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有1萬兩白銀屬於什麼水平?

黑柴


這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問題,因為在不同的時期物價水平都會有所變化,也就是說白銀的購買力不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二十年前的一萬塊那是非常大的一筆鉅款,像素記得小時候要是那個時候,誰家有一萬塊錢都可以讓左鄰右里羨慕的半死,反過來今天一萬塊錢也不過是一位普通上班族一個月的工資罷了。



當然,現在的一萬塊錢和清朝的一萬兩白銀是兩回事,像素之所以舉這麼一個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在清朝擁有一萬兩白銀屬於什麼水平,這個還要看處於清朝的哪個時期,畢竟不同時期物價水平會有所不同,自然的一萬兩白銀所具備的購買力不同,所對應的水平也自然不同。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清朝各個時期,一萬兩白銀對應的購買力,這就是生活水平!

具體要怎麼去分析白銀的價值呢?這得要從大米入手,因為其它的物品很難與民生扯上太多的關係,民以食為天,所以以大米來換算是最合適的。


在清建立初期,因為長期的戰亂加上清八旗兵的濫殺,人口銳減、國內生產力低下,直接導致物價上漲。但,這個時候也不算太過,一石大米(75KG)大概三兩銀子左右,按照現在的米價1kg大概在10元左右,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250元左右,也就是說清初時,一萬兩白銀大概相當於現在的250萬,這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到了康熙時期,隨著皇帝的勵精圖治,生產力也隨著提升起來。加之朝廷的控制以米價開始回落,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一狀態一直維持到雍正、乾隆前期。這個時期一石大米的價格大概為八九錢,勉強算是一兩銀子,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我們現在的750元,一萬兩白銀也就是750萬。

不過到了乾隆中期後,因為乾隆大肆“敗家”,清朝的經濟開始出現了衰敗的跡象,物價呈直線上漲,一石大米由康熙時期的八九錢漲到了二兩銀子,那個時期的一萬兩白銀大概相當於我們現在的375萬。

再到清末時期,因為動亂與列強的入侵,國內經濟蕭條,物價上漲,一石大米到了接近六兩銀子的地步,這個時候的一萬兩銀子就顯的沒那麼值錢。不過即便如此,當時的一萬兩銀子,可也還是一名封疆大吏一年的養廉銀的收入,也還算不錯了。

總得來說,清朝的一萬兩白銀在和平的年代,可以說是富甲一方了,就算遇上戰亂時期,一萬兩的白銀雖說會有所縮水,但也還算不錯。


像素說


他們說的都長篇大論了,其實很簡單,我小時候問過我爺爺這個問題,我爺爺解放前是開紡織廠的,算是有點財力!他說解放前在我們縣城擺一桌最好的酒席都用不了一塊銀元,一般銀元含銀七分!甚至很多老百姓一輩子也沒見過“銀錢”,平時花錢就花銅錢,民國是銅板!如果按照購買力來算,民國的一塊大洋怎麼也相當於現在1000塊錢左右!一萬兩不論是清初還是清末都是鉅款!電視劇《大染坊》裡演的就很真實,拉洋車的一天毛賺了一毛二樂的跟個傻子似的!窮人為了一塊大洋都能賣兒賣女了!


一箇中年人的戰鬥


清朝有1萬兩銀子算富翁嗎?到底能換算500萬還是7000萬?

有朋友問,清朝時期有1萬兩白銀算什麼概念,能算是大富翁嗎?晉商動輒百萬兩的投資,淨資產有多少?

今天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

1,按照財政收入對比來看。

清末一年財政收入能有1億兩白銀,拿著1萬兩白銀相當於有財政收入的萬分之一。

假如清朝和現在國力相當,我們財政共工預算收入是20萬億,如果能有其中萬分之一,那就是20億人民幣。這樣資產雖然比不上王健林馬雲這樣的頂級富豪,至少也是省市級的首富。

2,按照糧食價格和房屋價格對比。

清朝末年,國家收的錢基本都給列強交保護費了,老百姓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糧食價格高得離譜,1兩銀子能買到107斤糧食,基本上是10000兩銀子能買到107萬斤糧食。

清朝斤雖然是16兩,但換算成公制單位也只有550克,實際上也是半公斤。現在我們的優質大米一斤最多賣到5元錢。107萬斤大米就是500多萬。

這點錢別說當某省某市的首富了,北京五環內買套房都費勁!

清朝買房子要多少錢,歷史學家考證,清朝北京房價大約是70兩銀子買四間瓦房,每一間15-20平米。算下來一兩銀子就是一平方米。

如今北京房價平均70000元,1萬兩銀子就是7000萬人民幣。即便是在北京,這也是小有資產的王老五了。

3,按照社會工資來看。

1萬兩銀子能帶來怎樣的社會地位,主要還看與他人對比。所以,我們可以和各行各業的工資進行對比。

清朝省級幹部如巡撫學政一年合法工資是1萬兩,所以你帶著1萬兩銀子在他面前也沒得瑟不起來。

如果是普通老百姓,那就厲害了。資料顯示,清朝普通士兵的軍餉每月2兩,社會上普通工人也能掙到2兩銀子每月。現在我們搬磚工煤礦工快遞小哥月薪都能拿到4000-6000。這樣對比1兩銀子相當於2000-3000人民幣。

1萬兩就是3000萬人民幣,這是普通人工作5000個月的工資!不少了,絕對有錢人。

清朝時,擁有1萬兩銀子,絕對是有錢人中的有錢人,但你未必能過得好,這是因為,在清朝這樣一個半奴隸制社會中,你越有錢,往往就會越容易死。

順治年間,清軍在江南地區揚州七日嘉定三屠,殺得人頭滾滾。從本質來說,是因為江南人有錢,清朝總是想通過政治權利來掠奪漢族地主的錢財,必然招致當地人的反抗。這件事之後,江南地區始終都是清朝發動財產掠奪的主要方向。

康熙初年,清朝的江寧知府朱國治先後製造了江南三大案。江南士紳地主,要麼被指認為鄭成功的內應,要麼被指控反抗國家意圖造反。朱國治在江南掘地三尺,搞得民怨沸騰,居然還能步步高昇到雲南做巡撫。老天有眼,吳三桂把這個大屠夫弄死了。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如果真的有1萬兩白銀,一定要超過一半的錢買個烏紗帽,自己給自己當"保護傘",這樣才能保全全家性命。這一點,晉商是都知道的,所以,從來不做官的晉商,在祠堂裡全都是衣冠情獸的官員,最高還有從一品大員。這些錢,對於商人來說,絕對是有必要的投資。

清朝,商人地主等有錢人要給朝廷交保護費,朝廷又要給獵槍交保護費。這個社會,簡直亂套了!


歷史知事


如果你只是擁有一萬兩白銀,雖然談不上是富豪,但是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富人,過生活還是不錯的。

〈古代白銀〉

一萬兩白銀在清朝能買多少個包子?

一萬兩究竟能值多少錢呢,有多大的購買力呢?

比如,你是一個上班仔,早晨起來急忙去上班,是不是要吃早餐呢?

吃早餐吃什麼呢?就吃現在最普遍的包子吧!

老闆,給我拿三個包子!好嘞,三文錢!

對,沒錯,在清朝一個包子價值一文錢,據說有的時候是兩文錢一個,我們就按照一到兩文錢計算。

一兩銀子=1000文錢=500~1000個包子

一萬兩白銀=10000000文錢=5000000~10000000個包子

〈狗不理包子〉

而現在一個包子一塊錢左右,5000000~10000000個包子,就是五百萬到一千萬人民幣。

所以,綜上在清朝你擁有一萬兩白銀,就相當於在現在擁有五百萬到一千萬左右的人民幣。

這些錢在現在能買什麼房子,什麼車子就不用我多說了。

大貪官和珅被抄家抄出多少白銀?

由於,清朝和現在相比,房價啊,物價啊,多多少少肯定有些不一樣的,我們在來進行一個對比:

和珅是清朝有名的大貪官,據說其財富能夠與國庫相提並論,而在乾隆皇帝死後,和珅卻被立即抄家,抄出財富無數,金銀珠寶、名畫古玩、房產地契等,摺合成白銀近十億兩。

〈清朝大貪官和珅〉

而一萬兩白銀是十億兩白銀的一萬分之一,也就是說倘若你在清朝擁有一萬兩白銀,將清朝最大的貪官,最有錢的人的財富分為一萬份,你便可以拿走其中一份,這也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結語

一萬兩白銀在現在相當於500~1000萬人民幣,在當時相當於大貪官和珅的一萬分之一的財富,這是什麼水平,你應該有印象了吧!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1萬兩白銀,放在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都算得上是相當富裕的人家了。

按照記載,清朝最為輝煌的康雍乾時期,1兩白銀可兌換1000文銅錢,而當時的優質大米的價格為1升大米10錢左右。根據換算,清朝時期1升大米摺合成現在的1.5斤。也就是說,在清朝康熙乾隆時期,1兩白銀可以購買優質大米150斤。1萬兩白銀就可以購買150萬斤大米。

按照現在的標準,1斤優質大米的價格我們安3元錢計算,150萬斤大米那就是人民幣450萬元。

450萬人民幣,即便是放在今天的標準,那也算的是富裕人家了。按照現在5000的稅收起徵點,整個中國符合納稅標準人數大概是6000多萬,那就意味著中國還是13億人的月工資不足5000元。試想一下,一個普通的3口之家,要多少年才能賺夠450萬元?

當然,用大米的價格來衡量還是有點不夠準確,我們再換一種方式來衡量一下1萬兩白銀在清朝的富裕程度。

在清朝,獲得親王爵位之人,每年薪水是白銀1萬兩,郡王薪水是白銀5000兩,貝勒的薪水是白銀2500兩,貝子的薪水是銀1300兩。

1萬兩白銀,說多也不多,說少也不少 。畢竟一個親王,位於當時金字塔頂端的人物,一年的工資收入也就是1萬兩白銀,而像郡王這種同樣位於金字塔頂端的人,則要兩年的工資才有1萬。

我們再來看看清朝那些文武百官的工資水平。

按照清朝的制度,一品官員的年薪大概是白銀180兩,二品大員的薪水是白銀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

從這個數字來看,在官員們不貪汙受賄,不搜刮民脂民膏的情況下,1萬兩白銀也是一個相當巨大的數字了。

乾隆年間,北京一個普通的四口人家,一年的總收入大概是30兩白銀到40兩白銀的樣子,總支出基本和收入相當。也就是說,在乾隆時期的北京,1萬兩白銀可以讓1個普通的4口之家生活200-300年。要知道,這可是京師,經濟水平要超過其他地方,要是在其他地方,那就更不用說了。

再來換個角度。

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講了這麼一個案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唐河縣的呂魁元給當地鄭天祿家做長工,工錢為一年2500文。

2500文,在乾隆時期摺合白銀2.5兩,也就是說,長工呂魁元要不吃不喝連續幹上400年,才能攢夠1萬兩白銀。

清朝時期,普通的農民,一年靠種地能夠獲得10兩白銀的收入,需要1000年才能獲得1萬兩白銀。

由此可見,1萬兩白銀,在清朝普通百姓家庭,那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是他們一輩子也無法賺到錢。


小鎮月明


一兩銀子1000文,也就是1000個銅板。

大米是折算購買力的最有力武器,據史料記載,康熙當時2文買一升米,相當於一斤半米,當時1000文能買750斤米,按照目前2塊的均價,一兩銀子值1500塊錢。那時候物價低,購買力很強,康熙時的10000兩相當於現在的1500萬左右。

到雍正時,物價上漲,銀子的價值就相應下跌,一兩銀子大致相當於現在1000左右,10000兩銀子大概值目前的1000萬左右。

乾隆事情,物價上漲太快,官員工資也水漲迅速。過去一品官員的俸祿是180兩銀子+180斛大米,到乾隆時期還大幅增加養廉銀,差不多是工資的100倍,即另外還有2萬左右的養廉銀。此時的銀子大約摺合400元左右一兩,1萬兩銀子相當於400萬左右人民幣。

後期,由於鴉片戰爭,國家經濟緊張,賠款巨大,大量白銀外流,導致銀子開始漲價,此時銀子兌換比例開始上漲,從一兩銀子兌換1000文漲到1500-1600文,到後來漲到2000多文了。但是此時物價也開始水漲船高,一升米需要六七,直至最後需要二十文左右,所以銀子的價值實際還是跌了,一兩銀子相當於200塊錢左右。鴉片戰爭後1萬兩銀子相當於200萬左右吧


guide911


一萬兩白銀所處的時代很重要

當時一個一品官員的年俸祿也不過180兩白銀,一萬兩白銀可以說是地主級別了,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兩百元,但要看是處在清朝中期還是清朝後期。


清朝中期

如果家裡有個一萬兩白銀在沒有什麼抽大煙喝花酒賭博的愛好的情況下,做個小生意盤幾家店,娶個嬌妻買個大宅院能過得很好。

在古代,民以食為天,古人衡量銀子價值的觀念和現代人有所不同。在古代主要以糧食的價格來判定銀子的價值。

在清初的時候,各個國家都還是戰爭狀態,各地的物價相對要高一些。當時一石大米要三兩銀子。收成好一點的時候價錢自然會降低,隨著國家的安定,物價也逐漸穩定起來,一石大米的價格也就八九錢最高不超過一兩銀子。




清朝後期

不過如果是生活在清朝後期的話,有錢的和沒錢的生活的都不會太安穩,戰亂不平,錢也不會太值錢。

要知道在古代科技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農作物的收成主要是看節氣和當年的天公是否作美。

一旦發生災荒,米的價格也會隨之上漲。老百姓就算是想賣點東西換糧食也是有價無市,只能聚眾去搶劫地主家,這時候有錢的地主反而會成為百姓眼中的肥肉。



到了清朝中後期,朝廷的經濟開始衰敗,再加上白銀大量向國外流出,物價就直線上漲,到了19世紀的時候,一旦大米已經漲到了二兩白銀。後來到了甲午戰爭時期,米的價格更是到達了一石五兩八錢銀子。

如果是放到這一時期去說的話,那麼1萬兩銀子就要縮水很多了,雖不能說是富裕,但也相當於是總督級別官員一年的收入,也算是不錯了。


講歷史的倉鼠洋


在清朝,有1萬兩白銀屬於什麼水平?這個問題非常的不嚴謹,我做個比方啊,都叫新中國,80年代你手上的10000塊錢和2020年的10000塊錢那能一樣麼?80年代的1萬塊政府都可以給你發一個獎勵的牌子,上面有金光閃閃的三個大字“萬元戶”!那個時候一萬塊弄不好都可以買套房,而到了2020年這一萬塊簡直p都不是,連一個奢侈品包包都買不起,用房子做比喻的話,可能連一平方米都夠嗆。

所以,銀子是清代的貨幣,在清代也要分時候討論才準確一些。


先說清末吧,從國外的一本研究清代的著作中,我們得到一個信息,在清同治光緒年間,作為勞動力的佃戶給地主家幹一年的活,按照只能收入大概8兩白銀左右(人均,有的可能十幾兩,有的可能2-3兩)。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佃戶想要掙得這10000兩白銀,他需要幹上1250年才能掙到手,這還是不吃不喝的情況下,所以能有10000兩白銀的水平就不言而喻了吧


在說康雍乾時期,那個時候,算是清代的黃金時代了,咱們拿清代官員的工資為參照物,除去那些親王(皇帝的兒子),平常人能混到的最高階的水平就是一品大員了,他們一年的俸祿(工資)是180兩銀子而已,想靠工資攢到10000兩銀子,也要55年才行,所以你是一品大員的話,怎麼可能不貪汙嘛。


所以朝廷整了一個養廉銀製度,一品大員一下給16000兩白銀,按照彙算約合人民幣300萬左右。這個收入在康雍乾時期也不算特別高,在北京這種城市也就達到箇中產偏上而已,要知道王爺貴族的福利動不動就幾萬兩白銀。所以10000兩在北京帝都上層社會中,也不算一特大的錢吧。就像現在300萬在貪官手裡還算什麼大錢麼?他們動不動就上億好伐!


老豬的碎碎念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要看是清初,還是清末,具體是什麼身份。

這是因為不同的時期,銀子的價格是不同。

在清代,清末之前絕大部分老百姓是不實用銀兩的,只是用銅錢。

因為日常生活購物,銅錢就足夠了,根本用不到銀子。

就像今天你日常買東西,去超市充其量最多二三百就夠了,去菜場也就是一二百。

這點小錢,帶著一些銅錢就足夠了,根本用不上銀子。

很多地方,一文錢即可買一斤豆腐,二文錢一個雞蛋,帶幾十個十幾個銅錢就可以出門了。  

而且,銅錢一個就是一個,談不上成分、重量問題。

而白銀存在成色的不同,還需要稱重,普通小商販哪裡有這個本事。

在清代末期之前,老百姓唯一接觸銀子的就是納稅。

納稅的時候自行換成銀兩,然後交給官府,不然官府收到的銅錢太多無法處理。

這種也就是農民交稅的使用,去錢莊花幾個錢兌換一下而已。

好了,上面扯了這麼多,1萬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各個時代是不同的。

因為銅錢的價格基本是恆定的,相反銀兩不同。

乾隆鼎盛時期曾達到一兩銀子只值600文銅錢的比例。

而道光年間,鴉片戰爭之後,加之太平天國運動,國家財政吃緊,各種天災影響,社會民不聊生,銀與銅達到了1兩銀子值3000-4000文銅錢的比例。

所以,這不能一概而論。

即便如此,1萬兩銀子也是很牛逼的。

《紅樓夢》寫的是康熙年間的時期,曹雪芹則是雍正和乾隆初期的人。

而乾隆年間,位於北京內城新簾子衚衕的四間平房的價格約為70兩銀子。

當然,那時候的北京低價不能和今天相比。

如果四間平房的面積是70平方米,也就是說,一兩個銀可以買到一平方米。

1萬兩銀子可以買7萬個平方,可以開娛樂城了。

書中劉姥姥說,20多兩銀子就夠莊稼人過一年的。

莊稼人四口之家一年開銷就算再少,放在今天最起碼也得一二萬人民幣吧。

由此類推,1萬兩銀子就可以養活四五百戶莊稼人家,整整一年時間。

也就是相當於人民幣四五百萬了!

如果只是為了吃飯,更是花不了幾個錢。

《大清會典》和《光祿寺則例》中記載,康熙欽定最昂貴的宴席也不準超過每桌價銀8兩的標準。

看看,滿漢全席1桌也就8兩銀子而已。

1萬兩銀子可以吃1000多桌!


薩沙


對於白銀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常常在看古裝影視劇的時候,會看到很多古人拿銀子消費的橋段,一般在客棧吃飯都是一兩銀子之類的,倘若有的人拿大把銀票去賄賂高官,一般都會說是一萬兩白銀,這時候高官大多會驚呆眼睛,會感覺出對方很大方。

每個朝代的銀子的購買力都不一樣,畢竟清朝離我們不算太久遠,我們今天只討論在清朝時期的一萬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跟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一樣,作為貨幣的白銀,主要被鑄成元寶形狀,銀錠上傳達的信息非常重要,市場上流通的含銀量也不同,如清朝北京有松江銀、上海有二七寶銀等,全國各地不大一樣。

後來到了康熙年間,為了方便銀子流通,規定了作為單位的“虛兩銀”,也就是紋銀,純度在935.347%,通常認為清朝時期的一兩銀子重37.3克。

每個朝代換算成人民幣的價值都不一樣,清朝時期的一兩銀子可以兌換1000文銅錢,將白銀換算成人民幣,通常是以米價為中介,清朝時期一擔米需要600到700文錢。

按照現在的米價3塊錢一斤,一擔米需要510塊錢 人民幣,也就是說一兩銀子不到1000塊錢。

實際上大多數古代人日常消費還是用銅錢多,古代人的收入也就在一個月二兩銀子到三兩銀子之間,摺合人民幣2000元到3000元左右。

別看古人一個月只有二兩銀子左右的收入,可是這二兩銀子的購買力可不低,基本上可以換到150斤的大米,50斤的豬肉或者是600斤的黃瓜,這龐大的數目已經足夠一戶人家一個月的開支了。

1兩銀子摺合人民幣是1000元左右,那1萬兩銀子的話相當於現在的1千萬人民幣了,因此如果你真的帶著一萬兩白銀穿越到古代,絕對是能夠過上舒適的地主生活的,你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