被領導重視,不被同事尊重。

大哥金海是監獄獄長,外冷內熱但心思細膩,平時十分嚴肅,身邊的人都十分敬畏;三弟徐天在劇中是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小警察,性格魯莽,衝動易怒,但為人正直且嫉惡如仇,堅持法律和正義。

想要了解一個人的“現在”,就必須要清楚他的“過往”,任何的“瘋狂”都不會沒有原因。

兩個兄弟名聲在外,各有堅持與追求,而鐵林就是單純的想要安穩的生活。但現實總是想著法的填充鐵林的人生,使他的人生變得“豐富”起來:

  • 關寶慧(鐵林妻子)每天都罵他是“窩囊廢”、“廢物”,因為他生理方面有障礙。
  • 柳如絲在戲院因為關寶慧出言不遜,打了她一巴掌,鐵林忌憚柳如絲背景,不敢吱聲。
  • 金海因為關寶慧打他妹妹,而打了她一巴掌,鐵林同樣畏懼大哥金海,仍然不敢說話。
  • 同事嘲笑鐵林是因為兩個兄弟的原因,才能在局裡賴著不走,實則一點用都沒有,他也沒有反駁。
  • 組長當著所有組員的面,拆穿鐵林有生理障礙,嘲諷他不是男人,他也仍舊沒有動手的勇氣。


《新世界》之鐵林:“慫人”鐵二哥,“逆襲”之路因何悲劇收尾?

阿德勒認為,生命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劃分為三大類:職業問題、同伴問題和兩性問題。

很不幸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這三種問題都被鐵林趕上了。值得的一提的是,作為鐵林妻子的關寶慧,身為清末的貝勒爺之女,“格格”出生,天生的優越感以及徐家父子的嬌慣,使得關寶慧的性格十分刁蠻且任性。

所謂“妻賢夫禍少”,關寶慧的性格直接或間接的給鐵林造成了很多的麻煩和精神壓力,加上她長期對鐵林的“廢物”說法,也是加速鐵林“黑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了給了鐵林治病,關寶慧總是從藥房抓一堆藥,從一碗到四碗,極少顧及鐵林的自尊與情緒變化。

一個人走向地獄,他身邊肯定有“魔鬼”。妻子的挖苦辱罵、同事的嘲笑譏諷、兄弟無意的不理解和忽視,再加上對自身軟弱性格的自責,內部與外部因素的雙重衝擊之下,他的心也逐漸開始扭曲。

一個人被“忽略”的久了,在自我認知上就會出現偏差。

在鐵林看來,自己一無是處,不論是事業、家庭、為人處世都沒有優點可言。

他覺得自己像是一個“邊緣人”,更像是一個“多餘人”,就連那點僅存的自尊和價值都被踩進了泥土裡,而想要改變這種困境,就必須逆轉當下的現狀。

他要出人頭地,要升官發財。

不在沉默中消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這句話,正是鐵林的真實寫照。

《新世界》之鐵林:“慫人”鐵二哥,“逆襲”之路因何悲劇收尾?

02:追求權力和地位帶來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是鐵林背信棄義的導火線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寫道: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

鐵林很小就是孤兒,無父無母,幼年的情感缺失使得鐵林十分敏感且自卑,他渴望溫暖的家庭,渴望關愛和尊重。他厭惡自身的懦弱,將自己封鎖在權位的烏托邦裡,他覺得是因為自己沒權沒勢別人才會這麼對待自己。當自己擁有了權利和地位,自然就不會有人敢羞辱他,挑釁他。

很明顯,這是由自卑引發的偏執,這對於他來說,是塊心病,且無藥可醫。

一次參加任務,遇到了不想暴露身份的馮清波,膽小的鐵林還沒來得及跑,就被馮清波抓住並告訴他:“就說人是你殺的,乖乖聽我的話,明天你就是組長。”

開始,鐵林不敢說實情,是因為懼怕馮清波,但當他真的坐上了組長的位置之後,那種凌駕於他人之上的感覺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他興奮的告訴所有人,但大家的反應卻讓他失望:

  • 他告訴金海,金海卻告訴他,馬上就要走了,別整這些虛的了。
  • 他告訴徐天,徐天卻不鹹不淡的說了一個“哦”字。
  • 他告訴岳父,但岳父神志不太清楚,經常犯糊塗。
  • 最後他告訴妻子關寶慧,關寶慧卻十分不屑的說:“組長又怎麼樣?有本事你當處長啊。”


《新世界》之鐵林:“慫人”鐵二哥,“逆襲”之路因何悲劇收尾?

宗元曾說: “從現實的巨大落差中產生的心理失衡便激發為一種頑強不屈的抗爭力量 ,渴望通過對環境的改造 ,徹底改變目前的屈辱狀態 ,自此 ,自卑感便轉化為面向人生的倔強的進攻姿態。”

可惜,鐵林把這股力量用錯了方向。

眾人的反應像是給鐵林澆了一盆冷水,於是他心底的執念更加深沉,對於權力的嚮往也更加濃烈,他把這一切歸咎於當下權位的低下,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可和重視,他還需要站的更高。

於是他主動向馮清波以及柳如絲毛遂自薦,為了打消他們的疑惑和懷疑,甚至主動向他們提供金海和徐天的動向。他對馮清波說:“您別嫌我蠢,我蠢您才能放心用我,只要您能讓我升官發財,打今兒起,我就是您的狗。”

富蘭克林曾說:不惜犧牲自由以圖苟安的人,既不配享受自由,也不配獲得安全。

為了在“權位”上再進一步,鐵林一步步丟失了底線,終於他當上了夢寐以求的處長。但與此同時也丟失自我,陷入了權位所帶來的的成就感和滿足當中,徹底“瘋魔”:

  • 他綁架了金海的愛人和妹妹,強迫金海為他做事。
  • 關寶慧眼見事情脫離控制,勸他辭去職務,他叫嚷著:“你知道什麼,閉嘴!”。
  • 他頂替金海的監獄長位置,將金海關押,並伺機抓捕徐天。
  • 徐允諾(徐天父親)得知消息,趕來勸阻鐵林,卻在爭執中,被鐵林開槍打死。
  • 金海奪權之後,念兄弟情義,沒有為難鐵林,鐵林卻在金海放鬆警惕時,向金海開了槍。

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掙扎在底層的小人物,一朝得志,往往迎接他的並不是天堂,而是地獄。就好像一個乞丐突然中了鉅獎,他一定不會去開公司、做投資、學習提升,而是放縱,肆無忌憚的享受。但與此同時,他們的悲劇也同樣可以預見。

《新世界》之鐵林:“慫人”鐵二哥,“逆襲”之路因何悲劇收尾?

03:沒有法律與道德的約束,人性的慾望就會滋生出“魔鬼”

一個醉漢,醉酒時有多荒唐,酒醒之後就有多落寞。

鐵林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意味著什麼,他一邊要承受著對金海和徐天的恐懼,一邊也要壓抑著精神的折磨和內心道德的譴責。

然而現實卻不會溫柔的對待他,很快,北平和平解放,鐵林的“依仗”死的死,逃的逃,直到最後,就連關寶慧也因為失望而離開了他。

當鐵林與兄弟反目,殺害兄弟及親人之後,除了關寶慧,他一無所有。可以說,關寶慧就是他最後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託,她的離開,就意味著他的世界徹底崩塌。

愛因斯坦曾說:情感和願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作背後的動力,不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種努力和創造外表上是多麼高超。

沒有親人,再多的名和利,都是一身襤褸。

直到這一刻,鐵林才終於醒悟,但卻為時已晚。

人,終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新世界》之鐵林:“慫人”鐵二哥,“逆襲”之路因何悲劇收尾?

為什麼一個“慫人”會走到這一步?

除了心理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以及對權位病態的執著以外,脫離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才是一個鐵林走向毀滅的真正原因。

每個人心底都有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天使”釋放著善良和正義,“魔鬼”釋放著邪惡與貪婪,當一個人不再遵從內心的道德良知時,也自然就沒了心理負擔。

而法律,是對於社會群體中的個體的正面指引,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社會的和諧也正是因為有法律對我們行為的約束。

鐵林所處的社會環境,正處於舊時代與新時代過渡的空窗期,屬於法律的灰色時期,當法律的效力和威懾力對他無法形成有效制約,慾望就會擴張。

關於這一點,在1974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意大利就做了一個人性試驗:除了頭部,她將自己全身麻醉6小時,身體其它地方都不能動,然後人們可以毫無顧忌的在她身上做任何事情,並且無需負任何法律責任。

一開始,參與實驗者只是用口紅在她身上塗鴉,慢慢的有人剪開她的衣服,往她頭上澆水,實驗一共持續了6個小時,直到有人拿起了槍,才被工作人員制止。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淚流滿面,再也不敢嘗試第二次。

一個人,一旦脫離了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就會變成“魔鬼”。當法律再次降臨北平,鐵林“悲劇”的到來,也只是早與晚而已。

《新世界》之鐵林:“慫人”鐵二哥,“逆襲”之路因何悲劇收尾?

04:基於《新世界》中的鐵林形象,談談劇中對該人物的塑造

首先,資深編劇出身的導演徐兵,對於劇情和人物的把控是具有高水準的。

劇情從一開始,由徐天追捕販賣鴉片的走私犯開始,隨後以金海、鐵林、徐天三兄弟各自人生經歷和選擇作為該劇的主線展開,在北平城裡穿街過巷,在充滿煙火氣和濃郁的老北京氣息中拉開序幕。

《新世界》的立意很大,立足點卻很小,以四九城裡的升斗小民的平凡生活,折射出一個時代下小人物的陣痛與新生。

①:以三兄弟人物形象和性格為背景,隱喻不同年齡段對新時代的認知和反應

徐天二十出頭,性格莽撞、衝動,但富有正義感和強烈的職業使命感,嫉惡如仇且恩怨分明;金海作為中年代表,以不惑之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把家庭和親人的安全問題和生存問題放在第一位,對於是非對錯有理性的判斷,詮釋了一箇中年男人的家庭責任感和社會擔當;而鐵林作為三十多歲的男人,正值人生比下有餘,比上不足的尷尬境地,既沒有堅毅心性處理突發狀況,也不具備在時代的洪流下脫穎而出的個人能力。

正是這種矛盾的性格和現實條件,造就了他在三兄弟中唯一一個以悲劇收尾的人物形象。

②:動態的人物塑造,內心世界由內而外的體現

鐵林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惡的一面。有單純質樸的一面,也有面對羞辱和嘲諷時不甘的一面,以及破釜沉舟的瘋狂和迴歸現實的懦弱與膽怯的一面。

在劇中,鐵林的人物形象是動態的,從一開始的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懦弱形象,到手握權力後冷漠無情的形象,以及夢想破碎之後無助和惶恐的悲情人物形象。

在人物情緒轉變的同時,受先天性格的影響,內心的不安和焦慮,也通過眼神和肢體動作的細微變化得以展現,使得在觀影過程,觀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情緒。

③:對於鐵林人物悲劇的思考

直到最後,鐵林也沒能實現人生的“逆襲”,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鐵林的經歷,那就是:從青銅到王者,再由王者回歸青銅。

很諷刺,但這卻不是宿命,而是無法超越的客觀條件。

鐵林的故事告訴我們:決定一個人是什麼,不是看你有多高的權利與地位,而是看個人的能力與秉性,如果擁有的東西超出了自身的能力範疇和認知範疇,那麼失去一切,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結語

作為一部70集的電視連續劇,《新世界》能夠連續穩居收視第二,除了演員陣容的豪華,演員在線的演技,再就是劇本本身的成熟。雖然徐兵在導演方面經驗略顯不足,但《新世界》依舊不失為一部好劇,值得大家一看。

期待您關注一本情感簿,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