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鐘寺內展出的“鐘王”——永樂大鐘實拍


大鐘寺,原名覺生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全國文保單位。圖為大鐘寺的山門。

這是大鐘寺內的大鐘殿,中外聞名的永樂大鐘就懸掛在裡邊。

大鐘殿簷下匾額上的“華嚴覺海”四個金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筆。

永樂大鐘,也稱華嚴鐘。相傳明朝燕王朱棣做了皇帝以後,總怕有人推翻他的統治。為了消滅民間反抗力量,就派軍師姚廣孝收繳老百姓的刀槍劍戟等兵器,將其融化後鑄了一口大鐘,上面刻著佛教經咒。他認為老百姓聽了鐘聲,就屈服了,不會再反抗。

後來,大鐘被沉到了西直門外萬壽寺前面的長河河底。到了清朝,皇帝命人把鍾打撈出來,挪到覺生寺,並專門蓋了一座鐘樓用以懸掛大鐘。

永樂大鐘,通高6.75米,外徑3.3米,重約46.5噸,是我國曆史上無與倫比的巨鍾,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素有"鐘王"之稱。鍾內外鑄滿佛教經咒17種,總計22萬7千餘字。大鐘鑄造精緻,造型奇特,銅質烏亮美觀,輕擊鐘聲圓潤深沉,重擊渾厚宏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幽雅,尾音長達2分鐘以上,遠達18-40公里。

這樣的大鐘當時是怎樣掛到鐘樓的架子上的呢? 原來,清朝的官員們安排沿路每隔500米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溝用於引水, 等到冬天,潑水結冰,大鐘在冰上滑行至覺生寺的冰土堆上。之後,建鐘樓,鍾掛於樓頂,等春暖解凍後去土而鍾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