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社日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對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張蠙,生卒年不詳,字象文,郡望清河(今河北清河),池州(今安徽池州)人。唐昭宗乾寧二年(895)舉進士,授官校書郎,調櫟陽令,遷犀浦令。後仕前蜀為膳部員外郎,嘗任金堂令。所為詩,頗受稱賞。《全唐詩》錄其詩一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其詩一首又三句。

此詩作者頗多歧異。北宋王安石編《唐百家詩選》卷十九收錄此詩,題目作《社日村居》,作者作“張蠙”。南宋陳起編刻《江湖小集》卷六收釋紹嵩《江浙紀行集句詩·慶元道中》於“家家扶得醉人歸”註明“張濱”,南宋何汶《竹莊詩話》卷十五收錄此詩,題目作《社日村居》,作者作“張濱”,“張濱”似為“張”之形近而誤。明高棅編《唐詩品彙》卷五十四,收此詩,作者為王駕,但題下注:“《詩府》作張詩。”南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卷二十六,收錄此詩,題目作《社日村居》,作者作張演。南宋周弼編《三體唐詩》卷一收王駕《晴景》,下一首即為張演的《社日》。元楊士弘編《唐音》卷十四收王駕《社日》,題下注:“《三體詩》作張演詩。”《全唐詩》收此詩,作者分別作張、張演、王駕。依據文獻越原始越比較可靠的原則,此詩作者當為張蠙。

社日,即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僅有春社,漢以後有春、秋兩社日。春社祈求土地神保佑獲得豐收,秋社感謝土地神的保佑。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四鄰並結綜合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社日不僅是祭土地神的日子,同時也是農民們自娛自樂的日子。此詩描寫了農家社日活動的情景。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前兩句寫社日活動前的情況。首句寫莊稼長勢喜人,豐收在望。這也為社日娛樂活動奠定了心理基礎。鵝湖山在江西鉛山縣北,原名菏湖山,晉末有龔氏蓄鵝於此,遂改今名。該地自然環境很好,文教事業也很發達。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曾在當地的鵝湖寺聚會論學,被稱為“鵝湖之會”。南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該處曾建文宗書院,明代擴建為著名的鵝湖書院。“稻粱”,即稻子與小米,這裡泛指糧食作物。“肥”,指作物長得很好。

次句寫六畜興旺,民風很好。其潛臺詞是人們都去參加社日活動去了。“豚柵”指豬欄,這裡指豬欄裡圈著豬。“雞棲”指雞窩,這裡指雞窩裡關著雞。“掩”指門帶上了,沒有鎖。“對”通行本作“半”,這是後人強調民風改的。既然用“掩”,當然是將兩扇門合在一起了,“半掩”說明門還是開在那兒,不合常理,也不能稱為“掩”。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後兩句寫社日活動後的情況。三句寫農民們還養了許多蠶,並交代春社活動結束了。桑樹葉與柘樹葉都是蠶飼料。末句寫大家在酒醉飯飽之後都滿意而歸,則社日活動的熱烈歡樂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些詩正面詳細地描寫了社日活動,如楊萬里《觀社》詩:“作社朝祠有足觀,山農祈福更迎年。忽然簫鼓來何處,走煞兒童最可憐。虎面豹頭時自顧,野謳市舞各爭妍。王侯將相饒尊貴,不博渠儂一餉癲。”使我們充分領略了社日活動的狂歡場面。此詩在構思上的最大特點是對社日活動未加描寫,而是通過對社日活動開始前與結束後的情況來反映社日活動的快樂與熱鬧。另外,此詩用通俗語言、白描手法寫出了古代某些自然環境比較好的農村,在豐收年景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