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蛹成蝶”般的武漢空間演變 荒蕪之地蛻變成新的城市熱點


1870年的武漢猶如依偎在長江邊的兩隻“蟲蛹”,百年後,蟲蛹長大,漸有了破繭之勢。不難看出,改革開放前的武漢城市空間,主要以長江、漢江為骨架,武漢三鎮先是依託兩江線性發展,隨後漸漸沿線拓張,同時三鎮重心向長江下游偏移。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徵則是,工業帶動武漢三鎮的發展。

1990年的武漢。改革開放後,已經“破繭”的武漢振翅欲飛,迅速擴張。1990年的武漢,武昌古城牆早已拆除,馬蹄狀生長態勢初顯。與武昌隔江相望的漢口開始向內緊湊發展,漢陽則是依附漢口線性衍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武昌中北路、漢口武商等商圈逐步成形。

2000年的武漢。步入新世紀,武漢的橋樑建設將三鎮連接起來,武漢猶如一隻蝴蝶開始翩翩起舞,城市擴展速度明顯增快,中心城區進一步城市化。武昌和漢口已形成江南江北雙核心,武昌主城區馬蹄狀發展更加明顯,並不斷向城市遠端延伸。2000年,武漢已形成“環+放射”的城市空間結構。隨著江城軌道交通系統逐步建立和完善,為城市向遠城區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光谷和沌口經濟開發區在此時初具雛形。


今天的武漢。40年的時間,武漢從破繭成蝶到輕飛曼舞,早已煥然一新。城市空間的不斷拓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江城這片沃土之上,一個個城市熱點新區拔地而起,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武漢源源不斷的發展張力和潛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