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人處事多一些“城府”,才是避開小人的智慧

道德經:為人處事多一些“城府”,才是保全自我的智慧。

道德經:為人處事多一些“城府”,才是避開小人的智慧

提及“城府”二字的時候,很多人就以為這是一個貶義詞,是一種陰險毒辣,其實並非如此。

真正的“城府”是在與人交往之中多一些心眼,讓自己更合理的處理人際關係,說適當的話,做合理的舉措,而不是一根筋的任由自己的性子驅使,這樣不但能讓自己更好的收穫人際關係,反而能避免小人的誣陷,避開禍端。

《菜根譚》之中說:

善人未能急親,不宜預揚,恐來讒譖之奸;惡人未能輕去,不宜先發,恐遭媒櫱之禍。

遇見好人,不能急著和他去親近,也不應當事先就去讚揚他的美德,就是為了遭致小人的誹謗。壞人不能輕易的除去,不應當事先揭發他的罪行,為的就是防止受到報復和陷害的災禍。

遇到好事也不要急於褒獎,遇到壞事和不好的人也不要急於遠離。

因為在任何情況下,太過於急躁以及直接的表露自己的心思,都會招來這些小人的嫉妒和陷害。

道德經:為人處事多一些“城府”,才是避開小人的智慧

古代有一個人叫劉易,經常遊走於邊境,喜歡談論軍事,韓魏公非常寵幸他,邊境有一個將軍叫狄青,也經常設宴款待他。

但是劉易有一個癖好,特別喜歡吃苦馬菜,他這人生性霸道,如果吃飯的時候沒有苦馬菜,他就會大聲叫罵,非常無禮。

但是狄青不好意思去得罪他,就專門派人尋找苦馬菜。

於是,狄青想出來一個招,每一次吃飯什麼菜都沒有,只有苦馬菜,後來劉易吃的受不了了,主動叫嚷著不再吃苦馬菜了。

而對於狄青來說,沒有直接去得罪對方,和對方叫板,反而用一種看似順從的態度來整治對方,不但解決了問題,最後還收復了劉易的心。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急著去讚揚好人的美德,也不急著去揭發壞人的罪行,多一些“城府”,學習中庸之道,才能擺脫心地險惡的壞人,更不要過分的表現於自己的喜怒之色,避免打草驚蛇,給自己帶來禍患。

道德經:為人處事多一些“城府”,才是避開小人的智慧

《道德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

兵家有言“我不敢挑起戰爭,而寧願放手,不敢盲目的進擊一寸,而寧願退後一尺”,很多時候雖然有行動,但好像看似沒有行動一樣;雖然舉起了手臂,好像沒有舉起手臂一樣;雖然有兵器,但好像沒有兵器一樣;面對著敵人,好像沒有敵人存在。

這一切智慧就是表面的不露鋒芒,用一種鈍感力來面對對方,這也是所謂的以柔克剛,以自己的柔軟展現出來,化解對方的鋒利,在無形之中凌駕於對方之上。

與人處事之中,鋒芒畢露一定不是好事,正所謂“揣而銳之,不可常保”,一個過分張揚的事情,必然不適宜長久的保存,以看似柔弱的姿態來教化對方,使對方也以退讓相待,便在無形之中征服對方。

道德經:為人處事多一些“城府”,才是避開小人的智慧

有這樣一個案例:

在清朝末年,一個督撫和巡撫起了爭論,兩個人面對著長江,一個人說長江的寬是七里三分,一個人說是五里三分。

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找來當地的知縣問答案,知縣快馬加鞭趕過來,一看這形式,就知道是兩個人有矛盾了,但是知縣知道自己一個人都不能得罪,於是他就說:“漲潮的時候是七里三分,落潮的時候是五里三分。”

督撫和巡撫兩個人相視無言,哈哈大笑。就這樣,知縣在無意之間就化解了矛盾,並且還保全了自己。

當遇到一些特殊情況的時候,不要太急著表達自己的立場,學會順應自然,以退為進,才能化干戈為玉國,並且保全自己,免受小人的禍患。

道德經:為人處事多一些“城府”,才是避開小人的智慧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國學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