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5歲中秀才,23歲名揚中外,卻屢次投江自殺,僅僅留下16字遺書

說到他,人們常常用“學術界的鑽石”來形容。他的每一面都閃耀著無限的光芒。作為一個學者,他的知識面涉及文學、史學、哲學、考古學等數十個領域。

他一生享譽盛名,曾是末代皇帝溥儀身邊的大紅人。卻在世人羨慕時選擇離開人世,芸芸眾生留下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

他就是民國學術界的一朵奇葩——王國維。

他15歲中秀才,23歲名揚中外,卻屢次投江自殺,僅僅留下16字遺書

1877年,王國維出生於浙江杭州海寧的一個書香門第。雖說他不幸在四歲時失去了母親凌夫人,但好在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極其重視他,尤其是在教育上。

王國維七歲入私塾,師從潘紫貴和陳壽田先生。他自幼博覽群書,為之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日後他對學習的熱情也是在這個時候激發出來的。

1892年,王國維參加海寧州歲試,考取了第二十名的成績,成為秀才,與陳守謙、葉宜春和諸嘉猷齊名譽為“海寧四才子”。

隨即,王國維踏上了漫長的求學之路。1894年,他考入崇文書院。自此之後,他沒有一味地“死讀書”,而是活躍地領略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史學、校勘學等新興學科,都是他感興趣的。

再加上當時西方大量的文化輸出,讓王國維能夠接觸到更加豐富多樣的文化和思想。雖然他無法出國留學,但他始終堅持關心中外之事,並且廣泛閱讀相關書籍。

也正是在這個特殊時期裡,王國維產生了出洋留學的想法。他不再滿足於國內的文化,他想去到大洋彼岸感受西方的人文環境。然而想法總是美好,現實卻不大一樣。後來的王國維非但沒有留學,反而在家中娶妻生子。

1895年,王國維娶了莫氏。妻子家裡世代經商,家庭條件還算優越,而且王、莫兩家早就定了親。再加上岳父得知王國維得到了“海寧四才子”的美稱,自然對王國維很是滿意。

即便結了婚,王國維依然對求學孜孜不倦。1898年,在父親的陪同下,王國維來到上海求學。當然,已經21歲的王國維不是去上海上學的,而是先後進入《時務報》和東文學社,學習的是日語、英語以及數理。

雖然王國維為了夢想遠走他鄉,但他與莫氏的感情還是很深的。儘管相隔兩地,可兩人也放不下對彼此的掛念。縱使有千萬種念她的方式,他唯有作一曲《清平樂》來表達自己對妻子的思念。“櫻桃花底。相見頹雲髻。的的銀釭限意。消得和衣濃睡。當時草草西窗。都成別後思量。料得天涯異日,應思今夜淒涼。”

磨刀十年,只為一朝。1900年,王國維在親友的資助下,終於完成了心願,得以赴日本留學。

只不過美夢太快破滅。王國維僅僅去了一年,就因病不得不回國。儘管如此,一年的留日學習體驗也為他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待王國維病好後,他來到武昌農學校任。後來又在《教育世界》發表了大量譯作,一步步坐上了該報刊的主筆和代主編。

王國維之所以可以在眾多海歸中脫穎而出,正因為他的作品中不單單是翻譯,還有加上自己的論述,再加上他引入了大量的近代西方的不同學科領域的先進思想。在一個封閉的年代,他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國人帶來了新的活力。

他15歲中秀才,23歲名揚中外,卻屢次投江自殺,僅僅留下16字遺書

直至1906年,王國維憑藉自身的天賦,學習研究了康德等人的哲學思想,同時接觸了教育學、邏輯學等學科。他自稱這一時期為“兼通世界之學術”之“獨學”時期

在那之後,王國維竭盡所學寫出了一本《人間詞話》。該書堪稱是舊日詩詞論著中的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他用全新的觀念與傳統的詞話相結合,碰撞出獨特的火花。書中提到的“三境界”更是道出了治學的真諦。可以說,時至今日也難以找出一本文學批評史能夠與之媲美。

可當他埋頭苦讀之時,外面的世界早已不同往日。接踵而來的是王國維失去了愛妻,此時此刻,他的心裡只有懊悔和惋惜。他獨自徘徊於江邊,寫下“杜鵑千里啼春晚,故國春心折。海門空闊月皚皚,依舊素車白馬夜潮來。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須臾誤。人間孤憤最難平,消得幾回潮落又潮生。”用以寄託對亡妻的哀思。

幾個月後,王國維為了三個尚且年幼的孩子而再娶。轉而被迫舉家遷往日本。僑居日本四年多的時間,幸虧有朋友羅振玉的幫忙,王國維才有機會繼續治學。這一次,他又轉身投向史學研究,從古文字到古器物,再到戲曲,凡是能學的事物,他無一不精。他也不禁感慨:“

此間生活最為簡單,而學問則變化滋甚。成書之多,為一生冠。”

就王國維所作的《殷周制度論》來說,也讓梁啟超讚不絕口,稱之為“絕學”——“以後研究甲骨文的自然有,而能矯正他的絕少。”

雖然王國維在日本沉浸於中外思想碰撞的美,但明知自己一家已經拖累友人已久,他決定不再留在日本,於1916年回國。可就算是回了國,王國維仍然戒不掉對研究的熱情。繼而編成《觀堂集林》,對後世影響深遠。

他15歲中秀才,23歲名揚中外,卻屢次投江自殺,僅僅留下16字遺書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王國維這樣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學者終究是不會被埋沒的。雖然他年過不惑,仍未有個像樣的權位。但那未必是他沒有能力,恰恰是因為他不圖名利,一心為學的人格魅力。

1917年蔡元培曾聘請王國維到北京大學做教授,但是被他婉拒了。1921年,王國維再次受邀出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他仍舊拒絕邀請。1922年,他再次受邀任職北大研究所國學導師,雖然最後他接受任職,卻拒絕了酬金。

1923年,王國維正好遇上皇帝溥儀挑選海內碩學之士。他受友人推薦,成為了南書房的一員。當然,他擔任該職絕非貪圖一時的權勢,吸引他的是那些數以萬計的藏書。

次年,一場無聲無息的戰爭打亂了王國維的美夢。溥儀受害,王國維憤然跳入金水河乞求一死。最終被家人勸阻,才活了下來。

初次投江自殺未果,讓王國維只能帶著傷痛活下去。儘管後來胡適等人推薦他擔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一職,但他自知沒有精力挑起重任,終究還是拒絕就任院長,僅任教職。

在那之後,王國維在清華大學教授《說文》等課程。教學相長,他在培養許多專家學者的同時,他自己所學也有所增進。其言行舉止,皆有深遠的影響。

正如臺灣“故宮博物院”院長蔣復璁所說:“要說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傳統就不能不想到王國維先生的道德與學問,在‘五四’後講用科學方法整理國故,這條路子是他開創而有光輝的成績。”不管身在何處,王國維的人品和學識都值得讓人敬佩。

可以說,王國維一生活到老,學到老。就算年至半百,他始終堅持不變的是那顆治學之心。後來他的女兒王東明回憶道:“父親的書房為正房的西間,三面靠壁全是書架,書籍堆放到接近屋頂,內間小室亦放滿了書。”在王東陽的印象中,他的父親在生活中除了日常的工作,就只是在房間研讀。

他15歲中秀才,23歲名揚中外,卻屢次投江自殺,僅僅留下16字遺書

正當所有人對王國維一身才學而感到驚豔的時候,沒有人意料到他其實已經有了另一番打算。在他平靜的外表下面,藏著的是一顆傷痕累累的心。無法躲避的現實使知識與時間都沒能撫平他心中的傷痛。

1927年,王國維和往常一樣吃完早餐就到辦公室工作。之後王國維還和研究院辦公處的侯厚培一起談論新學期招生的事情,並向他借了五元鈔票。

出乎意料的是,王國維離開辦公室之後就僱了輛車前往頤和園。他去那裡的目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在那裡抽完最後一根菸,隨即縱身跳下昆明湖。這一回自沉昆明湖,王國維沒有再被救回來。

王國維去世後,人們在他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封遺書,上面只寫了16個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逝者已去,卻留下這16個字引起後人無盡的猜測。

事實上,大概沒有人能夠猜得透王國維自殺的真實原因,正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在王國維的紀念碑銘中所寫:“

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其中提到的“獨立”,或許不僅僅是表現在學術上,更是解釋了王國維一生所作出的每一個看似無理的決定。

三個月後,思想家梁啟超在王國維墓前對清華國學院的學生做長篇悼詞:“通方知類四字能夠表現他的學問全體。我們看王先生的《觀堂集林》,幾乎篇篇都有新發明,只因他能用最科學而合理的方法,所以他的成就極大。

毋庸置疑的是,王國維的離開實在是讓人大感遺憾和惋惜。一個時代的大師就此消亡,說再多都是無力的慨嘆。為何王國維選擇自沉昆明湖?為何偏偏是在這個時間?年僅50歲的他到底遭遇了什麼?一串串問號縈繞在人們心頭。

如果要深究王國維自殺的真相,恐怕也很難有個結果,不過是人云亦云罷了。但是要說真正值得我們追憶的,是他那份堅守文化的勇氣和執著。

文 | 南惜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