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應該是企業發展的主導——依賴症式企業市場永遠不認可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政策不應該是企業發展的主導——依賴症式企業市場永遠不認可

政策輔助不該成為市場企業的依賴

在市場邏輯中,人的力量是非常奇妙的,它本身帶有自然演化的天性,但同時獨特的思考智慧認知又可以作用於每一個主動的環節,所有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在層次上非常矛盾的博弈狀況,即當人為主導背離市場規則的時候,事物發展的複雜性被放大了,這是我們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到底是相信人定勝天,還是邏輯規則統籌一切?

在我們中國市場經濟邏輯的摸索中,有一個和西方資本論述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在任何時候任何環節,我們都無比相信我們自己遠比市場客觀來得重要!但這真得是對的嗎?

事物發展的深刻演化有內在和外在兩層的規則,以規則作為守恆能量糾偏,持續推進事物發展形態適應邏輯關係,這是天競法則下的自然過程。但是在我們中國人的智慧裡,自我比外界的力量更難以忽視,始終在走人主導一切的路子,這種原則在體制框架下得到極大的強化。

是的,中華民族自古多災多難,只有人的探索力量和思考力量在此間發揮了巨大的抵禦作用,加上文明融合改善的天性倡導,我們始終認為人作為智慧力量的作用遠遠可以改變事物發展的形態,因而我們更願意以自身為出發點,去主動或被動的影響事物發展的規則,這就是所謂的人定勝天!-

但市場經濟邏輯演化起源於資本興盛的西方社會語系,它的規則是在資本演化的自然過程中得以延續和發展的,要素環境的構築也基本都沿襲了自然規則,諸如人性自由、適者生存、優勝劣汰、貨幣滲透等等,儘管後來市場邏輯在多次週期考驗的經驗下,西方人也曾出手干預過市場運作的過程,甚至有影響力廣泛的革新運動,但是在整個發展框架上去看他們都基本沿襲了自然演化的要素過程。

這其實就是所謂中國特色和西方經典市場理論之間真正的對撞點,體制差異造就了當下世界主流經濟價值的發展脈絡分支,雖然都宣傳是市場經濟,尊重市場邏輯和規則,但是主導力量的差異本質上還是存在巨大的差異性的,這種差異帶來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探究領域——人為政策到底是不是強於市場力量?居於差異發展下的企業對於不同環境下的發展,究竟應該依賴誰去主導呢?

這始終是需要我們給予認知和答案的,否則我們企業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始終會有顯然迷茫和桎梏的時候,難以一貫而終!


政策不應該是企業發展的主導——依賴症式企業市場永遠不認可

一、政策依賴,還是市場優先?陷入僵局的企業發展主導價值

我們在宏觀上肯定並發展市場經濟已經四十年的時間了,體制發展和市場內容實踐的繁榮有目共睹,特別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創立和各領域市場機制的疏通,這個過程不僅繁榮了商品市場的供給,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最優質的活力。可以說在真正的市場發展定位中,企業一直都是微觀表達層級的一個關鍵,好的市場邏輯需要企業參與去表達,不斷匯聚影響力,最後形成經濟效能共振從而呈現出一個國家市場宏觀的態勢。

儘管大環境真得不斷進步,但也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特殊現象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真正的市場競爭在中國到底是不是存在?特別是企業和行業層面的良性競爭環境是否有建立起來?這是市場邏輯表達的關鍵要素基礎。

我們中國人認知市場定位是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因素的,另外還要疊加設計核心上的考量,因此本質上近些年來西方認可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完全不同。我們更擅長於自我管控和改革下的主導型市場經濟關係,而西方則往往提倡自由法則探索肯定,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一個是主導作為型,另一個是被動演化型。

這種差異性傳導到了微觀企業層級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中國的企業發展資源依賴強有力的政策梳理作為偏重,而西方則看上去更喜愛要素環境推動下的自然商業市場關係演化,打個比方中國很多企業依賴於政策扶持存活,而在西方你往往看到得更多是創業價值在市場中自我表達的過程。

那麼問題就在於這兩種形式發展下的市場經濟關係,到底誰更貼近未來預期市場趨勢的發展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的話題。

企業發展依賴很多東西,但有一個核心的邏輯價值是不可以少的,那就是以市場需求對接說話,需求對口則企業生存有根基,反之則必然死亡,這種邏輯還不單純是一層不變的,價值變動幾乎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秒都在發生變化,需要尊重市場就是從這裡出發的。

而正常的市場偏向價值往往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和過程,它確實是起源於創始人的能力和眼光,但發展到了壯大過程中,企業就會受到很多要素環境的影響,包括了外部人為政策下的影響。

那麼企業價值核心價值的導向究竟是聽市場化需求的,還是聽政策主導的呢?


政策不應該是企業發展的主導——依賴症式企業市場永遠不認可

二、中西方市場經濟邏輯的差異化表述:強化主導vs環境演化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政策和市場影響之間的根源差異何處?作用在何?利害關係如何界定?

在東西方體制差異下去觀察,其實政策主導和市場要素主導之爭的根源來自於企業對於市場環境的理解和附屬價值不同。

上面我說道了,中國人是一個主動性作為非常強烈,但個人價值又恰恰被弱化的群體代表,總得來說,中國人相信無論事物發展的表述是什麼,根源仍在於人的作為是可以抵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響的,因而我們一直在我們的市場中強調一種宏觀政策偏愛的思路,即統籌考量經濟整體,靈活發展市場個體,並藉助自我認知完善和糾偏的手段積極作為,這種市場邏輯核心是思考的認知地位高於市場自然要素環境處於經濟發展的中心地位。

西方經典資本的市場認知則是一種崇信市場價值自由的配給方式,即圍繞市場價值的探索匯聚成為自然的整體展現形式,發展精英要素,允許一切存在邏輯的價值。在這種邏輯下人的思考位居整個經濟建設的中心,但只是作為環境市場配合的一部分,因而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會出現很多擁有頂尖思維的人才企業,但那是基於精英市場土壤培育出來的整體而非單純個人價值。市場要素寬鬆,事物邏輯自由延展,多要素匯聚烘托企業價值,從而展現出強大的市場價值,這就是所謂的自由市場的要義。

缺點方面這兩種市場探索邏輯也都很明,我們的企業總是偏向政策規劃和依賴,市場要素不足以展現創新活力,強調依存關係和遵循框架機制,這樣的企業往往活力不足,很難在突破領域做出成績,當然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的市場內容重點在製造業,但即使是製造業發展有時候也需要跨度意識,這是我們一向都無法避免向市場要政策的原因。西方企業的缺陷在於過度執迷市場調節功能,依賴市場配給環境,但很多時候這種邏輯是有限度的,但在他們的框架中一旦超出這種限制的時候就會失衡,甚至爆發極端情況,這就是週期危機最原始的市場誘因之一。

市場要素理論和政策強化理論都有利弊,那麼究竟市場是對的,還是人調是對的?

這個疑惑成為了市場探索過程中繞不開的癥結,在市場經濟理論的深入過程中一直僵持不下,數十年來一度成為了一個經濟學探索的羅生門。


政策不應該是企業發展的主導——依賴症式企業市場永遠不認可

三、企業發展下的價值困惑——市場抑制進步的根源

不管這兩種市場邏輯各自之間的利弊考量如何矛盾,但基於市場本身的發展去摸索合理性會更加理性和客觀是必然的,換句話說我們如果無法證明市場環境發展的未來主導,那我們就該回過頭來探討什麼樣的要素髮展會抑制市場進階的自然演化過程,這樣就可以梳理出一條同樣清晰的路徑了。

市場中有人,人有自然天性同時也有主觀能動性,兩者都是賦能價值的載體和媒介,正像政策和演化之間的你我關係一樣,其實在中西方探索中它們都留有一席之地,西方同樣有羅斯福新政甚至遠比我們做宏觀梳理要早得多,但基於主要節奏上看他們仍然選擇信賴演化的自然過程,而我們更加執著於強化和主導。

雖然現代企業發展的節奏和脈絡在市場中展現為非常複雜的產業鏈要素特點,但整體上來看依然遵循從需求出發,然後透過市場生產和內容滿足作為基本形態,最終形成自然市場對接的循環,因此企業的核心環節仍在於供給。那麼強化供給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到底是什麼阻礙企業在市場環境中真正能夠展現有效的市場對接關係?

冗餘的產業鏈拉長了市場環節之間的溝通成本,在政策型市場中強有力的宏觀邏輯會引導企業向特定方向發展,包括提供清晰的市場需求、理順市場關係、扶持方向激勵、供給優惠策略等等,這確實是有助於降低企業和市場溝通成本的。但是在高效方面和市場價值探索方向上,由於政策落地成本和價值細化不夠,政策型市場無法針對性輸出到企業的每一個需求上,這樣一來普適的價值就會被弱化。這種形態格局下企業如果一味依賴政策,就會無法擁有真正思考價值的空間延展性。

自由演化型市場中則完全不同,他們提倡得是一種事物發展的天性邏輯,企業市場關係自然對接,價值在哪裡思考就在哪裡,儘量避免強制性政策宏觀影響企業發揮自我思考的自由度,同時在供給資源環境上以資本滲透下的擇優賦能為導向,持續強化優勝劣汰,最終企業也會走到市場對接的前沿。不過這種邏輯下的市場關係構築,在方向上的抉擇會加大低端企業生存的空間,基底會較弱,只能不斷仰賴精英企業創造出多元價值,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很多企業都是巨頭,中小企業基礎很弱的原因,因為你往往在抉擇方向的時候就被資本優勝劣汰給淘汰了。

參考兩者的缺陷抑制,事實上政策抑制得是企業探索的創新靈活性,而自然演化抑制得是企業探索的條理方向性,如果針對時代需求下的市場態勢發展的話,我覺得前者的弊病要比後者大得多,因為政策依賴不僅會抑制市場活性,還會讓企業自然發展的對接關係產生強烈的依賴,從而陷入自我思考的價值迷思困境和滯後的效能發展過程中不可自拔!


政策不應該是企業發展的主導——依賴症式企業市場永遠不認可

四、中國企業的政策強迫症阻礙了自身良性發展的軌跡

我們嘗試觀察我們體制下的企業發展就會發現,當下中國企業的發展很多都陷入了價值的僵局中,這是多年依附政策型導向市場產生的一種極度扭曲的市場價值偏頗,很多企業在政策扶持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過程,但有不思進取和仰賴補助生存成了巨大的後遺症,加上中國市場淘汰機制基本無法透過合理的市場價值引導出來,這造成了一種被動的僵化。

事實上我們梳理市場邏輯關係就會發現,這種經濟生產關係就是為了迎合市場提高效率的落腳點,說白了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提高需求和生產消費之間的不必要成本損耗,從而理順它們之間的關係。

可是當政策作為一種梳理和引導手段背離了市場發展的基本宗旨的時候,它的弊端就會大於好處,從而抑制企業真實面對市場,現階段中國企業的政策強迫症已經開始阻礙自身良性發展的軌道了。

無論大小企業其發展的根基很大一部分除了依賴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就是資源配給方式對其助力的影響。事實上我們中國的政策導向正是隱含在這一層面的價值上去引導企業作為的,也是差別於西方資本引導的根本。資本滲透是自然市場配給原則,誰有價值我給誰,而政策實際上是基於主觀規則制定下的量化標準配給的,也就是誰符合制定下的標準我給誰。

我們的企業面臨生存壓力時,往往都是不符合標準的時候居多,如何讓它透過價值自證來展現標準?因而這種政策實際上是無法真正均衡助力企業發展節奏的。強制量化價值有時候不是辦不到,而是即使辦到了也可能是假的,這催生出了一大批依賴政策扶持吃飯的“價值”企業,它們沒有在市場上經受考驗,反而一味把文章都用應付量化政策標準上了,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這是我為什麼始終覺得我們中國的金融政策很有問題的地方,風控固然在宏觀系統上可以做到人為應對風險,但同樣也會弱化企業層級的靈活抗風險能力。一個長在家長蜜罐裡的孩子,永遠都無法知道生存的殘酷在市場中是什麼樣的,這也是它無法自然長大的真正原因。


政策不應該是企業發展的主導——依賴症式企業市場永遠不認可

五、市場走向需要回歸正常化,調理也應該尊重市場規則

我們的市場潛能很大,企業發展很有機會,在趨勢上看中國的探索也沒有多大問題,但是手段上往往欠缺了對市場規則的尊重。儘管我們多年來一直都透過自我改革和開放思考的方式去完善經濟形式和內容,但對於市場可靠的部分我們似乎總是無法信任。

西方資本確實存在著很多無法明確邊界的弊病,氾濫是它們的巨大桎梏,但是我們也不要完全否認掉市場關係中,靈活應對和適者生存的必要性,特別是在微觀企業和產業發展的考驗中,這些原則會發揮非常高效的資源配給模式,而且是真實良性的博弈市場關係,這是政策無法替代深入的環節。

市場的關係歸市場,政策的管控留給底線,這才是一個真正市場關係應該有的樣子,我們如果足夠智慧的話就應該把中西方市場探索的經驗融合和完善起來,把尊重市場規則做實,把市場邊界打牢,形成一種真正企業探索價值展現的過程。

政策不要過多得介入到企業經營的環節,特別是藉助扶持手段扭曲企業傾向的價值曲線,否則必然會催生出扭曲的市場關係,我們很多時候的問題就是出現在了過度干預上,如果一家企業在市場中不受認可,它的產品沒有受到青睞,它就應該死去,而不是一味透過政策來保留它。價值正是在此起彼伏的市場機制運作中體現出來的,不是嗎?

嘗試把市場走向迴歸正常化吧,不要總是把我認為強加到市場認為上,事物發展的過程需要自然演化,否則必留後患。

如果在未來我們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能夠得到符合政策和市場雙方的均衡助力,那麼我們常說的尊重市場也就真正做到了。否則那些長期依賴補貼指導和政策強化的企業,始終都不是市場認可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