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妻書》,包辦婚姻下的愛情故事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永別矣!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千年封建帝制, 開拓了中國近代化的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夕, 一位年輕人給家人寫完訣別信後毅然投身廣州黃花崗起義, 追求共和, 最後從容赴死。他犧牲時只有24歲。連殺害他的劊子手也稱他是"心地如雪, 肝腸如鐵" 。這位年輕人就是林覺民。他留給家人的訣別信, 就是百年傳頌的《與妻書》

《與妻書》,包辦婚姻下的愛情故事

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比林覺民小一歲, 她出身名門、知書達理, 是少有的知識女性。由於是包辦婚姻, 林覺民和陳意映結婚之前沒見過面。值得慶幸的是, 當林覺民掀開妻子蓋頭時, 一見鍾情的浪漫愛情發生了。與許多悲劇的封建包辦婚姻不同, 林覺民和陳意映的結合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婚後, 陳意映和林覺民過著甜蜜的夫妻生活。這段時間也是他們夫婦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當時他們住在一棟破舊不堪的小樓裡。這棟二層小樓雖然破舊, 卻是他們夫婦的安樂窩, 他們給它起了一個溫馨的名字為"雙棲樓", 取雙宿雙飛的寓意。在小樓前的空地上, 林覺民種上了他最喜歡的梅花和芭蕉。每當林覺民忙於工作不在家的時候, 陳意映就與那些花為伴。每次陳意映寫信給林覺民時, 最後的落款都是雙棲樓主。陳意映的用意是希望與丈夫天長地久、比翼雙飛, 可最終的結果卻讓陳意映失望了。

林覺民在結婚兩年之後, 自費到日本留學, 不久後加入同盟會。獨自一人在家的陳意映飽受思念之苦, 還好兒子林依新的出生給她帶來了些許安慰。但更多的時候陳意映還是沉浸在思念林覺民的痛苦中。為了轉移自己的思念之情, 陳意映一邊侍奉公婆和照顧年幼的兒子, 一邊靜靜等待與丈夫的重逢。遠在日本的林覺民一直覺得對不起年輕的陳意映, 他曾在《原愛》中描述了二人溫馨的感情生活, 他稱妻子是個天真浪漫的女孩,

這充分透露出林覺民心裡對妻子的寵愛和思念。

《與妻書》,包辦婚姻下的愛情故事

1911年林覺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 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妻子。他對陳意映說, 此次回來是因為學校櫻花節放假。意映當時非常欣喜, 直到後來她才知道林覺民是回來革命的。當時黃興正準備在廣州發起起義, 並交給林覺民重要任務。那段時間, 林覺民四處奔波忙碌, 很少回家, 陳意映對此頗有不滿, 但也從未責怪丈夫。她始終覺得林覺民是個有信仰、有追求的男人, 她不該加以限制和阻攔。起義之前需要準備一些槍支彈藥, 但林覺民手上又沒有足夠資金購買這些, 只好在西禪寺集結革命人員自制炸藥。炸藥制好以後, 林覺民等人又為如何將炸藥運輸到指定地點發愁。林覺民冥思苦想之後, 想到把炸藥全部裝進一口棺材裡, 再找個女人扮成寡婦模樣將裝滿炸藥的棺材護送到香港。本來林覺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妻子陳意映, 但當時的陳意映又懷孕了, 不能承擔如此重任, 於是林覺民決定親自去一趟香港。他對妻子說, 去去就回, 可陳意映沒想到這竟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

1911年4月24日, 距離廣州起義還有三天時間。這天夜裡, 林覺民獨自一人思念起了遠在家鄉的親人。他想到革命的道路還很漫長, 自己也生死未卜。他對家人有著太深的感情和太多的牽掛, 於是提筆寫下了《與妻書》和《秉父書》。

《與妻書》,包辦婚姻下的愛情故事

廣州起義失敗後,林覺民不幸犧牲。正如林覺民在《與妻書》中提到,他希望妻子能比他早死,因為他知道以妻子瘦弱的身體是承受不了他離去的悲痛的。正如林覺民所說,陳意映在林覺民犧牲兩年後也隨之而去。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關注歷史,關注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