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防治小麥白粉病?

農人答農事


小麥白粉病是小麥重要病害之一,各生育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葉片。白粉病很好辨認,症狀似麵粉落在葉片上,主要危害葉片,葉片受害後可使葉片早枯,分櫱數減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減產5-10%,嚴重減產30-50%,甚至絕收。

小麥白粉病最好採取預防的手段來預防白粉病的發生和危害,必要時採取化學措施來控制白粉病發生和危害。預防措施主要有:


一、種植抗性品種。種植抗性品種是預防白粉病發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如種植鄭麥831等品種。

二、藥劑伴種或種子包衣。小麥白粉病發生地區可每100公斤小麥種子可選用苯醚甲環唑懸浮劑有效成分6-9克,或戊唑醇種子處理懸浮劑有效成分3-4克等藥劑進行種子拌種或包衣,通過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能減輕或抑制白粉病發生和蔓延。

三、加強田間管理。種植密度大、田間鬱蔽、偏施氮肥等均有利於白粉病發生。在合理密植的基礎上,要加強小麥田間管理,雨後要清溝理墒,降低田間溼度;及時防除雜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避免偏施重施氮肥,施肥時要氮磷鉀配合使用,通過健身栽培措施來提高小麥抗病蟲能力。


四、化學防治技術。白粉病可在發病初期或病株率達到20%或上三葉病葉率15%以上時,每畝使用25%戊唑醇懸浮劑30克,或25%丙環唑乳油40克,或40%腈菌唑乳油10克,或30%醚菌酯可溼性粉劑16克,或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70克,或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65克,兌水30公斤均勻噴霧防治。重病田間隔10天左右再防治一次,注意輪換用藥。


農作物栽培知識講解


小麥白粉病,屬於真菌性病害,在小麥生育期內,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病害,該病害發生面積比較廣泛,在我國小麥種植區,基本都有出現,根據區域不同,發生面積有輕有重。

小麥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以及葉鞘部位,從外觀看,相對比較好分辨,觀察患病的小麥植株葉片,剛開始,會有白色的小黴點,不太明顯,隨著白粉病的加重,這些小黴點會變成黴斑,有些呈圓形,有些呈橢圓形,如果白粉病繼續加重,在白色的黴斑上,會有一些黑色的點點出現。

小麥感染白粉病以後,根據嚴重程度,最終的產量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減產,另外,小麥的品質也會受破壞,賣不上高價錢,所以,作為種植戶,要提前做好預防及防治措施。

先說預防辦法,從購買種子開始,建議購買抗病性相對較強的品種,在遇到白粉病的時候,能夠有所減輕,其次,做好田間的管理措施,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提高自身的抗性,比如水肥管理要跟上,底肥、追肥不可少,出現乾旱時,及時灌溉,另外,在前期如果有旺長情況,也及時進行控旺處理。

再說很多朋友關心的防治藥劑,當田間已經出現白粉病時,要及時噴施藥劑進行控制,越早效果越好,目前,市面上針對小麥白粉病的藥劑有很多,但是,不同地塊實際情況不同,有些藥劑表現出的結果也會有差別,大家選擇合適自己的藥劑即可,常用藥劑有:丙環唑、咪鮮胺、烯唑醇、氟環唑、三唑酮、腈菌唑、吡唑醚菌酯等單劑,也可使用戊唑·嘧菌酯/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己唑·多菌靈/苯甲·丙環唑等復配藥劑。

需注意一下:使用化學藥劑防治時,根據發病的程度以及防治效果,中間間隔7-10天,可多次噴施。

關於小麥白粉病的相關內容,小幫手就說這麼多,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更好的防治辦法,歡迎在下面評論中留言,大家一起討論學習。


農民的小幫手


小麥白粉病是世界性病害。據有關部門監測,小麥的白粉病。近幾年在華北,東北,西北麥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病嚴重的趨勢。小麥白粉病有專屬性,對於麥類,比如大麥與小麥,小麥白粉病只侵染危害小麥,對大麥不構成威脅,大麥白粉病也不侵染危害小麥。小麥白粉病一般發病時期在小麥的後期,小麥後期正是小麥形成產量的關鍵時期,如果這個時期受小麥白粉病危害,就會出現小麥葉片上佈滿白色的病菌粉末,白色斑點有小至大,一般一致兩毫米,逐漸蔓延至整個葉片,甚至小麥的整個地上部都會受到白粉病的危害。光合作用的能力下降,小麥需要葉片進行光合作用製造幹物質積累減少,小麥由於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而變得乾癟,千粒重下降。一般年份產量可下降10%以上,如果,在小麥後期相對溼度超過70%,適宜小麥白粉病的溫度,恰好在15~20度之間,就有可能會造成小麥白粉病的大發生,如果這時不注意進行藥物防禦,治療,就有可能導致小麥達到50%以上減產。成熟的小麥白粉病病菌孢子和隨風傳播。

小麥白粉病發病重的地塊,大多由於小麥的抗病力低下,生長勢弱,植株不健壯,特別是偏施氮肥過多,小麥植株徒長,貪青晚熟的小麥相對發病較嚴重一些。由於肥水管理不及時,旱情加重,缺肥缺水的地塊,容易形成小麥的弱苗,由於播種過密,在生長中,小麥苗爭肥爭水嚴重,大多形成弱苗,小麥的弱苗容易感染各種病害。因此這樣的小麥苗如果感染了白粉病,發病相對較重一些。

小麥白粉病的防治,首選適宜當地種植的高抗病性小麥品種。在施肥上應採取測土配方施肥的方法進行使用。各種農作物的秸稈應堅持秸稈還田進行培肥地力,秸稈還田的土地應適當的增加氮肥的使用量。秸稈還田三年以後有機質明顯高於不經過秸稈還田的土地,土壤肥力進入良性循環。增施有機肥,對提高小麥的活性和抗病性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在肥水管理上應注意遇旱能及時的澆水,遇澇能及時的排水。小麥的後期應注重“一噴三防”這是多年來的經驗總結。對於白粉病發病較重地區地塊,除了選用抗病性能力強的小麥種子外,還要進行適當的藥物拌種。一般採用小麥專用種衣劑進行包衣後播種,同時對多種病害都有防禦作用。

在小麥白粉病發病初期,可選用30%的咪菌酯懸浮劑30克兌水50斤+天達2116+機硅農藥增效劑。進行小麥葉面噴灑防治效果可超過90%以上。也可用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進行葉面均勻噴灑也可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應7至10天再重複噴灑一次。同時可酌情混入植物生長調節劑,殺蟲劑,磷酸二氫鉀等,在小麥後期,還能起到預防乾熱風的目的和起到一噴多效的目的。


木雨聽風


(一)

小麥進入春季後伴隨著氣溫升高,各種病蟲害就易發生,如果不加以防治就會大面積流行。特別是麥蚜蟲和白粉病及赤黴病危害較為嚴重。

首先我們要知道白粉病是如何發生的?它有什麼危害性?造成小麥白粉病和赤黴病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由於天氣回暖小麥孢子菌伴隨著溫度升高而在果樹木,疏菜,瓜果及麥類作物均可發生。

(2)小麥大麥或燕麥在拔節期板易感染白粉病特別是高溫高溼的天氣是導致病原菌大流行。剛開始從小麥根部葉片逐漸發上發展直至麥穗。初為白色粉狀物後隨發展為褐紅色,植株和葉片因受侵害而失取營養而枯碣。

(3)麥田通風透光不良,造成這種因除受連陰雨天的限制外,大多是農民求豐產的心理所影響。在播種時播量太大使麥苗過於稠密了,在加上澆水過頻造成田間溼度大,給白粉病增加了侵害創造了條件!

(二)

當你的麥田發生白粉病赤黴病時,必須立即加以防治。不能因一時疏忽而造成麥子因病蟲危害而發生大面積流行而減產。

小麥白粉病防治可用"粉鏽寧""多菌靈

"或"三唑銅""烯唑醇""託布津"對小麥按畝用劑量均允噴霧。要先從麥苗下面葉片至下而上不漏噴的方法實施噴藥。(可加井崗黴素)防治赤黴病。

小麥植株上若發生紅頭蟲和麥蚜蟲時,可用吡蟲啉,噻蟲銨等環保藥物進行防治。噴藥時可加植物調節劑(蕓薹素)磷酸二氫鉀或紅太陽牌"木酢液"進行葉面噴霧,以保護和供其小麥生長的營養。

噴霧時最好在上午10點左右,下午在14點後為益。選擇無風雨天效果更好!遇雨需重噴。





黃河奔流


小麥白粉病在各類麥區發生普遍,是目前小麥上的主要病害。是由真菌中子囊菌亞門中的禾布氏白粉菌引起的,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內均可發病。

其發病表現,小麥葉片上受侵染時開始產生黃色小點,後擴大成圓形或長圓形病斑,並生灰白色粉狀黴層,即病菌分生孢子,後期病斑黴層上可散生黑褐色小顆粒,即子囊殼,病斑可連片,導致葉片變黃或枯死。



病菌傳播表現為,不利夏季高溫的病原菌,其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可在海拔高的山區自生麥苗上致病和越夏,待秋播麥出苗後,來自高山自生麥苗上的分生孢子便可通過氣流傳播到幼苗上引起發病。秋苗發病後冬季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麥苗越冬,春季繼續產生孢子傳播擴展,條件適宜時適成流行。


發病後帶來形影危害為,光合作用下降,呼吸作用加強,養分積累減少,從而影響小麥根系的發育,減少分櫱、成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發病愈早減產愈嚴重,發病晚時主要影響千粒重。

小麥白粉病在0至25℃均能發展,在此範圍內隨溫度升高而發展加快。溼度高有利於孢子萌發和侵入,但雨水不利於孢子萌發或傳播,光照可抑制病害發展。因此,陰雨天多病害重,氮肥施用過多,植株密度過大等有利於病害發生。另外,多年種植經驗表明,小麥大面積感病品種的存在,是白粉病近年來大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而小麥白粉病的防治要釆取利用抗病品種為主,輔以合理的載培措施和關鍵期藥劑防治的綜合防治策略:

1、利用抗病品種:根據當地情況,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抗病品種。

2、栽培防治: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及時排灌,促進植株健壯,增強抗病力,減輕病害。

3、藥劑防治:殺菌劑拌種和田間噴霧

殺菌劑拌種:使用粉鏽寧、烯唑醇、禾果利、立克秀等藥劑,拌種時嚴格控制用量以避免引起藥害。

田間噴霧:根據田間發病情況進行噴霧防治,防治重點是小麥長勢好、產量高、發病重的田塊。一般一次噴霧即可控制整個成株期白粉病為害,如病害發生嚴重,可在15天以後再進行一次。所用藥劑有,粉鏽寧、烯唑醇、敵力脫、戊唑醇等,嚴格根據用量加入合適的水量進行噴霧。



亮仔為農


白粉病是春季小麥最容易發生的病害種類之一,它具有發病範圍廣、傳播速度快、病情危害重的特點。小麥從苗期到成株都可感染白粉病,苗株地上的各個部位都會受害,防治不及時容易導致小麥減產,該病應當儘早預防和防治。那麼如何來有效的防治小麥白粉病呢?下面和大家系統介紹一下:

一、判斷準小麥白粉病的病發規律特徵

白粉病一般主要危害小麥的葉片,而且一般先侵害距離地面較近的植株基部葉片,然後在逐步侵害中上部的葉片,下部葉片比上部葉片受害嚴重,病情較重時,小麥從上到下整株看起來會會覆蓋有1層灰白色的病黴層。

小麥發生白粉病後,一般先會在葉片上出現很多細小的白色斑點,隨後病斑點會逐步擴大且連成灰白色到淺褐色的病斑,並且後期還會出現很多針頭大小的小黑點。

白粉病發生後,輕則造成小麥苗株葉片莖葉發黃乾枯,重則導致小麥倒伏、無法抽穗、籽粒乾癟,對小麥的產量影響很大。

二、注意使用的抗病性強的品種

目前來說,大部分小麥品種對白粉病具有一定的抗性,但不同的小麥品種在抗病性能上具有很大的差別,使用抗病性好的品種播種,是防治白粉病最直接有效、同時也是最經濟的方法。

因此,在小麥白粉病發病率高、病害重的地區,在購買麥種時應當選擇抗病性能力強的品種;另外,對於經常發生白粉病的地方,儘量不要使用自留種,播種前地裡長出的自生麥也要進行徹底清除,以防帶菌傳染。

三、播種前拌種,減少苗期病害

為防治小麥苗期遭受白粉病的危害,應當在播種前進行藥物拌種,不僅可以防治白粉病,而且還可以兼防其他小麥病害。可以選用的藥物有:戊唑醇、苯醚甲環唑、三唑酮、福美雙、粉鏽寧、多菌靈等。

四、適當晚播,保持合理密植

播種期過早,不僅容易造成小麥旺長、冬前養分消耗大、葉片狹長、植株細弱、越冬時易受凍害、抗病能力下降,播種密度過大,會導致小麥群體過大、田間密不透風、中後期易倒伏,都會加重小麥白粉病的病情,而且因為苗期溫度高、降水多,更容易發生白粉病。所以在白粉病發病比較多的地區,建議採取精量半精量播種、適當晚播的模式合理密植,一方面來保持田間合理密度、提高小麥的通風透光性,另一方面可以錯開白粉病的發病期,減少小麥發病受害。

此外,對於有旺長現象的麥田,在小麥起身或拔節前一週時,可以按照每畝50-80克15%多效唑兌水噴施,以此來控制旺長、矮壯苗株、增強小麥抗倒伏能力,也取得較好的白粉病防治效果。

五、注意病發的溫溼度,做好病害提前預防

溫溼度對小麥白粉病的病害情況影響非常大,小麥白粉病在15-20度的溫度和80%以上的溼度中最容易爆發流行,但此外在溫度小於10度的環境中,病情發展緩慢,在高於25度的環境中,病情發展受抑。

因此,如果是回溫快、氣溫高、降水多的地區,以及其他年份降水少、當季降水多的地區,應當注意在早春時提前噴藥預防,尤其要加強在3-5月份白粉病高發期的防治管理。

此外,一方面小麥生育期內要根據不同階段的需水量和氣候土壤的乾溼情況靈活合理的澆水,澆水時不可一次澆水過大或者大水漫灌,也不可在陰雨天氣時澆水,要採用澆小水、勤澆水的方式;另一方面對於降水較多的地區,應該在田間地頭提前挖好排水溝,在雨後及時進行排水排澇工作,以防田間積水、溼度過大而導致白粉病大面積發生。

如果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採用測土配方施肥,以此實現精準施肥、合理施肥的科學性。

六、掌握髮病時間,在最佳時機進行藥物防治

就大部分地區來說,小麥白粉病一般在3月在3月中旬到4月上旬開始發病,在4月中下旬到5月中上旬進入病發高峰期,病情會在從5月中旬開始逐步穩定,但春季回溫快、溫度高、降水較多的地區,白粉病的發病期早、發病重、易爆發流行。

一般來說,當小麥植株的病葉率達到10%或者麥田發現有明顯的發病中心時,就應當及時進行噴藥防治。小麥苗株根基部葉片剛出現明顯集中的病斑時且暫未植株中上部葉片蔓延時,是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最佳時機,此時應當立即進行第一次用藥。具體藥物防治方法如下:

在發病前預防時,可以每畝使用25%丙環唑15毫升或粉鏽寧10克或80克50%多菌靈等藥物重點噴施小麥植株的中下部葉片,連續噴施2次,每隔7-10天噴施1次。 在病發後防治時,應當在病發初期時用藥,可以每畝使用15%三唑酮90克或12.5%烯唑醇35克或30%嘧菌酯25毫升或50%託布津50克或12.5%腈菌唑2500倍等藥物+磷酸二氫鉀80克(或蕓薹素內脂等)等葉面肥進行噴施,每次噴水量不低於100公斤,每隔7-10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重點噴施小麥植株的中下部葉片,噴水量以葉尖滴水為佳。

在防治方法上,也可以在分別在小麥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漿期分別噴施1次藥物。

在藥物使用上,應當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白粉病對藥物產生抗性而降低防治效果。

點擊上方“關注”農技小揹簍 每日瞭解更多新鮮農業種植知識


農技小揹簍


小麥白粉病是一種常見的細菌感染的小麥病。由白粉菌引起的。涉及中國的小麥主產區的山東、河南、江蘇、四川、湖北等等省份。最近幾年有蔓延的趨勢。白粉菌的危害有著時間跨度長、產量受損大的特點。跨度長主要指:從幼苗到抽穗都有發病現象的出現。受損大主要指:發病從葉片的黃色斑點,發展為大的病斑,嚴重時病葉、植株均覆蓋白色粉狀黴層,嚴重的影響作物生長的光合作用,早期發病植株死亡,晚期減產。

發病規律,從根源上看:一般有施肥單一或者是施氮肥的數量偏多。從滋生的條件來看:一是密度的農田,二是春季陰雨連綿、夏季多雨期,導致麥田的空氣溼度大,透風條件變差的麥田,三是最容易的發生的還是倒伏的麥田。從根源上解決勝過噴灑農藥。隨著我們的生物技術的發展,小麥新品種的不斷出現,但是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的最近多年來中國的下得力氣比較大,所以抗倒伏品種、抗病品種的不斷出現,這一現象必然會慢慢還轉。豫麥9、15、16、21、24號,魯麥1、5、7號等等。

施肥的科學化,應該加強的小麥主產區的指導,加強有機肥的使用量,減少化肥的使用量,除此之外,就是化肥的科學配方,減少一種化肥的單一結構,或者一種成分的化肥的使用。比如氮肥。多增加磷肥和鉀肥的使用量,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和植株本身的壯大。、在白粉病的發病去=區,小麥種植前的深根作業,深耕前的可以可溼性粉劑等等藥劑噴灑從孢子體上消滅之,同時深根前對於當年發生過的白粉病的區域,應該有組織的銷燬地上的雜草和秸稈。藥物防治應該注意春季開春主預防:主要噴灑乳油等。

4-5月隨著雨水的增多,空氣溼度的增大,不但是白粉病、膩蟲、麥鏽病等等會集中爆發一般採用多菌靈噴灑效果比較好,並且在發病去噴灑磷酸二氫鉀可以壯苗。(這時應該在農業技術員的指導下進行,不要各自為政,起不到好的作用)。小麥白粉病各麥區均有發生,小麥各生育期都可以為害,以為害葉片為主,典型症狀是病部有白色粉末狀黴層。小麥受害後可以引起葉片枯死,分櫱減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等,一般年份可以減產5-10%,嚴重感病品種可絕收。先了解下白粉病發病因素,再說說防治方法。抗性機制:一般葉片窄長直立生長品種發病輕,含糖量低品種發病輕。

氣候條件:適宜發生溫度15-20℃,適宜溫度範圍內發病快。早春氣溫回升快早,發生早,後期早遇高溫,為害發生輕。田間相對溼度70%以上利於發病,時陰時晴發生重,多雨或溼度較小發病輕。一般三月份氣溫偏高,降水適中,田間溼度大,光照不足容易發生為害。另外田間氮肥偏多旺長,密度過大也容易引起發生。






農村生活988


我是鄉土李哥,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這幾天都是回答關於小麥的問題。

小麥白粉病是危害小麥的主要病害,在小麥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以抽穗至成熟期危害最為嚴重。小麥白粉病的流行主要與氣候條件、栽培管理和品種抗性有關。

1.小麥白粉病可以發生的溫度範圍為0~25℃,最適溫度為15~20℃,10℃以下發生緩慢, 25℃以上病害發生受到抑制

2.陰雨天多、溼度較大、光照不足時易流行危害。

3.小麥播種過早、群體過大、偏施氮肥的田塊發病重。

4.防治方法可結合防治小麥吸漿蟲、麥蚜,當田間發病株率15%或病葉率5%時,可用秀爽殺菌劑進行防治,10ml兌水15千克,均勻噴霧。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有幫助。





鄉村李哥


小麥白粉病現已發展成世界性病害,它屬於菌類物質能通過空氣隨風傳播,主要表現:麥子葉片上有斑點。

一般管理不當,氮肥過多或者土地乾旱、營養不足導致小麥抵抗力下降也能得白粉病。

一般該病害在春天發病明顯,有以下幾種原因:

1:種地時沒有用藥物拌種(具體什麼藥物去問當地賣農藥的)。

2:小麥種植過稠,營養不足導致抵抗力下降。

3:下雨或者地太溼,導致溼度過大或者出現倒伏的現象。

4:如果真是大面積發生病害了,還是得打藥治理。具體用什麼藥可以去當地農資站詢問,因為具體的藥名和用量我也記不住。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有不對的地方歡迎留言指正。






菸缸裡的菸灰


小麥白粉病是危害小麥的主要病害,在小麥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以抽穗至成熟期危害最為嚴重。小麥發病後,光合作用受到影響,穗粒數減少,千粒重下降,嚴重時導致植株早枯造成減產或絕收。

形成病害的原因及影響:

小麥白粉病的發生主要與氣候條件、栽培管理和品種抗病性有關。在很大程度上給種植戶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損失,心理上給予了些許負面影響。鑑於此,有必要採取一定預防措施和冶療措施。


加強管理及預防:

合理選擇抗病小麥品種。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施肥,施用腐熟有機肥作底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合理密植,適時澆水,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在播前徹底清除田間的麥苗,以減少菌源。噴施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預防。每畝用80%戊唑醇可溼性粉劑5~8克拌種。

在發病初期,噴灑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或多硫懸浮劑 500~600倍液,當田間發病株率15%或病葉率5%時,可用秀爽殺菌劑進行防治,10ml兌水15千克,均勻噴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