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發微信被老師拉黑——因為缺乏“界限感”

為了讓正在上幼兒園的兒子當上值日生,這位媽媽深夜編長消息給老師發微信,要求老師讓自己的孩子當值日生,未收到回覆。沒想到,幾日後再找老師,卻發現自己被 " 拉黑 " 了,媽媽很不爽,將此事咔嚓一張截圖曝光到網上:

"城港幼兒某家長對大二班班主任老師提出她工作中的意見,之後把家長微信拉黑,這是讓家長怎麼配合老師工作,每天工作已經把我折騰夠累了,還要為孩子幼兒園的事情折騰,這回就讓我認認真真做回‘矯情’的家長..."

深夜發微信被老師拉黑——因為缺乏“界限感”

圖源家長微博

由圖片可看出,10月1日凌晨,這位家長給老師發了兩條消息,要求老師安排自己的兒子當班上的值日生,老師沒有回覆。10月7日晚8點,家長再次向老師發去微信時,發現自己已被 " 拉黑 " 。

據媒體報道,此前這位家長就在微博上對老師有不滿情緒,曾說過自己 "討厭"、"憎惡" 劉老師。

涉事幼兒園負責人陳園長告訴記者,這位家長所指的劉老師是一名年輕女教師,二胎寶寶只有一歲多,平日生活工作負擔也很重。劉老師接觸這名孩子一年多,平時基本都是奶奶負責接送和與園方溝通。此前,園方組織過一次安全課,並要求家長配合學校完成全市安全平臺作業,但這位家長稱自己忙,沒有完成作業,併為此事與老師發生過爭執。事發後經過溝通,家長對老師也表示了理解。

今年9月升入大班後,這位家長開始頻頻向劉老師提出,要求自己的孩子擔當值日生。

" 一般是按照孩子平時表現來的,值日生要起到榜樣的作用。老師會考慮到鼓勵孩子,適當安排大家輪流去當值日生。現在開學才四周,這名家長就頻頻發類似消息給老師,提出這樣的要求。" 陳園長告訴記者,因不堪其擾,劉老師的家人也對這位家長的做法很不滿,最終劉老師選擇 "拉黑" 微信。

對此,這位家長認為並不構成騷擾:“白天我忙於工作,每天只有晚上來處理孩子的事,我認為自己發信息並不是騷擾人家,我的客戶深夜也同樣會發信息給我,我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因為這是我的工作。同樣的,我深夜發信息給劉老師,這是與她進行溝通。”

這位家長一通神操作過後,本想收點同情藥治療玻璃心,不料網友根本不上套,紛紛表示心疼老師。

深夜發微信被老師拉黑——因為缺乏“界限感”

今天暫且不討論老師的做法是否欠妥,單說這位家長,明顯缺乏“界限感”和同理心。

首先,老師不是你老公也不是你閨蜜,跟你非親非故——即使是沾親帶故,如果沒什麼十萬火急的要緊事,正常人都不會選擇在深夜裡去打擾人家,凌晨給對方發微信,本身就是不禮貌的行為。

其次,老師不是隨時聽候差遣的客服,老師的職責是教育孩子,而非服務家長,家長如果搞錯位置,把自己當成是老師的客戶,頤指氣使地面對老師,那就別怪對方不尊重你。

再者,孩子沒能當上值日生,問題真的全在老師嗎?值日生要在小朋友們當中起到榜樣的作用,如果自家孩子表現並不出色,尚且不具備這個能力,卻非要老師安排孩子體驗什麼所謂的“榮譽感”,這合理嗎?如果上了小學,孩子成績差,你卻非要老師安排孩子當科代表,合適嗎?如果每個家長都要求老師安排自己的孩子在校“當差”,學校豈不亂了套了?

何況,如果你覺得孩子的問題非常重要,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話,為什麼選擇在凌晨時分給老師發信息呢?明知道這個時間老師很可能不回覆。作為家長,如果真的關心孩子面臨的問題,完全可以在白天約老師出來面談,或者直接打電話溝通。如果連你自己都覺得你白天工作忙,忙到孩子的事只能睡覺前想起來說兩句,你又憑什麼要求老師休假時佔用個人時間重視你孩子的事呢?

再說,與他人溝通,應持有起碼的尊重。這位家長明顯是在指責,命令,對老師滿是質疑,還教育老師該怎麼教孩子,這種措辭和語氣,旁人聽了都會不舒服,何況當事人?如果想達到溝通的目的,就應先擺正自己的態度,學會真誠有禮,用同理心換位思考,爭取最終與老師達成共識。

深夜發微信被老師拉黑——因為缺乏“界限感”

缺乏“界限感”的人,總以自我為中心,習慣索取不願付出,習慣命令不願商量,習慣發洩不願包容,習慣破壞不願維護...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欠你。想得到什麼,就要付出努力,讓自己變得有底氣有資本。想被人尊重,就要以禮待人。想被別人理解,首先去理解別人。我們的行為必須符合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如此看來,也難怪這次網友們站隊老師一邊。

深夜發微信被老師拉黑——因為缺乏“界限感”

羅振宇曾講過一件事。

有一次,他去一家銀行辦事,因為業務比較複雜,那位銀行櫃檯的經理大概為他辦了一個多小時,辦理過程中,經理一絲不苟,非常耐心認真,一句多餘的話沒有。

大概過了半個月,羅振宇在超市偶然遇到了那位經理,閒聊之下,羅振宇才知道,原來經理是羅輯思維節目的忠實聽眾,說了很多對節目的感想。

羅振宇覺得很奇怪,問經理:“那天在銀行你咋不說認識我呢?”

經理說:“那個時候,你是客戶,我在工作,在工作場合,我不宜談和業務無關的任何話。”

把握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感,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有什麼身份用什麼語言。一個人只有明確自己的界限,才能做出得體的處理。

深夜發微信被老師拉黑——因為缺乏“界限感”

人際界限的喪失,對雙方都意味著一種無形的壓迫和困擾,不利於關係的持續。

這位家長,非要在休息時間找人家說工作上的事,非要同比自己與客戶的溝通原則。沒有清晰的界限感,惹人厭煩,被人拉黑。其實,老師也是一位媽媽,如果能以寶媽間相互交流的心態,與老師客觀地探討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大方承認自己孩子的不足,誠懇地請老師提出意見和幫助,可能會比強行要求老師安排孩子當值日生要好得多。

深夜發微信被老師拉黑——因為缺乏“界限感”

去國外留學的學生們尤其能體會,究竟什麼是“界限感”。

以前在國內,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界限感”非常模糊,爸媽會事無鉅細,包攬子女所有的問題,孩子什麼事都依賴父母,甚至到上了大學,自己的內褲都沒親自洗過一次。

到了國外,金髮碧眼的住家爸媽則會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完全把你的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在他們看來,孩子必須學會自己處理在他們當下年齡段已足夠應對的事,家長無需過多幹預和過問,在學習、生活、交友、理財等方方面面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信任,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事擔負起100%的責任。

以前在國內,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界限感”非常模糊。老師會一而再地提醒、督促和監管孩子的學習。課前、課堂和課後,全都被老師安排得滿滿當當,哪些時間要做哪件事全是老師替學生們安排好的。什麼時候要完成什麼作業,什麼時候該抓緊複習,什麼時候考試,老師都耳提面命一遍遍嘮叨提醒,還要給學生劃重點,出模擬試卷...學生們根本不用去思考該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反正老師會提醒,一切依賴老師。

可到了國外,孩子們突然懵了。再也沒人天天盯著你學這學那,沒人追在屁股後面問你作業完成沒有,預習沒有,複習沒有,沒人再反覆給你預警馬上要考試了,要重點複習哪本書哪一章哪一段。課堂上,沒有老師苦口婆心地勸你認真聽講,反覆叮囑你不要開小差...

老師上完課就走了,如果你沒預習聽不懂,不好意思,老師不會單獨為你放慢進度。也別幻想你在課堂上打遊戲沒聽課,下了課找老師再給你講一遍(除非你能回回都約到老師的office hour又不感到尷尬)。更別指望等假期來了給老師送點禮去老師家補補課,假期時間老師連郵件都不會看。學習是你自己的事,你都不著急,老師更不必著急。如果你不為自己珍貴的課堂時間負責,老師更不會對你的掛科負責。到了國外,中國學生們終於清醒地認識到,原來學習真的只是我自己的事。

以前在國內,同學之間的“界限感”非常模糊。我們喜歡把同學當死黨,上課時傳紙條說悄悄話,下了課聊八卦吐槽老師,放學了互抄作業交換秘密,開肆無忌憚地玩笑,把互相揭老底和抖糗事當作考驗同學感情的砝碼。

到了國外發現,雖然同學們在課堂上對你很熱情,但下課後,在個人時間裡,你還想和從前一樣,沒事就跑到哪個同學家去串個門過個夜?不好意思,我有我的隱私,我需要個人空間,我不會去幹擾你的生活,也不希望受到你的打擾。你我只是同學關係,學習之餘,我們各有各的生活。

以前在國內,朋友之間的“界限感”非常模糊。我們覺得朋友就是可以整天吃喝玩樂都膩歪在一起的人,好朋友是沒有秘密的,你的事不告訴我就是不夠哥們兒,不拿我當朋友,你比你朋友還要了解他自己。

到了國外,發現你和朋友們即使關係再親密,對方還是會和你保留一定距離,不會在你面前像透明人一樣無話不說,不會任由你窺探隱私。

漸漸地,你發現,所有的關係,都需要界限。

深夜發微信被老師拉黑——因為缺乏“界限感”

周國平在《人與永恆》中說: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留學讓你終於學會了“界限感”:承擔自己的責任,把別人的責任還給他們。

你從最初的難以理解,無法接受,到漸漸地習以為常,到最後享受這種人格獨立完整、彼此相互尊重的舒適自在。

其實,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自己的事,請你自己做好,不要打擾他人。別人的事,請你尊重和接受,不去強加干涉。其它的事,請你把握分寸,理清界限,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於相應的身份做得體的反應。這,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情商和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