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眼鏡”


據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辭文字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武丁(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時期,就有關於眼病的記載,如“貞王弗疾目”、“大目不喪明”等等。

陝西周原出土的一些周朝甲骨中,最小的文字僅有一毫米見方,古人沒有眼鏡,卻能刻寫出如此細微精美的文字,可以想象,周代對甲骨文書寫者的視力要求是相當高的。

東漢時期,古人發明了一種“放大鏡”。

1980年,考古發掘江蘇揚州邗江縣甘泉鎮漢墓群,漢墓的墓主人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九子——廣陵王劉荊。

古墓出土了一件圓柱形金器——“嵌水晶金圈”,水晶經過打磨製成凸透鏡,用這件嵌水晶金圈如同單片的老花鏡,看書的時候,文字可放大五倍,被考古界譽為史上最古老的眼鏡。

嵌水晶金圈做工小巧精美,水晶純度極高,令人歎為觀止。

劉荊死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據此判斷,“嵌水晶金圈”應該在永平十年以前打製的,這件眼鏡實物的發現,將眼鏡發明的歷史提前了一千二百多年。

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眼鏡是英國人羅格·貝肯在公元1268年發明的。

此外,在安徽亳州曹操宗族墓、南京北郊郭家山東晉墓中,相繼出土六件水晶磨製的凸透鏡。

由此可見,在魏晉時期,以水晶磨製凸透鏡的工藝已經相當成熟了。

南宋時期,出現了雙片老花鏡,古人稱作“靉靆[àidài]”。

宗室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一書中記載:

“靉靆,老人不辯細書,以此掩目則明。其形色絕似雲母石,類世之硝子,而質甚薄……老人目昏,不辯細字,張此物於雙目,字明大加倍。”

老花鏡的製作材料類似雲母石和硝子,硝子是一種礦石燒製的假水晶。

明朝學者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解釋說:

“假水晶用藥燒成者,色暗青,有氣眼,或有黃青色者,亦有白者,潔白明瑩,謂之硝子。”日本人一直把玻璃稱作“硝子”。

明朝時期,佩戴“靉靆”看書者不乏其人。

明人田藝蘅在《留青日札》中記載:

“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

浙江提學副使林大春有兩副眼鏡,薄而透明,如同硝子、琉璃一般,用這種眼鏡看書“精神不散,筆畫倍明”,很多人都不認識,林大春問田藝蘅此為何物,博學多識的田藝蘅不無自豪地回答說:“此靉靆也!”

到了明末清初,著名光學專家孫雲球研製了“隨目對鏡”的驗光方法,根據近視、老花程度驗光制鏡自此開始。

《吳縣誌》記載:“孫雲球擴昏眼、近視、童光等鏡為七十二種,又有遠鏡、水鏡、端容鏡、焚香鏡、攝光鏡、夕陽鏡、顯微鏡、萬花鏡各種,著《鏡史》行世。”

清朝時期,配戴眼鏡已經十分普遍了,嘉慶年間的詩人張子秋在《續都門竹枝詞》中寫道:

“近視人人戴眼鏡,

鋪中深淺制分明。

更饒養目輕猶巧,

爭買皆由屬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