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作者/好奇貓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這個疫情籠罩下的春節假日,追劇成為許多人的宅家主題。春節檔上線的熱播劇中,《鄉村愛情12》成為了劇中“網紅”,不僅有老鐵力捧,特殊時期又圈了一大波新粉。

不少人表示為了追劇,首次成為視頻網站付費會員。

許多追劇新人還表示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被這部土味神劇吸引。

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何稱神劇?

《鄉村愛情》由本山傳媒製作出品,開播以來已經拍了12部,總集數超過600,被稱為“最長壽”IP之一,成為中國電視劇史上的一個奇蹟。

回顧2006以來14年的歷程,其實並非一帆風順。

雖然首播在央視一套,創下收視率新高,榮獲了當年的“五個一”工程優秀電視劇獎。並連播三部,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國民大劇。

名利總是伴隨著爭議,就在《鄉村愛情》以及趙本山的演藝事業如日中天之時,認為其低俗、商業化等非議之聲也時斷時續。

就在第四部《鄉村愛情交響曲》上演之時,人民日報公開點名批評單薄膚淺,這波聲浪達到頂點。

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到第八部《鄉村愛情浪漫曲》時,開始轉戰線上平臺,再次意外走紅。在騰訊首播三天播放量破億、觀看會員量超千萬人。

第十一部和十二部的首播權被優酷拿下,熱播持續至今。

更令人意外的是,收視數據顯示,追劇的人群中34歲以下青年觀眾佔比近70%,一二三線城市佔比高達60%,最愛看的TOP5城市分別是北上深廣蘇。

一部曾被公開批判的電視劇為何會有如此的高人氣,而且是意料之外的城市白領?

有人說是因為搭上了網劇市場火爆的東風,不可否認這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生命力。

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首先就是接地氣,真實,原汁原味。

這是一部以東北農村為背景,反映當代農村人婚戀、事業和生活的輕喜劇。主題是男女情感糾葛,故事就是日常的家長裡短。

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劇情看似非常簡單,就像放大了的過家家。素材是信手拈來,人物都是本色出演,從場景到語言,沒有任何生搬硬套的東西。

往往是細節上一個小動作,一個眼神,心理活動就到位了。

比如在最新上演的第十二部中,宋曉峰找哥們談事,見面後抬手彈掉對方一個頭發上的蟲子,人物的關係就不言而喻了。

而土味是全國幾億人的根,即使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對農村也並不陌生,正如曬娃圈流行的一句名言: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姥姥。

現實中,農家樂生意興旺、土特產熱銷、甚至李子柒的走紅,也無不是源於這種情結。

在表演上看,東北人的幽默,趙家班的風格本來就有很深的群眾基礎。

劇中幾乎人人都是段子手,感覺臺詞都是不用編的,張口就來。

等於歡樂喜劇人在連續上演。

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其次就是鮮活,這是接地氣的另一面。

作品始終聚焦當下,與時俱進。該劇播出的14年來,隨著信息化的突飛猛進,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劇中的象牙山村就像大時代的一個縮影。生活環境方面,從第一部裡面的驢車土路到第十二部時,已經成為現代化的工廠和生態農莊。

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從謝永強大學畢業回鄉種果樹開始,象牙山也開啟了對外招商引資的步伐,這是一個逐步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

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老一輩與新生代的衝突,保守與激進,構成了一幕幕悲喜劇。

主人公們經歷了一次次的悲歡離合,王小蒙和謝永強最終走到了一起,豆腐作坊變成了大公司;劉能和趙四做了兒女親家,依然是歡喜冤家。

李大國和香秀離婚了,事業卻蒸蒸日上;宋曉峰從保安隊長升到山莊副總,和青蓮終成眷屬;劉一水離婚後,和新來的女支書相愛相殺……

一切既魔幻又真實。

對於觀眾,就像自己身邊的變化,熟悉的人物,看得見的歲月改變,很容易引起共鳴。

每一部新劇開播,觀眾都會品評主角們的變化,誰變老了,誰漂亮了,誰和誰結婚了,誰和誰又離婚了。

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更重要的一點是,每一部劇中的新元素都是緊扣當下熱點,大到招商引資,小到村民間的勾心鬥角,再到外來者的詐騙,無不是時代大變局中種種新事物的映射。

因此,只要時代在變,素材就源源不斷。

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還有一個值得肯定之處是三觀正。

先說愛情。

俗話說,世間除了生死和愛戀無大事,男女之情是人世間最基本的關係。這應該也是《鄉村愛情》劇名的初衷。

《鄉村愛情》每一部都有多條感情線,從主角到配角,從年輕人到中年甚至老年,劇中呈現出了愛情的種種形態。

第一部是以王小蒙與謝永強,趙玉田與劉英等幾對年輕人的愛情糾葛為主。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年輕人,孝敬父母,在追求婚戀自由的過程中,兩代人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種種矛盾。

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之後幾部,以謝大腳、王大拿等為代表的上一代人的感情線漸強。

之後隨著劇情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角色介入,最終成為一張諸多感情線交織的大網。

在這些愛情故事中,觀眾都能看到感情的本真,許多故事都是從相識的剎那開始,又不得不面對世俗的種種挑戰。

幾對年輕人的障礙主要來自於父輩的阻撓,而老一輩的愛情要面對更多壓力,如宋老三對小梅的姑姑念念不忘,卻又顧慮重重,久久不敢把自己的心事說出來。

難能可貴的是,劇中人最終都跨越了種種障礙,遵從本心,與真正相愛的人走到了一起。

在第十二部的前30集中,已經看到多條感情線幾乎是平行推進,張中維、大個、杜小雙、劉一水、宋老三等都在延續之前故事的發展。

而隨著新角色的介入,如淘寶服務站幾個年輕人的出現,新的愛情故事已經拉開序幕。

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再看價值觀。

在一系列雞飛狗跳的日常衝突中,每個人的個性演繹的淋漓盡致。

人物身上的弱點也暴露無遺。如雞賊的謝廣坤,愛耍小聰明的劉能,貪小便宜的趙四,八面玲瓏的謝大腳。

但在面對一些關鍵事件的時候,這些不招人待見的往往都能表現出通情達理的一面。

正像村委會徐主任經常提到的,村裡有著良好的道德傳統。觀眾在細節中可以看到一種樸素的鄉村風貌:家庭中妻賢子孝,年輕人尊長敬老,鄉鄰間互助友愛。

例如當趙四貪小便宜被騙的事情暴露後,從半路搭救他的村民,到臥床不起時家裡人鍥而不捨的努力,周圍人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理解和善良。

而正是因為每個人自身的不完美,讓角色更深入人心。因為他們的原型,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但全劇總體上呈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

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十足的土味,鮮活的素材,帶感的表演,讓《鄉村愛情》這部作品的煙火氣十足。

尤其用小品的方式去編織劇情,讓整部作品簡單而深刻,為更多的受眾喜聞樂見,給作品注入蓬勃而持久的生命力。

如果僅因為情節有些簡單和誇張,就冠以單薄膚淺的定論,非要用正劇的標準去評判一部輕喜劇,顯然是不合適也不公平的。

放眼國內外的知名長壽劇,反映的都是小人物的日常和情感,如著名美劇《老友記》,90年代的國產劇《我愛我家》等,都因作為時代的真實記錄者而成為經典。

而相比之下,《鄉村愛情》從場景到人物都放大了許多。

除此之外,當年《鄉村愛情》被詬病的還有廣告植入,但現在看來,反而是本劇的一大特色。劇中出現的都是大眾品牌,無縫融合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毫不牽強,觀眾並無不適感。

相反,正是這種運作方式讓該劇擁有了自我造血能力,後勁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新冠疫情的捐助名單中,這些年頗為低調的趙本山捐資1000萬,屬於捐款最多的娛樂圈人士之一,遠高於許多當紅的一線明星。

另一方面印證了《鄉村愛情》的不差錢,在趙氏小品淡出央視後,他的主要演藝事業就是這部土味神劇了。

當然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是劇中對女性人物的刻畫不如男性豐滿。

謝廣坤、劉能和趙四等多位男主角形象已經成為經典的流量IP,而女性角色中僅有戲份最多的謝大腳可以相提並論。

被批“低俗”的《鄉村愛情》,為何成了都市追捧的香餑餑?

另外,還有個別演員表演不成熟,個別劇情有點離譜,如第十二部裡水廠空降來三位海歸,尤其是飈英文的場面令人啼笑皆非,無論是情節還是表演上都足以被吐槽。

不過,全劇總體上瑕不掩瑜。對於忠粉而言,那些情節不過是小品的誇張。

雖然海歸進駐、都市大學生因為愛情紮根農村這類事情在現實中並不多見,但不妨礙整體的基調,這些看似離譜的情節也可以看做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

文藝作品本來就是虛擬與現實的有機融合,就像美食,好的食材是基礎,但只有佐以合適的調味料,才會津津有味。

總之,一部作品好不好,市場會給出最終的回答。在當前大量無病呻吟的作品充斥的電視劇市場,觀眾用收視率為《鄉村愛情》投出了真實的一票。

在這部土味神劇的追劇人群中,有你嗎?


【排版 | 沐漪】

【每日話題】關於《鄉村愛情》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柴叔愛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