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腹瀉導致脫水,配製口服液體簡單有效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腹瀉病。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腹瀉。

正常成年人糞便形成過程為每天8~9 L (一瓶普通礦泉水的量為500ml,也就是0.5 L)液體進入小腸,1~2 L 是攝取的食物,其他成分是唾液、胃液、胰液、膽汁和小腸分泌液。小腸吸收其中的大部分,每天僅1.0~1.5 L進入大腸,經過進一步吸收水分,僅100~200 ml 形成大便。正常人每天排便1次,重量約為200g, 其中含水60%~80%。

腹瀉是指大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時習慣的頻率,便質稀薄,水分增加,常排便急迫,有腹部不適及失禁等症狀。流行病學上(醫學上),把每天排便3次以上定義為腹瀉。

當然這個定義中的“3次以上”只是統計數據,是大部分人正常情況下的平均值,而診斷腹瀉最具有參考性價值的是對比以前的排便性質,以及排便習慣。跟以前對比,這幾天的大便性質有沒有變化,次數是否增加。

比如有人在正常情況下,每天4次大便,一直是這樣,而這次如果大便次數也是4次/天,那就不能判斷是腹瀉。

而腹瀉,意味著身體中的液體丟失,嚴重的會引起脫水,血容量減少,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當然更嚴重的是死亡,雖然幾率不大。

液體丟失是急性腹瀉性疾病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所以,當發生腹瀉時,首先是要及時補充丟失的水和電解質,其次才是去查明有無感染,什麼病原體感染的。

如何判斷患者是否有脫水的表現呢?

脫水的幾個關鍵點是:

收縮壓低(血壓測量值的高壓減低)

皮膚彈性低

眼窩下陷和尿量減少。

對小孩子尤其要檢查是否存在前滷塌陷。

大量腹瀉引起水和電解質的丟失,引起脫水,要立即補充。

一旦發現脫水,要根據脫水的程度選擇靜脈補液或口服補液。

而在醫院,電解質補充療法的一般原則是通過靜脈補充,就是打點滴。

嚴重腹瀉引起的體液丟失,通過靜脈輸入與丟失液體大約等量的電解質溶液,可以迅速被糾正。醫院常用的乳酸林格液,易於應用並且療效很好。

如果患者因為嚴重脫水導致低血壓,靜脈補液初期需要加快輸液速度。

並且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包括血壓、頸靜脈充盈和皮膚彈性,臨床評估只能對液體替代療法提供一個大致的指導,靜脈補液液體量在合適的範圍內。

口服補液是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醫學常識。

但是很多情況下,我們只是預防脫水,或者脫水症狀較輕,或者雖然嚴重脫水,但我們不能及時趕到醫院,這個時候我們都要學會自己口服補液。

在感染性疾病的很多患者中,應用等張的含糖電解質溶液口服也可以達到補充電解質的效果。

有效的口服溶液很容易製備:一大勺糖、四分之一勺鹽(NaCl)和四分之一勺碳酸氫鈉(小蘇打,NaHCO3)加入煮開過的水中。

這種液體應該持續大量給予,在成人每15分鐘給予250ml,直至脫水情況好轉,身體裡的體液達到平衡。隨後,如果排出的便量能測量,大約丟失每升(1L)糞便,需要1.5 L配製好的溶液才能補充。口服糖鹽水溶液雖然不能止瀉,但是能夠維持身體裡的體液平衡,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治療腹瀉的原則。

所以記住這個方子,並告訴周圍的親戚朋友,腹瀉時首先要學會自己給自己補液,然後在想著下一步治療,或者就醫。

我是消化科醫生老學長,關注我微信公眾號:老學長筆記,給大家講解醫學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