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患者最後都會得血栓嗎?

中老年保健雜誌


很多人在進行心電圖檢查的時候存在房顫,也不懂房顫到底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有什麼什麼危害,房顫會不會最終會誘發血栓呢?

並不是說所有的房顫患者最終都會得血栓,但是對於沒有得房顫的正常人選來說,存在房顫的患者發生血栓的概率相對來說還是會有一定的增高的。

因為房顫是心臟出現的一種不規則跳動,心臟的跳動頻率是非常快的,一般在正常情況下已經無法正常的出現P波,只能連續性出現F波,也就是心臟的跳動速度相對於正常來說是有明顯的加快。

房顫的患者因為心臟跳動速度的加快會導致身體的血流速會有一定的異常,所以有可能會引起血管壁的一些損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相對於正常人群來說出現血栓的概率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房顫的出現並不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因為血管壁有一定程度的損傷,一些雜質積聚引起的。

而且存在房顫的患者雖然一般不會直接導致血栓形成,但是如果是本身身體存在血栓的情況下,因為心臟的跳動頻率比較快,血流速度比較快,就非常容易引起血栓的脫落,很容易引起一些血管的堵塞。

如果是存在房顫,一般需要進一步的進行檢查,查明原因之後對症的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一般就可以有效地避免這種危險性疾病的發生。


家庭醫生在線


房顫,屬於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正常人的心跳是有一定的節律的,會按照一定的規則勻速的跳動,而一旦有房顫發生時,心臟的節律就會被打亂,導致心臟內血液流動的不穩定,進而誘發一系列的併發症,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血栓形成,可誘發腦梗。

房顫患者最後都會得血栓嗎?

房顫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老年人群中伴有房顫的患者有很多,多數患者會有心慌、心悸等不適症狀,其中最常見於心臟疾病患者。房顫最大的危害在於它會導致血栓形成,誘發腦梗,嚴重會危機患者的生命。

1、房顫會致血栓形成:房顫發生時,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心臟無規則地跳動,使得心室出現不規律地收縮和舒張,進而使得心房內血壓無法及時泵出,血液滯留在心臟內就會大大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與此同時,心室內泵入的血液也可能因為收縮異常而被滯留,進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另外,心臟的不規則跳動也會導致血液的湍流。

以上的這些 因素都會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而血栓脫落會隨著血流流到身體各處,一旦達到腦部就會誘發腦梗,這也是房顫最為嚴重的併發症,可能會給患者帶來致命風險。因此,一直以來,對於房顫患者,若有較高的腦梗風險,一般都建議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同時,還需服用抗凝藥物,以防止血栓形成,預防腦梗發生。需注意,房顫初發時多為短暫性發作,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可能就會發展為持續性甚至是長久性房顫,因此對於初次發現房顫的患者,一定要及時進行治療。

2、房顫患者並非一定會得血栓:任何疾病的併發症都是可以預防的,房顫會導致房顫,也只是長期臨床觀察所得,而在現實生活中,也並非所有的房顫患者都會有血栓形成。一般而言,只要患者注意早發現、早治療,積極應對房顫,是完全有可能避免血栓的發生的。

為此,患者需注意,首先一定要積極治療房顫,短期內將房顫轉律是最好的方法。治療方法包括藥物和非藥物手段,需要患者根據醫生指導來進行選擇。其次,對於持續發作的房顫,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必要的抗凝治療,以防血栓形成。第三,在日常生活中,房顫患者也需格外注意對心臟的保護,飲食以低脂、低鹽、低糖為主,每天進行適度的運動,戒菸戒酒,避免熬夜、過勞,保持良好的心態等。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週一收了一位90歲的老太太,因為肺感染有點咳喘,是我們科小護士的老奶奶,所以收到了心內科。

住院後做了一份心電圖:房顫。


小護士問:那要不要吃抗凝藥啊,會不會得腦梗啊?

王醫生:按照目前的標準,建議吃抗凝藥物,但這些藥物都會增加出血風險,尤其老奶奶都90了,房顫都10年了,也沒吃過抗凝藥,現在突然給她吃抗凝藥,我真沒這個膽量。

我們先看看哪些房顫都得吃抗凝藥:

按照這個評分,只要≥2分,就建議吃抗凝藥,老奶奶>75歲,又是女性,那最少是3分,肯定建議吃抗凝藥物。

但老奶奶十年都沒吃抗凝藥,現在如果吃了抗凝藥,發生出血怎麼辦?所以我們只能說按現在的要求建議吃,但老奶奶本身十年都沒事,吃藥會增加出血風險,故建議先觀察吧,別什麼都本本主義,當然我們還得徵求家屬和患者意見,如果患者積極,建議還是吃。患者不積極,可以不吃。

房顫吃抗凝藥物的目的就是預防血栓,預防血栓的目的就是預防腦梗死。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其最大的危害就是形成血栓,看圖

這些血栓形成後,容易掉下了,隨著血流跑到腦血管,堵塞腦血管,引發腦梗死。

所以,房顫最簡單的治療就是預防血栓,預防腦梗死。調查顯示,20%的腦梗死都是房顫引起的,隨著年齡增長房顫發病率明顯增加,60歲約1%,65以上約5%,70歲以上約10%。

當然房顫的治療,除了抗凝,還有轉復和維持竇性心律;射頻消融手術;左心耳封堵術等等。




抗凝來說相對便宜,而且無需技術支持,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種治療房顫方法。全球房顫抗凝藥物的應用率約34.4%,而我國僅13.5%。很多朋友認為房顫沒有不舒服,就不願冒著出血的風險去抗凝治療,但沒有不舒服不代表沒有風險,宣傳房顫危害,培養抗凝意識,迫在眉睫。

那麼是不是房顫都會發生血栓呢?當然不是,就像這位老奶奶十多年,也沒事;只是說房顫更容易發生血栓,尤其評分越高越容易發生血栓,所以,建議抗凝。

但對於高齡患者,尤其超高齡患者,不能本本主義,必須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結合患者及家屬意願,綜合來決定要不要抗凝治療。


心血管王醫生


房顫又成為心房顫動,心房纖顫,是心內科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也是老年人非常容易罹患的一種疾病。房顫的危害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房顫最大的危害是什麼?怎樣預防這種危害?今天咱們來一起學習和討論一下。

一、房顫最大的危害是什麼?

作為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房顫最大的危害便是心房內血栓形成尤其是左心耳的血栓形成。這主要是因為房顫以後,患者的心房率非常高,進而導致心房內形成渦流,而這正是血栓形成的一個良好溫床,當左心耳內血栓形成以後,一旦脫落便會發生腦栓塞等各種各樣的血栓性疾病。這也是房顫最大的危害。


二、所有的房顫都會形成血栓嗎?

房顫一旦出現,只要房顫的時間夠長,幾乎所有的房顫都會形成血栓。這也是為什麼房顫的患者,預防血栓性疾病,就成為房顫併發症預防的重中之重。血栓在患者左心耳內不脫落幾乎沒有什麼風險,但血栓一旦脫落就會導致栓塞性的併發症。這也是房顫血栓併發症的危害之處,可怕之處。

三、怎樣預防房顫的血栓併發症?

既然房顫的血栓併發症如此之多,那麼怎樣預防房顫的併發症呢?抗凝治療是預防血栓併發症的一個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常用的抗凝藥物主要有華髮林和新型抗凝藥物。其次,左心耳封堵是一個患者無法抗凝時的次選方法之一。但無論哪種方法,都是在房顫無法恢復為竇性心率時代一個選擇,如果能夠預防房顫的發生,絕對是治療和預防併發症的最好方法。

看懂了嗎?關注我們,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給您。


心健康


房顫患者並不是都會得血栓,但是有很大的幾率會有血栓,因此房顫要引起重視,早診早治,避免更加嚴重的後果。

為什麼很多房顫患者會得血栓?在左心房的左前方,有一個叫做左心耳的裝置,就像一個耳朵一樣掛在左心房的邊上。由於房顫使心房的顫動失去了有效的收縮與舒張,心房泵血功能惡化或喪失,加之房室結對快速心房激動的遞減傳導,引起心室極不規則的反應,引起血液滯留在左心耳,滯留在這裡的血液就慢慢形成血栓,如果血栓從左心耳脫落,就掉到左心室,隨著左心室的收縮,在主動脈瓣打開的時候跟著血流出去,直接進入了動脈系統,血栓就隨著血流動力學直接往大腦裡面掉,滯留在大腦的血管中,限制血液流動,最後會引起卒中。據統計,所有的中風病例中有15%到20%是由房顫引起的,由此可見,房顫若不得到及時治療,導致血栓後會引起一系列的症狀。


海上名醫


患有房顫的患者不一定都會得血栓,患者不用過於擔心。

在平時生活中也需要多加註意,儘量不要吃高鹽,高糖,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可以適當的吃一些粗糧,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飲酒,不要吸菸。

建議及時進行房顫的治療,進而可以有效預防血栓的。


臭氧介入專家何曉峰


房顫患者,患的血栓的風險有多大?

長期房顫會導致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風險加重。房顫患者患血栓的風險大約是沒有房顫患者的6倍。同是房顫患者,風險也不同,主要與年齡、心臟功能、是否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有關。房顫患者血栓的風險與房顫的類型關係不大,即使陣發性發作的房顫患者也存在血栓風險。

目前國際上採用CHADS2評分或CHA2DS2-VSC評分對房顫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危險進行分層,評分越高,房顫患者未來發生卒中及血栓栓塞的風險越高。這兩個評分就是看房顫患者血栓風險高低的““尺子””,包括:年齡(75歲以上2分,65歲以上1分)、心力衰竭(1分)、高血壓(1分)、糖尿病(1分)、腦梗塞死(2分)、動脈疾病(1分)、女性(1分)。房顫患者累計的分數越高,血栓的風險越大。

房顫患者最多見的血栓性疾病就是腦卒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有10%~20%的房顫患者可能發生嚴重的腦卒中。所以

要特別注意,房顫患者如果突然出現頭暈頭痛、昏迷,一側肢體癱瘓、失語,視物不清,腹痛,腿或手臂發白、疼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提示可能發生血栓,建議及時就醫治療。臨床上還有些病人患者沒有明顯症狀,無症狀性房顫可能比有症狀的房顫更危險,發生中風或者心衰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一些患者可能因此死亡或致殘。

——追隨您的心聲 提供專業回答——


中老年保健雜誌


房顫最大的風險就是引起腦中風,這是全世界公認的,在我國房顫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慨率大約13%-24%,而對於一些特殊人群這個比例還要更高,如年齡大於75歲或既往有中風或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另外對於年齡在65-74歲的房顫患者,即便沒有中風或血栓栓塞病史,但同時有高血壓、心衰、糖尿病、血管疾病中的任何一項,或是女性患者,腦中風的發生率都會明顯升高。

雖然對於年輕的(年齡小於65歲)獨立性房顫的患者發生血栓性腦中風的風險很低,但若不積極控制心律,恢復竇性心律,隨著年齡的增加,合併症的增多,最後發生血栓,引起腦中風的風險也會提高。因此不能絕對地說未接受正規治療的房顫患者最後都會得血栓,但是可以絕對的說未接收正規治療的房顫患者最後得血栓的幾率很高。

存在僥倖心理不配合醫務人員的預防治療是不明智的選擇,房顫併發腦中風的風險可以通過服用抗凝藥物來預防,通過正確服用口服抗凝藥物約可降低75%以上的腦中風發生率。由於抗凝藥物有其自身的副作用,因此僅適用於腦中風風險高的患者,對於低危患者可以暫時不啟動抗凝治療。對於房顫腦中風的風險評分可以心內科專科就診請專科醫生進行評估。

因此,未接受正規房顫抗凝治療的腦中風高危患者最後得血栓性疾病的幾率很高,而接受正規抗凝治療的腦中風高危患者最後得血栓性疾病的幾率有很大降低。


藥事健康


房顫患者如果沒有給予治療,到最後大部分都會的出現腦梗死等血栓性疾病。

如何評判房顫患者血栓的風險?

目前對房顫導致腦梗死的風險評估主要依靠“CHA2DS2-VASc”量表評分, 評分≥2分者風險就比較高了,需口服抗凝藥物;分值越高風險越大。評分小於等於 1 分者,血栓風險一般很小。

房顫患者如何預防血栓?

抗凝治療是不二選擇,目前常用的是華法令,如果經濟條件好的,可以選用新型抗凝藥物,如達比加群等等。目標是抽測INR值達到2到3,才能達到最佳的預防效果。

如果通過射頻消融的消除房顫當然是個更好的選擇。

如有其他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杭川醫俠陳醫生


房顫患者最後都會得血栓嗎?

當然不是!高危的患者發生血栓的風險大。

房顫患者最嚴重的後果

的確是卒中或其他部位的栓塞事件。房顫最重要的治療之一也是預防血栓栓塞。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房顫患者都會得血栓,都需要進行抗凝治療。

如何選擇容易發生卒中的患者,進行抗凝治療呢?徐醫生告訴你一個評分表格(CHA2DS2-VASc評分表)。

如果男性評分≥2分,女性≥3分,就需要進行抗凝治療。

如果男性評分1分,女性2分,建議進行抗凝治療。

如果男性評分0分,女性1分,不需要抗凝治療。

舉個例子:一位76歲男性房顫患者,沒有其他疾病,評2分,需要抗凝治療。一個67歲女性高血壓患者,合併房顫,評分3分,需要抗凝治療。一個40歲男性房顫患者,沒有其它疾病,評分0分,不需要抗凝治療。

應該說,大多數房顫患者是需要抗凝治療的,藥物治療有經典的華法林、新藥泰畢全、拜瑞妥等,吃藥有禁忌怎麼辦?可以手術,包括左心耳封堵、左心耳切除。

所以,房顫發生血栓是有幾率的,評分≥2的房顫患者血栓風險高,需要積極抗凝治療。

關注健康,關注“心血管徐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