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放棄了很多喜歡的事。”

或許是成長後的抉擇吧。


“當放棄了很多喜歡的事。”


“他回來找我了。”

“那你還愣著幹嘛?這不是你一直想要的結果嗎?”

“現在的他和我懷念的他不一樣,他也只是突然想起我而已。”

“所以你就這樣不聞不問,然後一個人走下去?”

“嗯。”


這是微微在喝醉酒後對我說的話,看著她迷糊又迷茫的眼神,我能感受到她還是很喜歡這個給她帶來很多傷害的男孩。


那種殘忍放棄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所帶來的感覺,就像小時候在玩具店滿懷欣喜拿起心愛的玩具,又閉著眼放下離開的感覺一樣心酸,而我也能感同身受。


而不管是放棄喜歡的人和放下喜歡的東西,都是成年人應該有的抉擇。


“當放棄了很多喜歡的事。”


曾經也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放棄?喜歡真的會輸給合適嗎?


想了這個問題很久,我們好像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自己喜歡的東西,只是喜歡對於現在而言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所謂的合適其實就是成年人做著些對自己有利又沒那麼容易的事情罷了,而喜歡與合適並不衝突。


當然我不知道喜歡會不會輸給合適,但我知道沒有必要的喜歡會輸得徹徹底底。


就像再愛的人沒有未來,即使擁抱得太緊也顯得蒼白無力;就像再喜歡的事不會成功,即使再怎麼堅持也顯得有心無力。


所以很多時候成年人在作出選擇時,都是偏向於對自己有用的選擇,畢竟我們沒有勇氣也沒有必要再跳進峽谷一次。


而衡量一件事對自己是否有用,取決於事情的本事對自己是否有意義。


畢竟無論是不斷重蹈覆轍的感情還是毫無意義性的娛樂遊戲,在通常情況下都毫無意義。


所以相比之下,有勇氣拒絕那些喜歡又沒那麼重要的事情,已經很厲害了。


“當放棄了很多喜歡的事。”


一個特別在乎的人問我:


“拉黑了一個挺要好的朋友,因為她經常影響我學習,還打亂了我複習備考的心態,所以我是不是很無情。”


所以拒絕那些喜歡也沒那麼重要的人和事,無情嗎?


或許這不是無情,而是另一種善待自己的方式,也是長大後應該有的抉擇,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楚感覺到自己的感受。


而我們沒有必要為了能讓別人理解自己,而做些自己不喜歡又沒意義的事情,因為被理解本身是一件很平凡的事情。


所以為了自己有用的東西,對別人無情一點也未必是件壞事,畢竟能省了很多時間,也能過濾掉很多不必要過程。


沒錯,正是因為能省下不少時間,我們才有時間去做那些自己喜歡又重要的事。


畢竟在成長路上學會的不僅僅對別人負責,還有對自己負責。


“當放棄了很多喜歡的事。”


其實我想說的是:


“之所以不斷在生活中妥協,不是因為失去了喜歡的能力,而是喜歡的東西少了。”


而那些沒有被生活摧殘的喜歡,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喜歡,也是開心活下去的希望與意義。


所以你有責任有義務去阻止那些影響你做自己喜歡的事的人,因為那些喜歡是自己對這世界僅存的溫柔。


或許你會因為殘忍無情而自責,可對於那些影響自己喜歡過程的人才是最大的罪過,不是嗎?


其實烽先生也一樣,拒絕了很多自己喜歡又毫無意義的事,所以他順其自然地刪了所有朋友圈動態,也順便停用了朋友圈這個功能,就是怕喧囂的朋友圈會影響自己做喜歡做的事情。


因為一個感性的人總會因為所看到的事而抑揚頓挫,而不聞不問就是很好解決的方法。


所以我希望你也一樣能放棄很多喜歡卻沒意義的事,勇敢地去做那些喜歡又想做的事。


“當放棄了很多喜歡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