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為什麼要講究“留白”,有什麼作用?

生活資調


中國畫為什麼講究留白?我以為,首先、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非常講究虛實的結合。通過留白營造氣韻和靈動,襯托出虛實的效果。另外,畫中的留白可以更好體現出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畫面意境。其三,通過留白可以更好突出畫面中的主題。其四,通過留白可以促發觀畫人更多的想象力。

如果畫面畫得很滿,不僅使得此畫失去了立體感、層次感及縱深感,也使畫面分不清主次、從而顯得雜亂無章。這豈不是成了相聲《畫扇面》中所說的結果了嗎?

所以,中國畫中的留白是一種巧妙的構思,是一種技巧的應用,是一種意境的想象,是一種佈局的完美,是一種國畫特有的藝術處理及風格的體現!






把盞常聊


中國畫講究意境,氣韻生動,其實是在運氣。

如果把畫紙比做人的身體,那麼筆墨就是身體內的血液。血液需要流動,自然就不能太滿;一幅畫要有生機也不能畫滿(這裡的“畫滿”不是畫滿整張紙,而是在一幅畫中找到一條“路”可以從一端走到另一端,就像動物打洞一樣,貫穿畫面,讓氣可以在裡面流動。)。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篆刻的時候會在印章邊緣開口,就是讓氣流動起來;書法也在字、字與字之間留出微妙的空隙,形成氣場,所以我們在欣賞大家書法是會感到氣勢恢宏。

一幅畫其實是一個局,氣在中間流動,形成氣勢。中國畫講舒捲開合,舒放開來,氣盈六合,卷合起來,可藏於密處。這種氣局、氣運之妙,就賦賦予了中國畫的生命活力,產生了畫中的動感、局勢。早有謝赫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第一點就是講氣,氣再形成氣場,形成局勢,也就是我們常說一幅畫不夠大氣。

另外一幅畫形成一個氣場就需要有氣進有氣出,這樣氣才能動。那麼進氣口與出氣口開在哪裡,開多少決定了氣場足不足,局勢大不大。而進出氣口其實就是在經營位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構圖。構圖需要平衡畫面,如果你在進氣口開一個出氣口,那自然不能平衡,更不能貫穿,自然就沒有勢,更不會有局。

講留白一是為了平衡畫面,二是為了審美,三是為了彌補錯誤,四是為了闡述作者的想法。總之沒有固定答案,看自己畫面所決定,需要用在哪裡就用在哪裡,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畫面。當然我說的也不一定正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與想法。留白並不只獨用在中國畫,畫都是相通的,無非是個人創作時想法、觀念不同罷了。


妙筆春秋畫藝


中國畫不講究透視,但講布白,平遠,高遠等等。在山水畫裡,天水一色,不著一筆,西方人看來不可思意。西畫講究用簡單的筆觸和色塊去表現豐富的內容,而中國畫不用筆墨能表現出江河湖海和天空,這意境比西方高了一層。另外還要給提款蓋印留地方,久而久子,象習慣一樣,國畫不留白就覺太滿,太堵,太死。



雲雪書畫


留白,就是從作者的角度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但是從讀者的角度看,就是自向空中尋妙理,且從無處道情懷,產生一種“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留白之美,就在這一猜一想之間。

 

適當的留白會使整個畫面具備一種內在張力——想象落在白色宣紙一隅的墨滴,既身處其中,又置身事外,以微妙的“有”打破沉默的“無”和“空”,動人之處不須多。譬如這首《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情感不在畫面本身,而在畫面之外悵然凝視的那雙眼眸的主人。

 

再來說說國畫,真正留白多的,準確的說不是中國畫,而是中國的寫意山水畫。相對於工筆畫,山水間更見文人趣味,講究道禪之意,講究筆簡意足,講究意境,而不求絕對寫實。這是一種只有中國士大夫才能瞭解趣味的認知體系,是詩境了。這是蘇軾和他的好朋友們開始推廣、梁楷到馬夏到趙孟頫和元四家再到明朝把書畫融合、使文人趣味佔據水墨山水主流,然後一路下來的。越是文人創作、文人欣賞的畫,留白越多,越是接地氣的畫,留白越少。君不見,窗花,剪紙,年畫等接地氣的畫作,哪裡有什麼留白。

 

不過想來,蘇軾等一種大家也想不到,自己的留白體系會給後世的某位君王,提供題跋的好空間吧。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那副《富春山居圖》了吧,附上圖片,請大家自行感受。




夏瞄淺談


中國畫的"留白",說白了,其實並非真正的白(空白),而是有內容的"白",一般來說,它表述的是雲、水、雪之類自然現象的大面積的白。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是內容決定形式,但在中國畫裡,從某種意義上說,恰恰是形式決定了內容。因為傳統的中國畫,大多是黑白的藝術,它用的材料是黑的顏色:墨,如果一幅畫中,沒有留白,即便有景與景之間的色差的對比(焦、濃、重、清及淡墨之間的對比),依然會給欣賞者帶來"漆黑一片”的感覺,從而讓欣賞者的興趣蕩然無存索然無味。

此外,一幅好的中國畫講究"畫中有詩”,而詩是需要想象或聯想的。可以肯定,如果一幅中國畫沒有留白或只有少須留白,那麼就會類似於西洋畫(油畫)那樣,變成一幅寫實的作品,進而折斷欣賞者想象的翅膀。

故創作一幅好的中國畫,"留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打個比喻吧,如果將畫比作一條溝,那溝裡常年有水流動,才能叫作河,否則充其量就是一條溝、旱溝。同理,一幅畫,只有畫面中有足夠的、恰如其分的留白,那才是中國畫、讓人浮想聯翩的中國畫。



頓河之水


中國畫的留白是中國畫特有的藝術語言和藝術理念。留白不是單純的空出白色,而是構圖的一種方法。在筆墨繁複、境界重疊之餘,留白給人一種鬆弛有度、虛實相生的感覺。

留白也要意在筆先,無意的留白就是死白。藝術創作是一種特定的情感與意念的傳達,意與像不斷交錯,激情與意趣在筆墨技巧中不斷推進,留白是抑揚頓挫時短暫之停頓,永恆之韻味。

比如元代倪瓚的《六君子圖》,構圖是三段式,近岸土坡陂陀,挺立著六棵古木,背後河水茫茫,遙遠的天邊是起伏的山峰,意境清遠蕭疏。畫中一水間隔兩岸,這水的留白使整個畫面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意境深遠。



陳星席


虛實相生,東方繪畫重要的特點:在詩歌中,要達到一個空間廣闊的,深遠的境界,並充滿畫意是不容易的,尤其是五言七言,字數嚴格,構成一個境界的難度更不用說了。王維為了著力於境界的宏大,並表現水墨畫的意味,巧妙地運用了繪畫中虛實相生的手法,使其山水詩不僅有聯想與間接視野的廣闊空間,而且淡墨淋漓,“畫”意盎然。

在中國繪畫藝術中,虛實手法不外於兩個方面:其一,表現對象的主要部分或整個畫面的主要部分精雕細琢,為實,次要的陪襯的部分大肆揮灑,或幾筆帶過,為虛;其二,以著墨處為實,以墨象造成的空白處為虛,如常見的中國畫中:山則著墨,濃淡相間,千姿百態,而天空和雲煙,則以空白出之,本人談王詩的虛實相生,主要是指後者。清笪重光雲:“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畫筌》無畫處(空白)的妙處,在墨象(實)的作用下,一片空靈、飄渺,能喚起更多的藝術聯想,使已經美好的畫,達到一個更微妙的境界。清代八大山人畫一條生動的魚在紙上,別無一物,令人感到滿幅是水,這說明空白利用的高妙,在於給人以更多的空間(視野與聯想的空間),直覺性藝術的“空景”之妙可知,而詩歌這樣間接性的藝術利用“空景”,就能更好地發揮詩歌間接性的優點,給人提供的空間更加幽遠,讓人的神思更加上下開闔,涉及古今,縱橫天地,發揮高度的藝術聯象,使詩中的畫境更加生動。事實上:“中國的詩詞文章裡都著重這空間的點染,摶虛成實的表現手法,使詩境裡面有空間、有盪漾、和中國畫具有同樣的意境結構。”(宗白華《美學散步》第七十頁)而且“空間點染”使詩的畫面更具有藝術性和美感性。

王維在山水詩中也更多地運用這種虛實相生的手法,而且運用這種手法,更多地帶有一個畫師的意識與印記,因而顯得具有中國繪畫一般的美感。可以說,王維在山水詩中更多地採用“空”、“雲”、“煙”、“積雨”等自然界景象空朦的詞,作為詩中的虛寫處,使其舒發感情,尤其是故鄉之情時在雲煙空朦,渲染流動的韻致裡,情味十分濃郁,畫境更為清逸、幽遠、空朦、蘊藉,多少是顯出中國水墨畫的意味。如[和使君五郞西樓望遠思歸]:“高樓望所思,目極情末華。枕上見千里,窗中窺萬室。悠悠長路人,曖曖遠郊日。惆悵極浦外,迢遞孤煙出。能賦屬上才,思歸同不秩。故鄉不可見,雲外空如一。” (家林論藝)

這是一首抒發懷鄉思歸的詩。詩中借高樓遠望所見的景物描寫,把濃郁鄉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枕上見千里,窗中窺萬室。”句,一個窗框已經是一個藝術的畫框了,這框內是詩人的境界,窗中的萬室及悠悠長路人,是詩人著墨(實)的意象,“千里”則是詩人向讀者導向的空白處,那千里之外的空景,便是枕上見到的山岫雲煙,江流林木,這些就任憑讀者騁馳其藝術的想象了。取“窗中窺”的角度,是富有繪畫性的,象繪畫中的構圖、取景一樣,用一個小小的窗口,容納宇宙萬物,這一妙處,曾為美學家宗白華所稱道。(見《美學散步》第八八頁)最後一句:“故鄉不可見,雲外空如一。”雲煙的意象,補充了千里的空白處,天邊雲外一片空朦,不見故鄉的影子,而詩人濃郁的鄉情便浸潤在淡淡的雲煙織成的一色之中,正是“虛中藏神”,空白之處最能容納言外之音,弦外之響,想象空間廣盪開闊。這種手法,類似水墨畫的淋漓揮灑中,空白處浸透了畫家的情感一樣,這首詩的畫境也象淡墨染成的山水畫,空靈、淡遠,韻味幽深,情意盎然。

再如“入雲樹深淺”,(《李居士山居》)詩人用雲煙把景物隔開,造成空間節奏:樹木密集的時候,看起來一株挨著一株,遠近難分,而把雲煙納入其中,就把一部分沖淡了,於是顯出節奏鮮明的一深一淺來,前面的某些樹木的形象由朦朧而清晰起來。

又如寫邊塞風光的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這乃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的魅力如此久永,與詩中的境界闊遠,氣勢雄渾,富有強烈的畫感相聯繫的,而這種境界、氣勢與強烈的畫感,又與虛實相生的手法分不開的。

大漠,從腳下一直伸延到遙遠的天邊,在畫面上呈橫線,線條粗獷;長河,橫亙在眼前,兩頭不斷地把人們的視野拉開,使畫面空間更廣,猶如漫長的寬銀幕,直上雲霄的狼煙,與畫面上的長河的線條縱橫,而圓的落日,掛在宇空上,點綴著整個大畫面,大漠與長河,粗線條勾勒出塞上的空間,孤煙與落日,一直一圓的細膩景象,使畫面意趣盎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圓”字,使畫面生動極了,落日的“圓”字,就如象掛在半天上的空環,它四周的雲霧煙靄,它本身暈黃帶桔的色,以及它返照在大漠上的餘光,輝映在長河面的金波,浸滿了“圓”周圍的空白處,不僅如此,“圓”字的妙用還在於“真境逼而神境生。”通常,在白日高照時,強烈的光線使人們不敢正視一下太陽,唯有在黃昏時分的落日,光線柔和,太陽的輪廓增大,因此人們愈發愈覺其圓了,“圓”字在詩中表達得太貼切了,四個典型的意象: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巧妙地組合,“直”字“圓”字生動的描寫、表達使整個畫面境界雄渾,氣勢縱遠,不愧為千古絕句。類似這樣的詩句還有《冬日遊覽》中的:“青山橫蒼林,赤日團平陸。”線條一縱一橫一圓,景物一大一小,青山、蒼林大筆揮灑,赤日作畫中的細膩點綴,這都是虛實相生手法的運用,造成空間廣蕩而且具有畫意的境界。

而且,利用“空”、“雲”等詞,使得其詩的色調素樸,自然景象的繽紛絢麗的色彩不斷給沖淡了。如《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這是描寫秋天的景象,卻不是色彩明麗的、清晰的,關鍵是由於“空翠溼人衣”的空字,就象繪畫的空白處,寫出雲煙的意象,使得詩境裡儘管紅葉蕭蕭,可還是在一片空朦的煙靄中沖淡了,秋色不濃豔,仍然是一個溼潤空靈的境界。再如他的積雨空林圖:“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轉黃鸝。”《積雨輞川莊作》一片煙雨朦朦的水田上,一行白鷺飛,幾隻黃鸝鳴,白鷺與黃鸝的明麗色彩,僅僅只作為點染,嵌在水色與青色的背景上,畫面清幽略帶朦朧,仍然是一個空靈素樸的境界,象這類詩還很多:如“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過香積寺》、“瀑布杉松常帶雨,夕陽彩翠忽成嵐。”《送方尊師歸嵩山》等等。

王維為了渲染空白的藝術效果,大量運用了“雲”、“空”、“無”、“煙”、“積雨”等意象空朦的詞,也因此幫助詩人表達水墨畫的效果(不管是有意無意的),而且這些意象與詞的運用,還使得整個畫境氣韻籠罩,如“青靄入看無”《終南山》、“山色有無中”《漢江臨眺》終南山與漢江岸的山岫都在這煙靄的作用下,充滿生動的氣韻,山彷彿在飛動,如臥龍奔馬;或在雲煙中躲躲閃閃,象含羞的少女,充滿了生命和節奏的美。中國藝術理論中的所謂:“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劉熙載《藝概、詩概》)正是如此。王維正是運用雲煙的意象,才使得這兩首詩交相輝映,光彩照人,詩的畫境充滿了幽遠、飛動的神韻。 (《王維山水詩畫境淺探》之[虛實相生)終)


雷家林書畫


因為是中國畫。

這句話雖有點籠統,卻也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表現,看完以下幾個方面也許你也會這樣回答

一中國畫歷史方面

因為細數中國繪畫中的留白歷史,我們大致可以發現中國畫留白產生於先秦形成於六朝,在唐代逐漸成長,宋代達到興盛。自此之後,中國畫留白幾乎成為了專屬,形成了中國畫最具特點的留白藝術,中國畫家利用“黑與白”恰到好處地在紙上描繪自然與理念之間畫面虛實關係。

二中國畫理念方面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句簡單的詩句,已經囊括了詩與畫的最高 標準。就繪畫而言,要有詩意,就離不開“含蓄”二字,這也是古代詩詞的一貫特徵。唐代張彥遠就指出繪畫應“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畫盡”“筆不周”實際是“隱”“藏”,可以發人深思,引起聯想,給觀者留下遐想的空間。

三與其他繪畫比較方面

至於與其他繪畫形式的比較,其實主要是與西畫,比竟現在世界最流行最主流就是中國畫和西畫,也可以說是油畫吧,油畫畫面常常是滿滿,多需要注意背景的烘托,以及各物體之間的關係等等,油畫以寫實為主,就算有空白,也多是實際的反映,而中國畫留白,是中國畫有別於西畫的一大形式特點,它所營造的是一個主動空間的藝術效果。國畫講究計白當黑,以虛為實,以實求虛,留白就是主動地利用畫面白色空間位置,去承擔畫面的造形任務。

四哲學思想方面

對中國最大影響的哲學就是老子的道學,太極圖更是中國最典型的符號,按照中國畫的陰陽辯證的方法論原理,白是黑的對立面,是黑的形式憑藉,沒有白,黑也就無法存在,離開了白形,黑色形象也就無法依託,離開了“無”,“有”本身也就消失了。這就是計白當黑的道理。

總之,中國畫的留白就如筆墨,神韻等等,都是中國畫典型的特點,畫面上適當的留白,使畫面不阻塞、不凝滯,彷彿天地之靈氣自由往來其中,充溢著畫家無盡的空靈的風神氣韻,以及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感。同時,產生所謂的“韻外之致”“、境外之情”,使觀者生出無盡的遐思妙想,故此,無畫處皆成妙境。


紅梅工筆佛畫


留白不是什麼都沒有,

留白在國畫中一般表示大面積的物體,空白的地方就是天空,雲彩,水面,大地。

留白表示空間關係,體現出縱深,體現出遠近,體現出距離。

留白體現出畫內物品的對比關係,如主次,強弱,簡繁,輕重等。

還有留白表現畫內物品的呼應,如大小,跟隨,虛實,疏密等。

最重要的是作者通過留白,體現出畫作的氣勢,韻味,更體現作者情感,好惡。


青木溪谷


留白或者滿構圖是根據繪畫內容掂量的。法無定法,看起來舒服,有回味,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