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選擇父母,所以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很多人會把一生的不幸都甩鍋給家庭。

東野圭吾曾在《時生》一書中對家庭做出解釋: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無法選擇父母,所以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無論家庭給你什麼,你都只能接納。

接納是指指受這個事實,而不是任它對你恣意妄為。

不接受又能如何呢?出生是我們少數無法選擇的事,誰都想出生在溫暖有愛經濟無虞的家庭。

但沒有便是沒有了,你再不接受,也只是一直否定自己。

要打破家庭的桎梏,就要先學會接受,接受了我就是沒有疼愛我的父母、接受了我的家庭就是特別貧窮。

然後你才能把責任重新擔回自己的身上。

家庭沒給你的,你自己給!

家庭沒給你愛,你就自己愛自己。

家庭窮困,你就白手起家自己賺錢。

可能你會長成一個缺愛的大人,但

當你意識到‘缺愛’的那一刻起,就該努力學會愛自己,而不是臣服於命運。

北宋張伯端曾寫道:

我命由我不由天

變成什麼樣的人,最終仍由你自己決定。

家庭會影響你一陣子,但不會決定你一輩子

何謂成長?本是用更好的自己,去修補從前不夠好的自己。

人是要一直往上的,而不是讓過去一直承擔自己的責任。

沒錯,家庭不好的人,的確會成長得更艱辛,但這不意味著你只能走向不好的結局。

成功企業家洛克菲勒和李嘉誠都出身貧困家庭,但一樣踏上人生巔峰。

老黃曾研究過這兩人的傳記,他們都有一樣的特質,就是不認命。

他們年少時便立志要變得很有錢,於是他們都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李嘉誠曾做過茶樓服務生,他也做得極為出色,記住客人的喜好,一看到他來了,便推薦他喜歡的茶點,讓客人喜歡他。

老闆也極為欣賞他,他們都認為成功不是屬於有背景的人,而是屬於努力的人。

不是因為他們特別聰明,而是他們特別用心,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都可以做得更好。

只是他們不想那麼辛苦,那當然也就得不到卓越的成績。

家庭,不是逃避的藉口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

「變的秘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東西上,而非與過去抗衡。

將問題的原因指向他人,往往就無法解決問題。

童年決定了我們初期生命的樣貌,但成長是我們一生的責任。

就像李嘉誠,他的童年很貧窮,但難道他就會窮一輩子嗎?他若放棄了,他若不想成長,就真的無法改變了。

決定人生方向的,從來都是你自己

如果無法改變出身、改變環境,不如試著改變自己的想法和狀態。

還記得大長今中有一個劇情,她被眨到荒地種作物,和她一起工作的人早就放棄自己。

偷懶取樂,而長今仍是認真地研究可以種什麼,他們一直嘲諷長今,她也都充耳不聞,專心地做自己仍可做的事。

不久後,便種出一片繁盛。

東野圭心理學家羅傑斯說:

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非一種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總結

你活得很辛苦,你缺愛、你缺錢,這或許是因為你的家庭不夠好。

但那都是過去了,從現在開始決定你的,是你自己。

缺愛了,就更用力去補足愛,去創造屬於你的美好。

雖然比較辛苦,最後你一樣能擁有。

如果不想努力,卻說爸媽不夠有錢,是太不負責任了。

從今天開始,自己決定你的人生!


無法選擇父母,所以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