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家裡取名都是數字,可為什麼明史的人都是有名有姓又有字的?

心無止境ghyo


自南宋開始到明朝初年,很多南方(淮河以南)的普通老百姓的姓名中除了姓氏、輩分字之外就是數字。從南宋交割給元朝統治者的百姓名冊和土地名冊中就有很多數字百姓的姓名,因此數字姓名也不是元朝的首創,最起碼在南宋已經有數字姓名了。

朱元璋的祖父名為朱初一,父親是朱五四,其實後邊的名字“初一”或是生辰,或是排行,或是官府登記姓名時的日期,不一而足。張士誠原來的名字是張九四,陳友諒原來的名字為陳九四,朱元璋原來的名字是朱重八。

朱元璋的名字朱重八是姓氏+輩分+排行,朱元璋親兄弟四個,排行第四,堂兄弟八個,排行第八,因此得名朱重八。朱元璋的三個親哥哥分別是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故宮南薰殿收藏了13幅朱元璋像,如果畫像不表明身份根本判斷不出是不是朱元璋的像)

宋元時期百姓數字名字的由來。

其實造成宋元時期普通老百姓的姓名中有數字大都處於一下兩個原因:

第一,宋元時期基層地方官員圖省事。

我們知道古代時期要給老百姓上戶籍,方便政府收稅,一是人頭稅,二是土地稅,三是勞役。基層官員為了自己方便,於是給普通百姓以數字名字,這樣記錄起來非常方便,迅速。

這也是古代愚民政策的體現!

第二,普通老百姓不識字。

普通老百姓不識字,起名字也要當地的基層官員做主了,如果自己識字的話,也會為自己起名字了。

普通老百姓如果要想改一個非數字的名字,估計要給基層官員送點小禮品了。

《明史》中很少有數字名字?

普通老百姓雖然不識字,得到了數字名字時也有恥辱之心,一旦有機會就會更改數字名字。

朱元璋的初始姓名是朱重八,後改名朱興宗,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之後改名朱元璋。不得不說,為朱重八改名為朱元璋的這個人很有學問,“璋”是古代六種禮器之一,璋有五種,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古代玉璋圖,朱元璋的名字由此而來)

其中赤璋是祭祀南方朱雀的禮器;大璋、邊璋為天子巡守使用的;中璋,牙璋則是符器,寓意深遠。

能夠進入《明史》的人物大都是有名的人物,極少有普通人進入史冊,這些人在發達之時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了,有姓名、有字,符合自己上升的身份地位。故此,《明史》中記載的人物大都沒有數字了。

再者,個人發達之後,很多人對自己祖先的名字也進行修改,以適合改名者現有的身份。譬如朱元璋的父親是朱五四,在朱元璋做皇帝后,將父親的名字改為“朱世珍”。

《明史》中很少見到數字名字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起碼從名字上體現出來了。


穿越再現彼岸


當朱元璋還是一個農民的時候,他的名字、他家人的名字都是一串數字,而當他有了一定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後就有了正式的名字朱元璋。當上帝王之後,他的家人自然也水漲船高都有名和字了。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農民,一是劉邦,二是朱元璋。他們在當上皇帝之前都是沒有名字的。劉邦之前叫劉季,並不是姓劉名季,季是排行,伯仲季,就是老大、老二、老三。劉邦上面還有兩哥哥,劉伯、劉仲,到了他就叫劉季,如果一定要用更白話的表達,他們三兄弟叫:劉老大、劉老二、劉老三或者劉老么。朱元璋之前叫朱重八,有人說是八月初八出生的,也有人說是十六這天出生的,所以叫重八。

不管是劉季,還是朱重八,都是小名,並不是正式的名字。古代文盲多,父母給孩子起名不會有太多講究。小孩長大後,往往會請讀書識字的先生給取一個正式的名字。譬如進學了,老師就會給起個名字,叫學名。

元代的中國處異族統治之中,作為統治者的蒙古人規定了各色人種的社會等級,一等自然是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民族,三等是北方的漢族人,最下一等是南方的漢族人。統治者不僅歧視漢族人,還歧視漢族文化,廢除了科舉取士的制度,斷送了漢民族讀書人的進身之路,整個社會也就沒有了讀書識字的熱情。在這種文化氛圍下,既不容易找到讀書識字的先生給孩子起名字,更重要的是南方漢人尤其是生活在最底層的老百姓幾乎就不需要擁有一個正式的名字。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沒有文化的父母如何給自家的孩子取名,各地區會漸漸形成一些習慣做法。

如魯迅先生的《風波》裡,記述浙東的習俗,孩子就以他出生時的重量來取名,於是就有了九斤老太、七斤、六斤這樣的人名。

如江西一帶,據說孩子呱呱墜地時,當父親要開門往外看,眼睛看到什麼就拿它當孩子的小名。

再譬如中原一帶,孩子出生的第二天早上,孩子的父親要出門,碰上第一人,不管是男女老幼,就會下跪磕頭,請他幫忙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大清早在外頭能碰上讀書識字的可能性極低,對方大多也不會有什麼文化,但礙於習俗,只好胡謅一通,因此民間就會有一大堆諸如:狗剩、狗娃、豬娃、驢兒、拴住、鐵蛋、石鎖、二楞、二黑、二狗、三胖這類的名字。你要是早起碰上個拾糞的,孩子的名字就可能糞筐、籮頭。

而元末的江蘇、安徽一帶,則是以孩子出生的日期來命名,於是就有了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另外像同是農民起義軍的張士誠,原來的小名叫張九四,一看就知道這人是九月初四出生的,張士誠也是當上將領之後,請讀書人給起的名字。

朱元璋當上帝王之後,史書要寫他的家人,這時候當然要給他們一個正式的名字了。就像劉邦當上皇帝之後,誥封他的父親為太上皇一樣。也像曹操雖然沒有當過皇帝,但他兒子當了皇帝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給曹操一個皇帝的名份,追封他為魏武帝一樣。追授為皇帝,對他們來說都是輕而易舉的一件事,更何況給他的家人一個堂皇的名字?

順便說一下,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給子孫取名作了一個規定,就是必須用五行做偏旁,而且按五行相生的順序排列。如他的兒子朱標、朱棣是木的偏旁,那麼孫子就是火的偏旁,取木生火的意思。如此一代代繁衍,通行漢字中帶五行的字就不夠用了,於是就生造,到現在我們讀《明史》,許多帶五行偏旁的朱某某都不認識了。翻開《康熙字典》也找不到。到了明代晚期,朱姓皇家的人實在太多了,生造也不夠用了,許多皇子皇孫就沒有名字,於是又回到朱元璋之前沒有名字的狀態了。


歷史的犄角旮旯


清代認為,元廷排斥漢文化,要求百姓使用數字。

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隨筆中》寫道:“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但是俞樾在隨後的文字中也表示了,這只是推測,在元朝的文獻中都沒有實證的。【此於《元史》無徵,冉證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稱其兄之名,正是如此。】

隨後他舉當時紹興鄉間為例:“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二,命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據俞樾鉤沉,明朝大將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爺爺叫常重五,父親叫常六六;大將湯和的曾祖叫湯五一,爺爺叫湯六一,父親叫湯七一,等等,皆為佐證。”

這種理論,很快就獲得了眾人的接受,因此“元廷排斥漢文化,要求百姓使用數字來取名”就一直流傳至今了。

但是這種說法,在明朝的文獻中,都沒有記載是元朝的暴政要求的。

現代考究,中土的古代,民間就有給孩子取名時用數字

明代之前的中土,有名有字的,多是讀書或官宦之家才會取。尤其是字,一般是“士大夫”的專屬,在取字時,需要祭拜天地,告慰祖先的,且是由長輩、或是師長幫忙取才可以。

因此喜歡歷史的人們,在讀明史時,會發現其實朱元璋自己都承認,他早年並非是自願加入起義軍的,而是被“妖人”、“亂軍”裹挾的——“昔者,朕被妖人帶起山野”、“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誤入其中”。

其實朱元璋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朱興宗!

這是在他娶郭子興養女馬氏之前使用的名字。“興宗”,興旺家族、光宗耀祖。

因此現代研究認為,古代的中土,民間有“大名”、“族內排行的名字”之分。

“大名”即官方認可的姓名,多為讀書之人、或官吏、鄉紳使用。

“族內排行的名字”,多是用在熟人之間,或是明代之前,戶籍制度並不完善,鄉間官吏為了貪圖方便,乾脆將“族內排行的名字”作為文書記載。

明代的小說中《水滸傳》、《西遊記》、《西廂記》、《古今小說》(又名喻世明言),這些文學中,顯示了使用數字作為名字的,多為下層階級,或是熟人之間的稱呼。

如“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燕小乙(燕青)”(《水滸傳》);為什麼這三兄弟是“二、五、七”?

古代沒有計劃生育,同時古代嬰幼兒的夭折率很高,江南地區,只要生出來的孩子,不管是夭折還是存活,都要承認“他”作為自己的孩子的身份。因此阮小二之前應該還有個大哥和其他幾個“弟弟“。但老大、老三、老四、老六都夭折了,只存活了小二、小五、小七。

另外宋朝的《名公書判清明集》這部刑法記錄中也有“祝十二、十三、仇百四十,各杖一百。”

順便說一下,蘇軾又名蘇九二,蘇轍又名蘇九三。其實不僅僅宋代時期,“族內排行的名字”,就連唐朝也一樣存在的。比如“杜甫稱杜二,孟浩然稱孟六,元稹稱元九,王維稱王十三,李白稱李十六,白居易稱白二十二。”等等

根據陸游《老學案筆記》的說法,“今吳人子弟稍長,便不欲人呼其小名,雖尊者亦以行第呼之。”意思是江南區域的男孩子,成年後,就不願意別人稱呼他的小名、乳名了,即使是他們的長輩,也要按照排行來稱呼他們。

換言之,前面所說的所有數字名,如十二、十三、九二、百二等,其實都是排行。包括朱元璋發跡前,其兄弟幾人的名字也都是排行。

其實這種情況至今還有存在,在中國的南方區域,如福建、浙江、湖南、廣東、廣西區域,村裡的男人之間大都不會稱呼對付的名字,而是叫數字。

這種傳統也逐漸擴展到各個地方,比如做工程生意時,也會多聽到“劉二”(家中排名第二)、“張十三”(可能是家族排名十三)等等……

總述:

作為南方人,個人傾向於第二種說法,所謂的“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估計是俞樾是北方人,並不瞭解習俗,才根據朱元璋的父母及江南區域的情況推斷而來的。

朱元璋驅逐蒙元后,重塑華夏文明,根據元、宋、唐的制度,於洪武十四年,開啟了全國範圍的人口大普查,隨後又在各地修建學校,使得民間開始了使用“大名”,而數字作為稱呼的,則是在家族內部依舊使用。

因此明代時期,也能從明代的刑事案例中也能發現蹊蹺,在明初時期,還有使用數字作為名字的刑徒,可到了明中後期,隨著戶籍制度的完善、以及民間文化的提升,這種使用數字作為“大名”的現象,基本就少見於書籍之中了。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大家好,我是閱微草堂筆記,這裡我來回答。

其實朱重八這個名字,明顯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行輩次序。朱元璋屬重字輩,四個堂兄分別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加上三個親兄重四、重五、重六、重七。

這種以數字取名的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如李白的詩中就有提到:《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送於十八應四子舉落第還嵩山》、《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贈武十七諤》等。

唐人以數字為名或許還僅止於文人墨客,到了宋代,則開始流傳於尋常百姓當中。宋代小說《夷堅志》就記載了不少這類數字姓名:“又考洪文敏《夷堅志》所載宋時雜事,如雲興國軍民熊二;又云劉十二,鄱陽城民也;又云南城田夫週三;又云鄱陽小民隗六;又云符離人從四;又云楚州山陽縣漁者尹二;又云解州安邑池西鄉民梁小二;又云董小七,臨川人;又云徽州婺源民張四;又云黃州市民李十六,其僕崔三;又云鄱陽鄉民鄭小五;又云金華縣孝順鎮農民陳二。諸如此類,不可勝舉。”

所謂的“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齡合計為名”出自清代俞樾的著作《春在堂隨筆》,其本人在書後還附有“此於《元史》無徵(證)”這麼一段話。

元朝其實依舊有大量百姓存在正名,查閱歷史遺留的元代書籍,有名有姓的有些是商人,有些是農民。如果元朝政府明文嚴禁庶人不得取名,那麼這些名字絕不會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書上了。

因此,以數字取名只不過是朱氏家族延續了自唐宋以來民間附庸風雅的趨勢而已,明史上的其他有名有姓有字的人並未採納這一習俗而已。


閱微草堂筆記


21世紀,利用碎片化時間瞭解歷史!

眾所周知,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又叫朱八八,由此推知,朱元璋生辰可能是八月初八。

由於古代認識字的人不多,因此起名的人也不多,而為了區分,一部分平民就按照生辰,或者父母親歲數的總和其名字,比如朱元璋的父親朱百六。

而之所以明朝歷史記載的人物都有名有姓,很簡單,因為歷史記載的都是重要人物,一般人並不會在史書上留下記載,假如想朱元璋這種從草根崛起的人物,一般都會在後期給自己起一個名字。

比如朱元璋就是他自己取的,意為誅殺元朝的利器,而大名鼎鼎的陳友諒,當年的名字是陳九四,一看名字也是窮苦人家出身。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回答有疏漏,歡迎留言討論。


百科小歷史


1、朱元璋家裡取名字用數字,這個梗的原因在於朱元璋父輩、祖輩都是底層百姓,生活方便,也沒有心思去管好不好聽了。但是朱元璋自身通過自學,學歷逐漸提升,更不用說朱元璋的後代了,所以用數字的朱家,也就截至到朱元璋一人。

2、史書,記載一個朝代的興衰榮辱,上面的忠奸良惡,幾乎所有人都是活躍在大舞臺上的人,肯定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自然不會做出和底層群眾一樣的事情,就算還未發跡之前,可能存在用數字做名的,也會改過來。

3、明史,開國之初戰亂紛爭,可能會有文化缺失,但是在中後期,文化逐漸繁盛,文化素質總體還是提升的。


學海鉤沉


朱元璋出生和小時候還處於元朝統治下,對於中原統治區域採取打壓的統治政策。

為了方便統治,當時的中原百姓都沒有名字,只有姓氏加數字的一種稱呼。朱元璋出生後的稱呼就是朱八十八,所以他後面的名字朱重八也是由此而來。

元末朱元璋反抗元朝建立明朝也是為了恢復華夏文明,對延續儒家文化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自明朝建立後,明朝百姓就在也不用元朝統治者給予他們屈辱的姓氏加數字的名字,恢復了自元以前傳統的姓、名、字的名字。所以明史記載的都是有名有姓又有字的。


六等三侯


元朝統治下的漢人,命運實在是悽慘,作為三、四等公民,除非是考取了功名或者是讀書人,其他的老百姓很多連個名字都沒有。當然,並不是元朝有規定,漢人必須用數字起名,實際上很多人文化水平有限,甚至連溫飽問題都很難解決,也就不在乎名字好壞了。

那時候的父母給孩子起名字,往往有這麼幾種方式:

第一種是把夫妻倆的年齡相加,再冠上一個姓,就是名字,比如朱元璋的曾祖叫朱四九,朱四九的哥哥叫朱四五。據楊角風考證,這哥倆歲數應該相差兩歲,起名規則就是父母年齡相加後加一個姓氏。

第二種就是根據出生年月來命名的,比如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極有可能就是某年某月初一出生。定了老大的名字後,後面的就按照初二、初三往下排了。有人說朱重八是因為八月初八出生,才叫朱重八的。實際不然,查了一下朱元璋的生平,他其實是九月十八出生的,他起這個名字實際上是排名老八所致,因為他的哥哥們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

第三種原因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多姓名不是老百姓自己起的,是上戶籍的人給起的。比如很多村子涉及一個宗族,一個姓氏的,你家生了一個孩子,排到了新生兒第57位,於是起名某五七,你哥哥家隨後也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某五八,依次排下去。


花開水不流


首先來說朱元璋,為什麼小時候叫朱重八,在元朝時期,"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齡合計為名",也就是說,在元朝,底層百姓沒有什麼功名,是不允許取名字的,只能用父母的年齡相加,作為名字,而當時的朱元璋家庭就是這種情況,按父母排行及家族內部排行,到朱元璋的時候,就叫朱重八了,只是後來在朱元璋登上皇位後,成了九五至尊,再叫朱重八該讓人笑話了,後來才改的名字叫朱元璋。

至於明史裡面記載的,但凡記載入明史的,大多為官宦人家,名門貴族,再不濟也是當地富商,畢竟尋常百姓太多了,除了發生特別的歷史事件,也沒有可記錄的事情,可是那些達官貴人都是上有族譜,有名字的,就算是普通沒有名字的人,也在後來記錄後起了名字,所以明史裡面記錄的人,有名有姓還有字


邸家姑娘


我是刀筆傳神,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朱元璋的家庭身處社會最低層,父母都目不識丁,不可能取什麼高雅的名號,只能取些數字好記,族裡排行第八,所以取名朱重八。

而明史那些有名有姓之人大多出自官宦,書香門第,而沒有被記載的肯定都是平民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