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傾盡財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歷史一書生


現在我們在參觀紫禁城時,都會被紫禁城的規模所震懾,紫禁城不僅佔地面積大,而且設計十分精巧,紫禁城的修建可謂一絕,而主張修建紫禁城的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紫禁城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勞力,當年在修建期間所需要的石料就是由兩萬多人完成運送的,而且經過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完成,整個工程從開始到竣工一共持續了十一年,那麼為什麼朱棣要傾盡財力修建紫禁城呢?

首先北京原本就是朱棣的勢力範圍。朱元璋在位時,朱棣被封燕王,在北京駐軍,抵抗蒙古殘餘勢力南侵。所以朱棣的勢力集中在北方,他對於北方的軍務和治理都駕輕就熟,作為燕王也一直將這片地區管理的井井有條。如果朱棣不在這裡建造紫禁城,那麼他就要遷都到南京去治理朝政,那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政權,回到南京一切都需要重新熟悉和了解,對於朱棣來說,當然會選擇在自己的老巢當皇帝,而不是去南京一切從頭開始,這一點其實是比較合情合理的。

其次朱棣可以趁建造紫禁城來清洗一下朝臣。朱棣的登基屬於藩王造反,雖起兵時打著清君側的口號,但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他不是通過正常渠道登上皇位的,而是篡奪了朱允炆的政權,雖然他成功了,但是相信在朝堂上依然有很多大臣都是想著舊主的,對於朱棣的統治還是有些許持反對意見的。人心隔肚皮,有些大臣表面上可能會盡忠朱棣,但礙於朱棣當權,不敢當面造次,這些人對於朱棣的統治地位十分不利,所以在北京修建紫禁城之後,朱允炆效忠的臣子自然就被過濾掉,對於剛登基的朱棣來說,不需要屠殺這些不忠的大臣,朱棣想到的這個方法還是比較聰明的。

第三點,在明朝建立之初,對明朝威脅最大的便是北元,朱棣遷都北京,可以有效地控制北元勢力,一旦北元來襲,可以有效地就地調兵遣將進行打擊,保全大明江山領土完整,朱棣遷都北京可謂是一箭三雕。

實際上朱棣雖然對於篡位這件事並沒有任何慚愧,但是他心中難免會對朱允炆有所忌憚,畢竟朱允炆的下落不明,不知道他是真的被大火燒死了還是已經逃走了,如果逃走了將來如果他集結了黨羽,可能會對朱棣不利,所以朱棣為了確保江山的穩固,他打造了紫禁城,希望用紫禁城的鎧甲保護自己的安全。另外在北京修建紫禁城風水也比較好,在元朝時北京就是都城,因此很適合在北京設立政權,實際上朱棣選擇在北京建造紫禁城應該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也是綜合了多方面因素的結果。


歷史課課代表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翻開他的歷史,恐怕最令人震驚的就是傾力修建北京紫禁城。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為皇宮的修建付出如此多的精力,耗費十幾年的時間和無數錢財來修這座城。據說在此期間單單一座宮殿所需的石料,就需要近兩萬人花費一個月從北京郊區運送到位,整個工程在材料的準備過程就長達十一年。朱棣可以說是傾盡全力來建造這座宮殿,這多少有點蹊蹺。

說到原因,最直觀的一個觀點就是,北京乃是朱棣的封地,在自己的地盤上過得舒服一點總沒錯吧?朱棣最初是被封為燕王的,北京是燕王所管轄的核心區域。在朱棣還沒有成為明朝皇帝之前,他的權力範圍多集中在北方,北方的各種軍事事務、民政事務等多由朱棣插手管理。多年過去,朱棣在北方尤其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地區樹立了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北京是朱棣的老巢,在自己的老巢裡建設一座宏偉的宮殿,是符合常理的。就如當年秦始皇在關中為自己建立阿房宮,大致相似。

我們再來看一下朱棣修北京紫禁城的這個時間點,朱棣已經入主南京,但朝廷內外不安定因素仍然不見減少。修建北京紫禁城一方面是為了遷都方便,一方面也是為了擺脫朱元璋、朱允炆的影響。利用遷都徹底把朝廷內外清洗一次,讓效忠“先皇”的都留在南京,自己帶著自己的新一代朝廷搬遷到全新的皇宮。

還有一種觀點是,朱棣害怕不穩而加固了城防。當年為了爭奪王位,朱棣是跟自己的侄兒建文帝鬧翻了,這種輩分上的差別本來就令朱棣感覺萬分慚愧。在南京交戰的時候,建文帝身入火海,失蹤不見。這也另朱棣感覺到惶恐不安,於是有人猜測朱棣傾力修復紫禁城,是為了加固自己的心防,減除自己的憂慮。而且紫禁城層層包圍的結構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但在建造紫禁城時還是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現在看來可能另有文章,這個模板的選擇也值得深思,讀者們對此怎麼看呢?

另外北京作為國都並不是只在明朝。北京在元朝的時候就做過都城,那裡的風水位置比較好。北邊緊緊靠著燕山,而東南方向靠海,可遙望渤海。龍脈、水脈都有,適合建立都城。明成祖似乎也想把握這個戰略地位,咽喉地帶。把都城建得更加牢固,至少從風水上有利於自己的統治。單把北京的地理位置拿出來分析,這種風水位置上的優勢也足以讓一個帝王付出如此心血。再加上天子守國門的口號就再合適不過來,既然要搬家,建個新家也很正常。

朱棣這個人性格上趨於完美,能夠從整體格局著眼。他在位時候能夠統籌發展明朝的事業暫且不必說,從修《永樂大典》這個事情足見他內心無比宏大。《永樂大典》是中國集大成的一部巨典,收集了大量的文獻作品。這個工程很大,在書籍編纂這個層面來看,它的整合性可能超越了之前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永樂大典》的編輯從一個側面映射了朱棣這個人求全之心。而北京紫禁城規格嚴密,也說明他有這樣的性格特質。傾力建造宮殿,恐是人性所趨。

關於朱棣為何傾力修建,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最為可信的無非有兩個方面。一是北京這個地方位置很好,有足夠的魅力,值得在這裡修建豪華的宮殿;二是朱棣本人的價值觀念,他希望自己的老巢能夠更加輝煌,就如同當下有的人想要買一套別墅,耗費巨資來裝修一樣。


鄧海春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俺覺得,咱不提一下朱棣的老爹,話說不透,您就算就事論事,說完了這都缺點東西。

所以咱先提一鼻子朱元璋。

朱元璋

話說朱棣的老爹——朱元璋,您就算是擱地球這小村子裡邊,就這一身的經歷哪堪稱傳奇啊。

就論出身,老朱連布衣都算不上,葬爹媽的墳頭都是別人施捨的,為了口吃食,乞丐當過,和尚也當過。當年做和尚的時候,飽飯沒吃幾天,就被人給轟了出去化緣,這一化可就是三年啊。

咱就說了,化緣這差事,不好弄。那會人們都餓,你敲開一扇門,也許會有一個餿饅頭,也許就是大白眼子,可老朱愣是抗過來了。

人情冷暖算是嚐了夠,多年努力之後,這回頭就黃袍加身啊,這就是勵志的典範,這頂得上好幾個小目標不是!

說道這裡,有人老是笑話老朱醜,要俺說他醜也是皇帝,不服不成啊。

出生又不好,長的還不咋地,愣是打下一個偌大的江山,成就一番事業,當了皇帝,多少英雄男兒擱人家手底下效命,您不服不成啊!

別一天老是給老朱臉上抹黑,人無完人啊,各方面都能做好了,哪是神仙和聖人才能辦的到的。

好了,咱不扯了,在扯就扯的遠了。

南京建都

話說老朱建立了大明朝,他的根據地就是擱南方建立的,所以這沒話說,都城就擱在了南京這地。畢竟這地號稱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不是。咱也知道一個人說好這不算,但從古至今各個都說南京是個好地方,條件當然是沒得說。

其實老朱打心裡想把都城擱他老家鳳陽,可鳳陽這地他就不是整都成的地。

意氣用事這是不成了,所以這城都建了起來,愣是沒去,還是擱南京當了都城。鳳陽也只能作為一個陪都的身份出現在了大明朝,也了卻了老朱的小心思。

後來老朱就開始培養自己的接班人——朱標。

話說這朱標不死,整句不好聽的,這歷史上也就沒有朱棣啥事了,該幹嘛幹嘛去吧。

但架不住朱標死的早,老朱匆匆忙忙的把長孫朱允炆給抬了上來。

咋說呢?朱允炆這人您說有沒有帝王的本事,咱說還真有,但架不住一個字——嫩!沒經歷過啥陣仗,有些事想的有點子天真了。

老朱也看出這孫子需要磨練,但磨練這事他需要時間啊,但老天爺給老朱的日子不多了。

所以啊,老朱不得不替自己這個大孫子著想,死後也要給他留個太平的天下。

這刀子就殺向了幫自己打天下的老哥們。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說:“老朱這麼幹不地道啊!人家陪著你出生入死的打天下,您這是幹嘛呀?”

幹嘛?如果一個王朝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頭壓著,您覺得那些個自以為勞苦功高的人,心思不會翻點小浪花?你瞅瞅五代十國,那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這事誰對誰錯還真不好說,至少老百姓能得到一個安全的環境不是。

咱在這裡插一句,這要是朱標不死,後邊這些事很可能就沒有了!

好了,咱接著說,而老朱這麼幹的結果就是,大明朝似乎就找不到領大兵的將領了?這事弄的,這要是擱一般人身上,這就抓瞎了。

畢竟那會雖然把元朝幹趴下了,但人家溜達回大草原上,建了個北元,回頭老朱用藍玉一傢伙又把北元幹翻了。

瞅著大草原似乎安靜了不少,但其實北元又分裂成了三個小傢伙,韃靼,瓦剌和朵顏三部。

話說遊牧民族就不事生產,他就喜歡時不時的南下騷擾你一下,每年不騷擾你個十七八次的,他都不甘心。

所以大明朝的周邊其實是不安穩的。

但您別忘了,老朱是幹嘛的?幾百上千年才出的一主,能不留後手嗎?

老朱的兒子可不少啊,所以老朱就把主意打到了兒子們的身上。而且有些兒子打小就在軍營裡混,就人家的軍事才能沒有半斤他也有個八兩不是。

所以老朱把能力強的兒子們就往北邊擱,讓他們幫自己的大孫子護衛天下。

但封封天下這事,他缺點多多,這日子一長,勢必在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最終接手的大孫子要面臨一個削藩的問題。

後來的事

其實這事朱允炆在老朱活的時候,商量過這事。

但老朱瞅著朱允炆,而且聽了朱允炆的回答,感覺他削藩的時候,會溫和一點,這就放心的去了。

好吧,讓老朱沒有想到的是,這朱允炆削藩,削的太過激烈了。一傢伙就把朱棣給逼急眼了。

朱棣這就造反了。

話說老朱給朱允炆留下的大將,雖然不是啥名將,但揍一個朱棣那是手拿把掐的。

但架不住朱允炆仗著自己的身子骨好,給出徵的將領下達了一道特別不靠譜的命令:“勿要傷他性命!”

得咧,這朱棣有好多次,被陷入了陣中,愣是渾身無傷的衝殺出來,您要是光瞅表面,朱棣哪絕對是戰神附體啊!

其實還不是朱允炆這道命令整的,要知道大明朝那會啥熱武器還是有的。

朱棣得便宜還賣乖,就仗著這身護甲,也不穩紮穩打的和朱允炆死磕了,直取空虛的南京,一傢伙就把朱允炆給掀翻了。

朱棣黃袍加身,這就取代了朱允炆成了皇帝。

那麼這就是整個問題的大背景。

大背景下的結果

這場爭奪皇位之戰,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北方這地兵力空虛,基本就是一個真空狀態。

這韃靼一瞅,開心壞了,帶著大兵時不時的進入遼東,來個燒殺搶掠滿載而歸。

就這局勢可不成啊,長此以往下去,韃靼勢必有坐大的趨勢,畢竟每次掠奪都是對大明朝的一次傷害,對他自己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那麼為了阻擋這幫子掠奪成癮的傢伙,咱就就得派兵去鎮守。

朱棣瞅著自己個手底下的人,他用慣了的大將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死的差不多了,畢竟其他人沒有朱棣那樣的護身符不是,而用其他人他也不放心。

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朱棣自己去守,所以朱棣就下令遷都了。

這也是咱大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社稷死的開始,而老朱家的子孫確實都做到了。

說原因,韃靼的南下入侵這只是一個原因而已,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

你比方說,朱棣的根基就是北京城,他就是打這裡起家的,而南京這地,雖然是國都,但朱棣這輩子大部分時間裡,要不就擱軍營裡待著,要不就蹲在了北京城,而北京城他已經呆了有二十年了。

南京對他來說相對陌生,而且朱允炆雖然不見了,但他的影響力還是有的。

最終南京就成為了大明朝的陪都。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個人猜測,是為了:新建首都,另起爐灶。

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的治下,南京的政治關係 早已盤根錯節,朱棣要成功的馭下,怕是有一定難度的。

何況,朱棣還是靖難之役造反得來的皇位,得位不正。

靖難之役示意圖:



而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所在,遷都北京之後,啟用自己的老部下也是順理成章,順便將南京改造成南直隸,南京的班子不動,然而卻不再是國家行政中心。

世界文化遺產——故宮,就是朱棣修建的:



假如你的父親在南京建立了一個商業帝國,父親去世之後,你的弟弟又接手了集團董事長的職位,後來你這個北京分公司的負責人通過陰謀奪取了集團權,你要跑到南京,你會願意面對你父親和弟弟留下的一眾高層麼?

顯然,將集團總部簽到北京,將南京降為分公司更為有效。

PS:明朝一直實行雙都政策,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六部官員班子。在明末清軍入關之後,明朝的內閣還曾考慮過直接南渡長江,在南京劃江而治,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南京也有一套行政班子。


英短銀漸層層疊


永曆十九年四月某一日的深夜,剛剛被定為都城不足數月的北京城風雨大作,雷聲轟鳴,突然數道雷擊接連轟向了北京皇宮方向,不久新修建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就因雷擊起火,化為灰燼。



在那科學不發達,又極其迷信的封建時代,皇宮的大殿被雷擊而毀,這在當時人們的眼裡就是上天在告誡王朝的統治者,就是不滿現如今的當朝皇帝。如此,當時的大明皇帝朱棣頓時就升起一股不詳的預感,他認為自己的執政已經出現了問題,以至於“天怒人怨”,所以為了趕緊找到自己所存在的問題,他向全國頒佈詔書,希望能告訴他上天到底想告誡他什麼?

此後,很快禮部主事蕭儀就上奏於朱棣,他說都“三大殿遭受雷擊是因為遷都的關係,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不但諸事不便,就連大明的龍脈也被落在了南京,這是大不敬的事情”,朱棣在看到這個奏章後,頓時震怒無比,遷都一事本就有很多人反對,現在居然有人把三大殿被雷擊一事與遷都一事聯繫起來,這不就是說朱棣執意遷都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嗎?所以不久,蕭儀就被朱棣以“謗君之罪”處以極刑。



但是蕭儀雖被處死,可還是抵擋不住其他的一部分官員,尤其是言官,他們借三大殿雷擊一事來反對朱棣的遷都,並希望朱棣將都城遷回南京。可是此時的朱棣卻絲毫不接受那些言官的建議,即使是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三大殿被雷擊是因為朱棣遷都的緣故,朱棣也絲毫不為所動,他依然是固執己見,不妥協半分。

那這裡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朱棣寧願揹負著被上天懲罰的厄運,寧願殺掉那些反對他遷都的忠臣,他也不願意遷回南京,而是始終固執要將都城定在北京呢?



其實早在朱元璋立國之時,他就覺得南京始終不適合定位一個王朝的都城,因為南京處於江南,要想控制遼闊的北方似乎有些鞭長莫及。如此,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經下過一道詔書:“江左開基,立四海水清之本;中原圖治,廣一視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為南、北京”,就是當時朱元璋曾想過建立南、北兩個都城,以南京為南都,開封為北都,以此來鞏固明朝對於南北疆土的控制。

但是因當時明朝才剛開國,且剛從戰亂中走過來,正是百廢待興之時,所以此時不宜大動干戈,花費巨資去再建都城。於是,在朱元璋時期,明朝始終未完成建立南、北兩京的設想。而到了明惠帝時期,因惠帝著重於“削藩”,所以無暇他顧建新都一事。



直到朱棣登基後,建新都一事才被重新提上日程,而朱棣之所以會將新都一事提上日常,主要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朱棣在南方已失去“統治基礎”。因“靖難”的緣故,朱棣在佔領南京後,為了坐穩皇帝寶座,他對建文舊臣大開殺戒,誅殺了大量的前朝百官,而在當時支持建文的多數都為江南士族,也就是說朱棣誅殺了大量的江南士族中人。我們要知道,當時掌控南方的不是百姓,而是那些士族,如此朱棣這般大開殺戒,自然就得罪了整個江南,在江南朱棣自然也就待不下去了,也就是失去了統治的基礎。



第二、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剛才也說了,朱棣在南京的大開殺戒,已經是逐漸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支持,如此他在南方自然是待不下去了,那南方不能待,他還能去哪裡呢?顯然處於北方要地,又是朱棣的老巢,北京就是最合適的選擇啦!朱棣21歲就在北京鎮守一方,直到“靖難”奪得帝位後,朱棣在北京已經營了20餘年的時間,北京早已被他打造的如鐵桶一般,民心、軍心皆向著他,在這裡定都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第三、北京能支撐朱棣“鎮壓四夷”的雄心。朱棣自登基後就有“欲威制萬方”、“君主華夷”、“控四夷創天下”的雄心,而若想完成這一雄心,則勢必是不能帶著南京這個偏安江南的地方,顯然在當時只有北京能夠完成朱棣的雄心。如《諫北幸》所言:“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區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本地所生,人馬勇勁,亡遼雖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幣”,清初孫承澤也說“幽燕自昔稱雄。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蘇秦所謂天府百二之國,杜牧所謂王不得不可為王之地”,可以說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只要控制住北京,再加上強大的軍事力量,任何一個人都能掌控住北方,並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形成絕對的壓制 ,正所謂“內略中原,外控蒴漠”。



第四、遷都北京能強有力的壓制北元。明初,明朝雖將元朝趕出中原,但是逃亡漠北的元朝依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順帝北出漁陽,旋輿大漠,整復故都,不失舊物,元亡實未始亡耳。於時忽答一軍駐雲州,王保保一軍駐沈兒塔,納哈出一軍駐金山,失喇罕一軍駐西涼。引軍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資裝鎧仗,尚賴而用也;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明末紀事本末》),他們擁兵扼寒,養精蓄銳,時刻準備著再次南下,伺機光復元朝曾經的榮耀,可以說以他們的實力依然是擁有復辟的可能。

而到朱棣時期,雖然北元已分裂為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但他們也仍然對明朝有著嚴重的威脅,且他們也時不時的會騷擾明朝的北方邊界,所以說如果這個時候明朝還將都城設在南京,明朝將很難控制出北方之地,因此遷都北方無疑是最為穩妥的做法,這樣既能控制北方之地,又能對北元形成強有力的壓制,實在是一舉兩得之事。



可以說正是基於以上四點原因,才讓朱棣始終固執己見的要遷都北京,即使是在被認為“天怒人怨”的時候,他也依然堅持要把都城設在北京的原因。總得說朱棣遷都北京就是為了自己的帝位,就是為了明朝的將來,就是為了雄霸四夷。


澳古說歷史


永樂大帝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期間,幹了許多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最著名的,要數下西洋、五徵漠北、遷都北平、編纂永樂大典這四件事了。

今天,就說一下遷都北平這件事。

這是一件對於朱棣以及整個明王朝,甚至中國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

對於朱棣而言,他是在北京城長大的,而且他的封地也在北京。雖然在很長時間,幽燕之地被中原認為是蠻荒之地,但到了元朝建立之後,北京城的地位可以說一飛沖天,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都會,也是少有的國際化大都市。

可見,那時候的北京,已經不是蠻荒之地,而是已經有足夠的底蘊而成為都城。

但在元朝滅亡後,北京城一度荒廢,雖然朱棣也修復過一些建築物,讓自己住的更好一些。但因為身份的原因,他不可能大張旗鼓的修復,只是暗自積累相當深厚的政治資源,也擁有一支,兵力雖然不多,但戰鬥力強悍,直接聽命於朱棣的軍隊。這是朱棣爭奪最高權力的根本。

而對於南京城的感覺,朱棣就不那麼深了,朱棣並不太喜歡江南,雖然那裡面比北平更富有,風景也非常秀麗,生活相當安逸。

但對於朱棣這個馳騁沙場的馬上皇帝而言,他不喜歡這種氛圍,他的很多老部下,也覺得北平更好。所以,朱棣很想遷都。

遷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朱棣雖然很早就有了這種想法,但他做的第一件事,還是穩定人心和穩定朝中局勢。並且等待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在永樂七年的時候,終於出現了,但朱棣忙於處理內政,無心御駕親征。於是派了大將邱福領兵十萬,進攻漠北,但全軍覆沒,邱福也戰死了。

這次失敗,讓朱棣惱羞成怒。於是,在永樂八年的時候,帶兵五十萬,開始北伐。這次北伐,大獲全勝。


隨後,朱棣又在十二年,再次進攻漠北,同樣帶了五十萬大軍,而動用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兩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每一次都動用百萬軍民,大量的物資,源源不斷湧入北方。

除了讓韃靼受到重創,也奇蹟般完成了兩次人口大遷徙和大搬家。這是很多反對遷都的人,沒有想到的。

兩次北伐,戰果並不大,卻使得北平的地位大幅提高。第二次北伐結束後,朱棣也如願以償的完成了一次人口遷移以及大搬家。

有了這種底氣,朱棣在永樂十四年的時候,把遷都提上日程,雖然立刻就有了反對的聲音。但是,朱棣當機立斷,直接把反對的人貶了。於是,沒有人再敢反對。

這次遷都,歷時長達四年之久,才於永樂十八年,完成遷都。

在遷都過程中,朱棣捎帶的修繕疏浚了運河,並且開始耗費重金修築擴建宮殿。

朱棣這個行為,從公家角度來說,遷都帶來了大量人口。有人,就要有住的地方,就得有房子,原來的元大都,顯然已經滿足不了使用條件,朱棣必須重新擴建。

而從私人角度來說,朱棣必須要讓北京城成為無法撼動的國都,而最主要的,就是要讓所有人感受到,大都城的氣度和尊嚴。也要展現出大明王朝的國力。只有這樣,北平城才具有無可撼動的地位。

朱棣的確做到了,雖然他的兒子一度再次遷都南京,但天子守國門還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直到崇禎皇帝寧願自殺,也不願遷都,而這個根,就起源於這次留名史冊的遷都。

但這次遷都的代價也是明顯的。朱元璋三十年積累的國力,被嚴重損耗,而在遷都完成的那一年,山東終於不堪繁重的徭役,開始大規模起義。

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撲滅,但國力的衰退以及民力衰竭,也體現出來。

歷史有些時候,會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裡,很多事情會影響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卻不被當時所理解。就好像這次遷都,被後世稱讚,但在當時,卻並沒有這麼多讚許之聲。


小小嬴政


這事很好理解,為什麼要傾盡財力修建紫禁城?試問一下,現在百姓用掉祖孫三代的錢來買房子,還要還上幾十年的房貸,這是為什麼?

問一下自己為什麼要買房子,就能明白朱棣為什麼要修建紫禁城了。


我們普通老百姓,為了一個城裡的房子,不惜花光父母的積蓄來付首付,還要負擔起幾十年的房貸。然後每天起早貪黑的為了房子活著,做一個老老實實的房奴。

這是為什麼?因為不買房,你娶不上媳婦。

所以,傾家蕩產也得買。買了房就可以來城裡生活,就可以相親娶媳婦,夢想過上幸福的生活。

卻沒有想到,買了房子還有彩禮沒掏呢,總之是越來越難過。

朱棣的原因跟這差不多,想要過得更舒服。


應天的皇宮,是他老子朱元璋修建的,這裡作為明朝的國都,朱棣原本能來的時候不多。

可是這哥們發動戰爭,搶了他侄子的天下。要是朱元璋泉下有知,估計也會給朱棣一個大耳光的。

朱棣坐在南京城的龍椅上,睡在南京的龍塌上,怎麼也不舒服,老是在噩夢中驚醒。。心虛啊,睡不著啊。

所以就有了遷都的想法,首先先將陵墓選在在了北京城附近。

還有一個原因,算是很重要的政治原因。

因為北元的勢力在北方,常常騷擾北方邊境,遷都北京,可以有效的震懾這個敵對勢力。

所以這才有了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基本國策。

從長遠角度來看,遷都北京是一件有利於國家的事。

既然定了遷都北京,那麼皇帝的宮殿自然是不能馬虎的,修建紫禁城,也成了第一等要事,花幾個錢算得了什麼。

老百姓蓋房子,買房子都想要地段好一點,採光好一點,樓層也要好一點。

一個國家的君王,在首都建設宮殿,花點錢又算得了什麼?這錢應該花,畢竟是國家的臉面。


觀復一鑑


文史頻道第174期之喧賓奪主

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文不知所蹤,在群臣的勸諫下,朱棣在南京稱帝,廢除朱允文的年號,以表示自己的正統形象。


在繼位之初,朱棣就命人在北京修建皇宮,準備遷都,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在北京修建紫禁城呢?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北京是朱棣的封地



早在朱元璋在位時,朱棣就被派到北京城駐守,年紀輕輕的朱棣在父親的影響下,已經成為一名優秀的將領,他在坐鎮北京後,先後兩次參與了北方軍事行動,建立了自己的軍隊。

毫不誇張地說,朱棣在北方和皇帝沒有什麼區別。特別是朱元璋去世後,年幼的朱允炆根本指揮不了戰功赫赫的叔叔們。

北京城的一草一木,朱棣都非常地熟悉,畢竟這是他生活了20年的地方,朱棣遷都北京和他早年的生活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第二,消除爭權奪位的負面影響



朱棣在北京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戰爭,在攻破南京城以後朱允炆失蹤(官方說法,有說朱允炆被燒死在皇宮),朱棣並沒有像起兵時說的那樣,是為了清除奸臣,而是單純的為了爭奪皇帝的寶座。


進入南京城後,朱棣下令抓捕不肯歸降的大臣,比如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等均被誅滅九族,受到牽連的有上萬人,絲毫不不低於胡惟庸案的影響力。

而且在南京城城內,大部分是先皇帝朱元璋的部下,對於朱棣來說,根本不能有太大的作為,很多舊臣對他實行新政產生了掣肘。比如劉伯溫的兒子就公開表示支持朱允炆,還有徐達的兒子也是閉門謝客,拒絕為朱棣的朝廷效命。

為了擺脫這些前朝舊臣,朱棣下定決心遷都北京,消除這些大臣的影響力。

第三,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



在做皇帝前,朱棣在北京城駐守了20年,他在到達北方前線後,多次參與了北方軍事行動,打敗了元朝的殘餘勢力,並且招降了蒙古乃兒不花,生擒索林帖木兒,威震蒙古大草原。

等到他做了皇帝,北方的瓦剌和韃靼多次騷擾邊境地區,對中國北方的政治和經濟產品了極大地威脅。

遷都北京城,可以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和管理,有利於防禦遊牧民族南下侵略行動。

朱棣一生中先後5次北征蒙古,最終讓瓦剌和韃靼向大明王朝稱臣。

朱棣這次遷都北京,不僅可以加強中原和少數民族的溝通,而且可以控制東北,南下統領中原。


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至此大明王朝的權力核心由南向北轉移,京師南京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朱棣也成為明朝歷史上最為出名的皇帝,畢竟天子守國門,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

—End—


創作不易,敬請關注


冷月鉤沉


先說說朱棣這個人,他有點類似於李世民,通過極為有爭議的非正常手段謀得大位,登基後勵精圖治,意圖為自己身後掙個好名聲,否則將會被後世人的吐沫星子淹死。

朱棣內心無疑是個雄武之人,否則他老爹朱元璋也不會讓他去鎮守邊疆,登基後五徵漠北,病逝於榆木川,馬革裹屍,天子捍國門,不願遺後患於他人,單此一點,即使牛掰如漢武帝唐太宗也不能比,所以遷都的最大原因就是想讓明王朝有個堅如磐石的屏障,以身作劍,以身作盾。

再則,歷來王朝建都於南方者,多夭亡。不如北方陽剛,粗獷,地理氣候環境來說,無疑北方更催人奮進。


桃花滿溪口


朱棣為什麼放著好好的南京城不住反而要傾盡全國之力另建新都,其實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秉承朱元璋遺志

朱元璋當年之所以要把都城建立在南京,一是因此當時的大都開封等地還在元朝手中,朱元璋還在北伐,這時候他的老巢應天府自然就是都城,而且當時朱元璋的文臣武將大多都是南方江淮一帶,這些人並不樂意拋家棄業去往北方。因此朱元璋才把南京立為首都

但其實朱元璋自己也知道自六朝以來,金陵城雖然多次為都但都是短命王朝,而且當時明王朝的主要對手蒙古人還在北方,南京城太靠江南不便處理軍機,因此朱元璋一統天下後也想過遷都,只不過當時明朝國庫空虛,沒有實現罷了,朱棣正好實現了其父的遺志

其二,朱棣自己的私心

北京是朱棣的大本營,老窩,他運營了好久的當地,住久了有感情,然後北方邊疆有韃子,天子守國門,為了鎮守北方邊疆,也是一個考慮要素,還有便是南京是靖難之役後佔領的,畢竟是建文帝以前的地頭,讓朱棣沒啥安全感。

至於為何傾盡財力建紫禁城,首要是為了顯示皇權,在維護皇權這一點上,朱棣畢竟是篡位,為了突出其皇位的合理性,當然得大興土木,證明自己的功績要高於建文帝,而且朱棣作為皇帝,多少有點好大喜功,對於紫禁城自然是能建多好就建多好,實際上朱棣在位時期由於過度消耗民力,農民起義一直沒有斷過,比如山東的唐賽兒,只不過沒有成氣候罷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