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文史|我國古代公益事業的發展,為何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連?

佛教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的文化,它在古代和儒家、道家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被稱為儒釋道文化,經過長久的發展,

儒釋道文化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佛教據傳是由西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原的,但有出土的文物發現,在海南天涯海角處也有關佛教的文物,也就是說佛教也很可能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內地,不管怎樣佛教順應了當時中國民間的神靈信仰,所以能夠在中國生根發芽,枝繁葉茂地茁壯成長。

品讀文史|我國古代公益事業的發展,為何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連?

道教神仙圖

古代中國存在很多社會矛盾,戰爭、疾病、天災人禍等等對民眾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人們為了寄託對美好的嚮往,常常會求神靈保佑,而當時佛教也像道教等一樣有塑像,也有專門的寺廟,所以很久以來人們是把道教和佛教相聯繫,並且還會拿兩者比較哪家更靈驗,更厲害。加上佛家積極的慈善、公益活動,對古代窮苦人民都起到了很大幫助,使人們更加信奉佛教。

一、中國古代的慈善公益事業發展

“慈”在古代被解釋為“愛”,“善”解釋為吉祥、美好,“慈善”就是善良、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意思。“慈善”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指扶貧濟困、尊老愛幼。它已成為人們約定俗成道德規範。

中國慈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西周時期,統治者就已經設立了“司徒”一職,據《周禮·地官》記載,司徒幫助統治者教化百姓,安定天下。司徒當時的行政包括賑災、恤貧、安富、慈幼、養老、寬疾等六大內容。

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國家十分重視慈善公益,以期達到民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這一時期的慈善公益事業主要由國家帶動。

品讀文史|我國古代公益事業的發展,為何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連?

孟子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也對慈善做過闡述和推廣。孔子十分注重仁義道德,“仁”就是愛人的意思,他認為仁就是人,是人的本性。當時孔子還描述了人們以仁愛為取向的社會關係,人們沒有尊卑貴賤之分,男女老少一視同仁都互相敬愛,這就是社會大同思想的起源。孟子也主張以“仁”治國,他提出人要有惻隱之心,要互相扶持,遇到有困難和疾病的要給予援助,和孔子相比,孟子更注重實踐,他提出了仁的具體實施的方法

漢代獨尊儒術後,儒家文化得到了廣泛傳播,仁愛思想漸漸深入人心,社會開始推崇儒家的互愛互助思想,並開始付諸行動,慈善公益活動廣泛存在於民間。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道德思想的形成和慈善公益實踐起到了推動作用。從此慈善公益事業由國家舉行開始逐漸發展為國家和民間共同參與,很多時候在遇到饑荒災情,不僅國家扶持,民間也會舉行施粥、捐助等救濟活動。

品讀文史|我國古代公益事業的發展,為何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連?

民間捐助

二、中國古代的慈善公益機構

古代的慈善公益主要對孤寡老人、孤兒、病人、寡婦、殘疾人士,以及遇到災荒等情況的人群進行救濟。在南北朝時期,民間慈善公益活動異常活躍,公元5世紀末,當時著名的慈善家之一蕭子良開倉賑災,還與文惠皇太子共同創辦了“六疾館”

,專門收納貧病交加而不能自立者。這是迄今為止所載最早的慈善公益機構之一。

其實,每個朝代的統治者、愛心人士都在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做慈善公益事業需要足夠的經濟支持,古代的慈善公益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撥款和民間捐贈。得到捐贈最多的當屬古代的寺廟,而做慈善公益最活躍的也是寺廟,最熱心的慈善家當屬出家人。古代運作最成功的佛教慈善公益機構就是唐代的“悲田養病坊”,它主要佈施給那些窮苦、孤寡、疾病的人們。

品讀文史|我國古代公益事業的發展,為何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連?

施粥圖

悲田養病坊的收入起先主要靠信眾的捐獻和寺廟自身的田產。由於它能很好地解決民眾問題,穩定社會次序,後來政府就開始重視管理寺廟,據《新唐書》記載,當時政府向悲田養病坊給予了很大的資金投入,以及田產、糧食和生活雜物等。悲田養病坊對以後古代的慈善公益事業影響深遠,此後,五代時期出現了“養病院”和“悲田院”,宋朝的時候出現了“安濟坊”和“福田院”,金代出現了“普濟院”,明清時期出現了“養濟院”等慈善公益機構。由此可見,最初的佛教慈善機構起著很關鍵的引導作用,從此佛教就廣泛涉足於國家,甚至世界的慈善公益事業。

三、佛教的思想文化與慈善公益活動

1.佛教的思想文化

佛教能夠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

與佛教的思想文化密切相關。佛教以慈悲為基本思想基礎,講究慈悲為懷,教育世人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可以傷害眾生,要慈愛一切,幫助眾生,廣結善緣,要多行佈施,幫助苦難眾生離苦得樂。佛教教育世人要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認為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苦果,只是時間早晚的事。而且佛教認為,人赤裸裸來,赤裸裸走,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在死亡之際都不可能帶走,只有生前的各種善舉能在最後關鍵時刻起到作用。

品讀文史|我國古代公益事業的發展,為何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連?

佛教講場

佛教的這些思想和我國古代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思想很吻合,所以能較好地被古人所接納和運用。佛教認為世間有福田、恩田和悲田,其中包括父母、佛法僧三寶、貧苦眾生,人們通過對這幾方面實踐佈施,能獲得吉祥幸福的善果。由此可見,佛教提倡慈善公益事業,主張人們要廣行功德事業,這樣不僅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對自己也有很大的益處。

2.佛教文化指導下的慈善事業

古代中國寺廟的慈善活動極大地推進了社會和文明的進步,在隋朝末年,有個僧人叫法素,他建議把寺廟的兩尊大氣的金佛像熔化後賑濟給受飢餓之苦的民眾,這與佛教的慈悲為懷思想相契合。唐朝開元盛世時期,五臺山清涼寺設立了“粥院”來救濟遊方僧侶和貧苦百姓,這是在“種恩田和悲田”之福,按照佛教文化思想這必能獲得幸福和福報。

在古代有個三階教,它設有“無盡藏”的庫藏,就是進行慈善公益的基金,在《兩京新記》中記載,“無盡藏”積聚了善男信女的大量財物,這些財物被分為三份,分別供養伽藍僧侶,佈施窮苦百姓和供養無礙。它不僅供養了佛法中所提及的恩田,也佈施了貧苦眾生的悲田。《無盡藏法略說》中記載,小乘法只說自利,大乘法講求自利利他。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佛教大乘文化對古代的慈善事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佛教文化指導下的公益事業

慈善與公益有一點區別,在範圍上看,慈善所涉及的面有一定的侷限性,但公益所受益的群體相對比較廣泛。現在我們熟悉的公益林、各種愛護地球及資源的廣告等,在古代也同樣存在。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相融合,佛教也十分重視自然環境,並且也在保護環境上作出了很大貢獻。

品讀文史|我國古代公益事業的發展,為何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連?

隋唐時期,寺院和僧侶為了保護和提高生態環境,熱衷於放生和植樹造林。佛教的放生思想和道家的“上天有好生之德”不謀而合,佛教認為眾生都有佛性,都有感情,遇到殺害和自然災害會恐懼,所以不僅救人一命是功德,救物一命也一樣關鍵,這種思想和道家典籍《太上感應篇》裡的思想有很大的相同之處。

據《梵網經》記載,菩薩在任何地方,山林川原,都能讓一切眾生髮菩提心。另外,據傳在印度,釋迦牟尼大部分都會選擇山林,河流旁進行宣講佛理。在唐憲宗時期,開元寺地勢低下,每逢雨季就會受災,僧人明遠在附近種植了一萬多棵杉樹、松樹、楠木等樹木,優化了環境,寺廟也從此不再受水患,由此可見佛教也很重視自然環境的影響。

四、結語

由上可見,古代佛教對慈善公益事業起到了很大的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它不僅體現了佛門的關懷,也體現了佛教的廣結善緣、慈悲濟世的思想文化。慈善公益事業惠及苦難的民眾,這和佛教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不謀而合,因此佛教進行各種形式的慈善公益,它不僅培養了僧侶的慈悲心,也救濟了百姓,是雙贏的事業。佛教要想興盛,就必須和民眾打交道,必須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才能得民心,才能繼續在中國發展壯大,發揮它的更強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佳《中國佛教團體與慈善公益事業研究評述》2011年

2.陳海平《隋唐佛教慈善公益事業研究》2007年

3.曾義青《中古寺院經濟和佛教慈善事業》2006年

4.付莉《六—九世紀佛教慈善活動及其開展的基礎、特徵與影響》2007

5.程群《略述佛教慈悲觀念在中國的開展》199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