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辦喪事為什麼要有禮桌?

新大風歌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知道,每逢白事都會在出殯的當天,在主人家門外總會設置一張桌子,桌子後面一般有兩個人,一個負責記錄,一個負責收錢,山東這邊叫“櫃上”,“櫃上”一般分為“內櫃”和“外櫃”,“內櫃”負責整個喪事的採買支出記錄,一般是在去世當天“內櫃”就開始工作,“內櫃”的錢一般是喪主自己先行墊付給負責人,今天說的這個禮桌就是我說的這個“外櫃”,下面我就重點說一下為什麼要設立“外櫃”禮桌。


一、禮桌其實就是人情帳

老話說:“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在我們這個禮儀之邦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有這個講究,禮桌就是為了收取人們的人情錢,因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管誰家有紅白喜事都會隨份子、上禮金,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借錢還錢的過程,當自己家有事的時候,禮桌就是為了收回這些平時花出去的錢而設立的,也就是收回人情帳,也為以後還其他人情做個記錄。


二、禮桌比得就是一個面子

其實人們內心都有這個想法但是不會說出來,在農村現在能夠比出長短的無非兩件事,一是結婚生子,二就是老人過世。這個禮桌說到底就是讓別人看看自己的人脈交際,平時為人處事的結果,自己平時一些此類事情擋的對,還的錢也多,到自己有事情了,自然會收到禮金多,這些事情在沒有娛樂話題的農村,往往會被議論很久,從而形成了話題,在茶餘飯後成為大家的談資,有時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畢竟很多人都是愛面子的。


三、禮桌記錄遠近關係

其實這一條我是不想說的,但是既然聊到了就說吧。現實中關係好的禮金子讓就多一些,不怎麼走動的禮金相對也少,這個也要看主人在別人有事情的時候裡進的多少。另外,在平時誰沒有幾個狐朋狗友啊,在這個社會平時根本看不清某些人為人處世的真實交情,一旦遇到這種人生大事誰輕誰重通過禮桌就能體現出來,禮金多少是能看出一個人和自己的真實交情的。我說的這個並不過激,大家可以細細體會,現今社會確實有很多喂不熟的人,對他越好他就越感覺應該,不好意思扯遠了,我想大家能夠明白這一條我要表達的,不往深處說了。


不管怎麼說禮桌的形成不是一天半天的,它的存在有著他的特定意義,我們現在理解的可能和最初的意思有出入。還有就是那個地方對禮桌的意思也不盡相同,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說出更多禮桌相關的信息。

歡迎點擊關注按鈕關注我的頭條號【呂家姐夫】,大家一起探討交流農村民俗相關的問題。

呂家姐夫


問:農村辦喪事為什麼要有禮桌?

辦喪事設禮桌,是為了留下一本帳,這本帳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為了看看自己以前隨過的禮都有誰來了,有沒來的沒有,來了隨的禮是不是自己隨出去的數。

二是留下這本帳,以後有別人家的酒席自己去不去隨,隨多少,禮尚往來,查一查帳本就可以做出決定。

過去的禮帳不是寫出禮多少元,是寫大洋多少塊。

我們這裡過有一家,蔡園村有一親戚,親戚家酒席,他去了出禮一錠十兩銀子,那時沒帳桌。

等到這家父親故去時,他家落破了,辦不起酒席了,只有等蔡園那份禮了。

可是蔡園的親戚因沒留禮帳,來了只是大洋一塊,他父親這喪事就沒辦風光。

從此,農村裡每有喪事,必設帳桌。為的就是禮尚往來。


生產隊長老楊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農村辦喪事為什麼要禮桌這個問題。我感覺不管是農村也好,一些小城鎮也好都會基本上都有宴請親朋好友。我是浙江沿海地區的我深有體會。在沒有國家頒發《全國殯葬改革方案》時,我是溫州這邊,印象最深有一次,一個哪個村的老闆家人去世,前前後後辦了七八十桌,這不算多的,如果有些家裡兄弟姐妹多合在一起,一些人情來往必須過百桌。前一年哪個時候我們這個地區政府就嚴格控制住了大擺宴席以及數量不能超過20桌,辦喪時間不能超過5天,一桌不能超過800元。關於為什麼要擺這麼多桌大概我歸納了以下幾點:

1、人情來往

在處理喪事上有很多人幫忙,還有一些遠方的親戚過來看望,這個時候給客人制作一些飯菜也是情理之中,畢竟有些都是大老遠過來住上一段時間的,有些守夜,一日三餐吃飯問題肯定要解決,別人也是送了人情的,不能說吃個便飯。

2、炫耀自己有錢

一些人攀比心裡重的人,家裡有錢的實力人際關係比較好的,親朋好友比較多的,肯定會大擺宴席。但是有人去欠缺藉機大擺宴席,想大家展示自己多有錢,所以就在吃上面大作文章,一個桌子上了好多的菜,幾乎都吃不完,然後就是還很浪費。

3、風俗習慣

中國人的思想我們被封建思想教育了不知道多少年了,人的觀念現在還有一些保留在以前那種迷信封建思想。

總而言之,今年國家頒佈了一號文件,其中不僅提出要推動農村的振興戰略方策,也提到要抑制農村的各種不良風俗,例如大辦喪事、大辦酒席等等,儘管和城市相比農村的條件沒那麼好,但是在辦酒席方面,農村人一點都不吝嗇,辦出來的規模不但不比城裡差,菜品還越來越好。所以現在國家嚴格控制殯葬改革,也能減輕一些家庭的經濟重擔,我們應該要客觀,合理看待事物,對於擺宴能少者少。本人基本上了解也這麼多,希望能給你參考,謝謝





報錯專業的小斌


這個問題有點幼稚了,難道題主不是農村人嗎?

以前誰家裡死人了,都大夥去幫忙,埋葬完了,喪家管頓飯就完事兒了。

現在不同了,人人都在為生計奔波,村裡很少有年輕人,都去掙了。我說這話的意思就是,現在辦啥事都離不開錢了。

一開始有死人的,也就是親戚朋友上禮,隨著社會的發展,最近幾年莊禮又盛行了,就是左鄰右舍或者是跟喪家不錯的都上禮了,所以,有上禮的就要有禮桌。

禮桌不光是上禮寫賬用,寫花圈輓聯也都在這桌子上的。我們這有死人的我就給他們寫賬寫花圈輓聯什麼的,桌子上預備煙和白布,有上禮的人都給一塊白布,男人會抽菸的就抽根菸。

一般禮桌上兩個人,一個寫賬的,一個收錢的。我只管寫賬,不管錢,省心。

現在辦喪事,一般的都能收一萬多塊錢的禮金,這些錢喪葬費用都差不多夠了。都是大家幫,你幫我,我幫你的,其實也挺好的。


秦寶海9


農村辦喪事為什麼要有禮桌?



首先老孃舅說明一下,所謂“禮桌”就是接受禮物的桌子,在農村不管紅白喜事婚喪嫁娶,男女雙方只要是大操大辦宴請朋友的,都會設有禮桌。禮桌主持一般由三人組成,一個是書記官,專門記錄來往客人的禮單,一個是唱禮單監督員,另一個就是管錢的出納。這三個人一般在村裡都很有明望,又忠誠老實,而且還要管整個紅白喜事的經濟開支,東家都把一切責任都放在這三個人肩上。



在我們這裡,老人一離世就會請村上的喪事操辦人員到家,請他們坐上席,然後就設禮桌和記帳本。凡是親戚朋友上門 送禮送紙的都要一一登記造冊,目的主要是為了禮尚往來,有記帳本就是日子再長,誰家來過送多少禮金一看就清楚。



其實,“禮桌”在農村一尚來都有,過去是因為大家都窮送的都是糧油大米,所以禮單上記錄都是張家10斤米、李家2斤油,一個喪事多的人家可接受好幾百斤大米,這樣幫忙幹活的人也不會餓肚子了。而如今,辦喪事送大米的幾乎都沒有了,我們現在都包紅包,最少也要200元。

說實話,這對經濟困難的家庭來說的確是一件大好事。這叫一家有難眾人相幫,200元錢對送禮的人來說算不了什麼,可對死人的家庭來說這叫“雪中送炭 ”,老孃舅認為是好事,值得傳承。

您認為農村紅白喜該不該設禮桌收紅包?

[更多三農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月季正紅》點贊、評論、轉發、分享]


月季正紅


農村辦喪事必須有禮桌,這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禮規,也有一定的講究和意義。

我的家鄉陝西彬州市,對喪事禮桌很重視,在奠的當天八九點鐘,主家己在坐席的棚口外備好桌椅,放好菸酒,並讓廚子做一個涼菜。等到十二點到一點,來客己基本完的情況下,叫迎禮桌,書禮的人把來客人數,收的禮金,收的祭品詳細寫在大白紙上,貼到棚口顯眼位置,供來客看。接下來樂隊迎接書禮的人坐席,廚子做上一大桌菜,做為主家對書禮人的答謝。正式開始坐席還繼續坐席,可見對禮桌的重視程度。

農村辦喪事挺辛苦的,主家也忙的亂了套,來的客人也有招待不周的地方,唯有禮桌記錄下來客的詳細情況,以備主家事後在禮尚往來中還來客的人情,沒招待到的日後相謝。

農村喪事禮桌,可以看出事主的人品,能力,實力,社會交往,人脈等等。

農村辦喪事的禮桌,記錄的禮簿,為事主日後在人情往來,留下重要的依據。即是自己再忙,再有事,別人家有事也得必須去,這就叫有來必有往。

農村辦喪事的禮桌,源遠流長,經久不衰。連接著一代代人的親情,友情,左鄰右舍情。





心繫農村538873358716


我們這邊也有這種情況,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如果有人去去世了,到出喪的時候,就會有關係比較近的親戚或朋友,都會上白賬,就是拿禮錢,會有專人負責收禮,並記好姓名,為得是,以後要是別人家,有點什麼事的時候,也會拿禮錢,算是禮尚往來吧。

主家也會簡單的擺幾桌菜,讓來的客人,都吃完酒席以後,再正式出喪,不過這種酒席,都只是簡單的吃一點,就直接離開,去空閒的地方,等著出喪。

我們這邊雖然有禮桌,但是並沒有鋪張浪費的意思,禮金從3、5百到五十、一百的都有,親戚、朋友和鄉親們也沒有在主家大吃大喝的,畢竟這不是什麼喜事,都也會特別理解主家的心情。



麥隴翠浪


農村辦喪事為什麼要有禮桌?我想問問難道城裡辦喪事沒有禮桌嗎?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那我就大發慈悲的告訴您,為什麼農村辦喪事要有禮桌。

一、禮桌的由來

俗話說的好;“禮尚外來”,“來而不往非禮也”,不管在城市和農村禮桌就是為了收取人情錢的,因為人們在現實中不管誰家有紅白喜事都會隨份子錢,上禮錢。其實就是一個借錢還錢的過程,但就是這個過程把一些隔代人栓到了一起,要不是因為禮桌錢,可能隔了好幾代見面都見不到,但是喪事的禮桌基本上沒有讓別人把錢稍過來的,都是親自過來的,所以也算是收回人情賬,也為了把隔代的關係拉回來,禮桌是為了記錄人情。

二、禮桌的演變

以前其實是沒有禮桌的,因為那時候生活條件不好,農村人窮,一個家庭根本就辦不起喪事,都是村裡一些老人幫忙料理,然後一些都有錢的親戚朋友想讓老人死後風光一點,就出點錢,農村人也實在。覺的這些錢該還,所以就記了下來,等到別人家裡有喪事了,自己手裡有錢的話,也會拿出來一點去幫著別人料理事情。所以慢慢的就演變成了禮桌,最終大家都體會到了這種現象帶來的方便,這樣一來誰家都能辦的喪事,都能幫助別人辦喪事,一直延續到現在也都在慢慢的遵從這種習俗。也因為喪事的禮桌,把人情世故都緊緊綁到了一起。

以上內容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感覺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下方評論留言,謝謝大家。


鄉村小吉


在我們這裡,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後舉辦喪事時都會特設一間屋子,在屋裡炕上放個禮桌,這個禮桌是專門為“賬房先生”準備的。賬房先生是幹什麼的呢?當然是記賬,記此次舉辦喪事時前後收了多收禮金,支出多少錢。一切開支都是要經過賬房的,賬房先生在過事這幾天就相當於“會計”兼“出納”的角色。那麼,為什麼辦喪事也要上禮錢呢?



其實,老早以前那不叫“上禮”而是叫“湊禮”。就是誰家老人去世都是一件大事,老人去世後,背(指棺材)、穿(壽衣)、打(墓地)、吹(吹鼓手)都要花很多錢,而作為一貧苦老百姓經濟上根本吃不消。這時,親朋好友都會伸出援手,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幫忙當事人將老人入土為安。東家為此也會略備燴菜招待客人,總不能讓幹了一天活的親朋好友餓著肚子回家吧。但是,老百姓講究禮尚來,“湊”的錢和“幫”的工先記在賬上,等人家有事時再會想辦法歸還。


後來,“湊禮”慢慢的就演變成“上禮”,誰家舉辦喪事時都會通知四親六顧、親朋好友、街坊鄰居來參加葬禮。在葬禮上擺上四碟子八碗以及好煙好酒招待客人,我們這裡的土話(方言)叫“吃席”。來吃席的客人都要上禮,有的上50元禮金,有的上100元,有的上200元,個別關係比較硬的能上到300至500元。賬房先生會把納禮人的地址、姓名和要上的禮金數清清楚楚的登記到賬本上,以方便當事人日後查看還禮。


耳金木嚮往的生活


一是因為禮節。過去,農村辦喪事設禮桌就是一種禮節,親戚朋友,街鄰街坊,誰到場弔唁,誰上供品,誰隨有禮金禮品,因需要購買物品,雜項花費等都記錄在案,況且,記錄時不可能找一個人私下進行,設個禮桌,既體面,又公開透明。

二是向收禮的過渡。如果說過去辦喪事,有人隨禮金是個別特殊情況的話,後來慢慢變成了設禮桌就是為了記錄禮金的收入情況,禮桌成了禮節性記錄與禮尚往來記錄的APP,這也讓禮桌從禮節性的擺設,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收銀臺。

三是成為真正的禮桌。現在農村辦喪事,禮桌已經完全變成了收款的窗口,雖然說禮桌都是收禮的功能,但是現在的禮桌更是分工明確,無論父子,弟兄,姊妹,禮桌之上,一人一本,完全就是為收禮而設立,完全淡化了其它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