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少不讀水滸”,有道理嗎?

楊軍鳴


其實嚴格來講,《水滸傳》和《西遊記》、《三國演義》都不適合兒童去讀,這三部名著和《紅樓夢》最大的區別就是題材、故事情節的問題。

《水滸傳》家喻戶曉,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表面上是講替天行道,除暴安民,一群梁山好漢們打抱不平的故事。但水滸傳通過宋江一夥的農民起義從開始、發展到最後失敗,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以及歌頌起義英雄們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詳細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我國有一句古話,叫“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什麼意思,其實說白了就是水滸傳的情節設計過於血腥、暴力,而且小說裡對人性的揭露實在不適合兒童看。而三國演義不同於水滸傳,三國講究的是權術、謀略,天下三分,分久必合,中老年看了會精通謀術。但其實歸根結底講,真正能將兩部名著讀懂讀通,並且能做到現學現用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為什麼《水滸傳》不適合教育階段的孩子看呢?

首先便是情節設計過於血腥暴力

我們都知道武松這個人物,家喻戶曉啊。武松打虎嘛,畢竟這個故事實在是流芳百世。我們都知道武松打虎,卻往往忽略了武松的另一面,那便是殘忍。縱觀水滸傳裡各好漢,大多喜歡虐殺美女。宋江怕閻婆惜不死,乾脆把頭割下來。楊雄更狠,更是將潘巧雲的內臟掛在樹枝上。武二郎也不例外,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對待潘金蓮的,原文:“武松將潘金蓮抓到武大郎靈位前,那婦人見勢不好,卻待要叫,被武松腦揪倒來,兩隻腳踏住他兩隻胳膊,扯開胸脯衣裳。說時遲,那時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裡銜著刀,雙手去挖開胸脯,摳出心肝五臟,供養在靈前;胳察一刀便割下那婦人頭來,血流滿地。”我們大人讀到此處都不禁頭皮發麻,不難想象孩子讀到此處會有一個怎樣的印象,或者反應。當她他眨著天真的大眼睛問你:“爸爸媽媽,挖開胸脯什麼意思?怎麼挖?”你會怎麼回答?所以水滸傳不適合教育孩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因為情節原因。

梁山好漢們不但對美女從不心慈手軟外,同樣,他們對男人依舊毫不手軟。

怒打曾頭市中,宋江將史文恭“刨腹剜心,享祭晁蓋”還不算,更是滅了曾家滿門。

又比如那個高發宋江提反詩的黃文炳,被宋江捉住後,宋江是怎麼做的?在小說第41回“宋江智取無為軍,張順活捉黃文炳”中,那位宋江得救後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報仇雪恨,馬上帶人殺到黃文炳的家裡,“眾好漢亦各動手,見一個殺一個,見兩個殺一雙,把黃文炳一門內外大小四五十口盡皆殺了,不留一人。”等捉到黃文炳之後,宋江手指著他大罵:“你這廝,我與你遠日無冤近日無仇,如何要加害於我?三回五次的教唆蔡九知府殺我!你即是讀聖賢之書,如何要做這等毒害之事?我又不曾與你有殺父之仇,如何定要謀我?”“你這廝平日在鄉中只是害人,結交權勢之人,浸潤官長欺壓良善,勝如己者妒之,不如己者害之,滿城人皆稱你做黃蜂刺!我今日且替你撥了這個刺!”隨著一聲“那個兄弟替我下手!”黃文炳馬上就被茹毛飲血殺人不眨眼的黑旋風李逵“把尖刀先從腿上割起,揀好的就當面炭火上炙來下酒,割一塊炙一塊,無片時割了黃文炳,李逵把刀割開胸膛取出心肝,把來與眾頭領做醒酒湯。”

瞧瞧宋大黑,取出心肝做醒酒湯?!

王英捉住宋江後,他要做什麼呢?挖了宋江的心做醒酒湯。火眼狻猊鄧飛更是“多餐人肉雙目赤”,雖然縱觀全書並未找到鄧飛吃人的橋段,但畢竟無風不起浪,一個巴掌拍不響。孫二孃麻翻武松三人做什麼?瘦的做黃牛肉賣,肥的包包子。我們想這樣的情節如何教育孩子?

過於腹黑心機的“社會”

我們現在讀的水滸大多是金聖嘆修改過的版本,首先金大才子對宋江這個人就有很大的偏見,所以他修改了水滸傳裡宋江所有的部分。

我們不妨先看看晁蓋臨終遺言片段。

原文“當日夜至三更,晁蓋身體沉重,轉頭看著宋江囑付道:‘賢弟保重。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罷,便瞑目而死。”顯然晁蓋在是誰射殺自己這個問題上是持非常慎重態度的,並沒有認定就是史文恭乾的。但這很明顯對宋江不利。事實上,正是因為晁蓋這份詭異的遺囑,才導致宋江遲遲不願攻打曾頭市,若不是後來曾家暈了頭,又搶了梁山的馬匹,恐怕這輩子都宋江都不打算我老天王報仇了。因此大才子金聖嘆先生讀到此處不禁批到“藥箭之怨,累月不修;奪馬之辱,時刻不待”對宋江進行了辛酸甚至近乎於謾罵般的諷刺。但宋江並不這麼想,所以他篡改了晁蓋的遺言,原文中他是這麼和眾頭領說的:“宋江道:‘晁天王臨死時囑付:‘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為梁山泊主。’此話眾頭領皆知。今骨肉未寒,豈可忘了?又不曾報得仇,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細心的讀者恐怕已經發現問題了,宋江明顯篡改了老天王的遺言。在晁蓋的遺囑裡,殺他的兇手還是個謎,輪到宋江轉述時,史文恭已赫然被定罪了。而且宋江還特別強調“此話眾頭領皆知”,他宋江的心思,倒真的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如果這還不能說明水滸傳人物的陰險狡詐外,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看這部文學中的各個人物。

不管是原著還是電視劇,《水滸傳》裡的宋江一直都是一個以忠孝雙全、“及時雨”的面目出現,甚至在原著中,作者用了相當篇幅的筆墨去塑造宋江的“忠義”“慷慨”,而且在多數人的心裡,宋江也確確實實是這樣的一個忠孝兩全的人。

但實際上原著中的宋江,只要看書稍稍動動腦就會發現,這個宋江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高大上。

早在宋江在鄆城縣任押司時,就利用職務之便,充當黑勢力的保護傘、收受賄賂、私放晁蓋等人,並且長期與黑勢力晁蓋等人保持良好的關係,甚至最後宋江還是落草為寇了。單純從這幾個方面來看,宋江確實很講義氣,但若要說宋江“忠義雙全”,那可就有些扯淡了。

在宋江私放晁蓋這一件事的前後,他似乎也不講什麼“國家法度,順天護國”。

在江州劫法場時,眾好漢要救下他時,宋江又開始說“此乃國家法度,取不得”。在江州酒樓,宋江大筆一揮“他日若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宋江笑黃巢,其造反的心態躍然紙上,白紙黑字更是鐵證如山。到了梁山上,宋江又開始說“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並且積極籌備招安。

所以,現代學者鮑鵬山教授在講宋江時,他說宋江是水滸裡最難解讀的人物之一,想來並不是沒有道理。

又比如吳用,智多星吳用這個人,想必大家都知道,此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孩子看了會有什麼感受?

水滸傳裡如此人物比比皆是,不再列舉,我們試想,孩子長大了會怎麼做官?會怎麼為人?

好漢們的人品

雙槍將董平都知道,梁山上大名鼎鼎五虎上將之一,也是水滸傳裡頂尖的高手之一。董平做了什麼呢?他作為兵馬都監,看上了程太守的女兒,不僅殺了程太守還奪了他女兒,我們說這種人品該如何教育孩子?

王英好色出了名的,小霸王周通看上姑娘還會像模像樣備好彩禮去提親。而王英呢?劉高妻子要不是宋江遊說,恐怕也遭到了魔爪。不客氣的說,王英在沒遇到扈三娘之前基本上屬於那種見一個就搶一個的人。

又比如為了賺取朱仝上山,李逵連幾歲的孩子都不放過。為了賺取青州兵馬總管霹靂火秦明上山,設計間接導致秦明一家被殺。為了破了呼延灼的連環馬,設計騙取徐寧上山,為了怕徐寧反悔,甚至將徐寧家眷都一起接了回來,這不算軟威脅?揭陽三霸,哪一個不是吃人不吐骨頭的黑社會?張順吃條魚,潯陽江都要翻起來。

諸如此類,適合孩子嗎?

打打殺殺的主旋律

梁山好漢們打打殺殺如同家常便飯,從最開始三山聚義打青州,到像三打祝家莊這種地方黑幫派系之間的爭鬥,再到絕地反擊高俅、童貫為首的北宋正規軍,再到後來勢均力敵的方臘的摩尼教。基本上都是常年征戰,打河北田虎淮西王慶雖說被腰斬,但依然打殺色彩嚴重。從政和三年,既公元1113年約九月梁山大破團練使黃安起,至1123年,宣和五年八月,梁山兵馬平方臘班師回朝,基本上梁山好漢們都在四處征戰中度過。

《水滸傳》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文學鉅著,說此書是文學史上的大作並不過分。但其終極含義,還是需要我們細細品讀,也期待有很多人的能夠了解名著,去讀懂水滸,去了解書中的內在含義。

如果要教育兒童,還是要買兒童版《水滸傳》比較好,我本人並不建議讓孩子直接讀原版水滸傳。

有漏洞之處歡迎指正,但不歡迎槓精。


青衫素人


我覺得“少不讀水滸”有一定道理。用我的育兒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我家兒子識字早,三四歲就可以自己讀書。那時我逛舊書店看到一套《水滸傳》連環畫,翻了翻覺得畫面清晰,人物生動便買了回來。

兒子一拿到便愛不釋手,很快就對梁山一百單八將瞭如指掌,每個人的名字,對應的天罡地煞,使用的兵器,擁有的特長……他說起來如數家珍。那時候只是覺得孩子太了不起了,像每一個媽媽一樣認為自己的孩子簡直是天才。但是問題很快來了……



小時候,他在奶奶家的外面和小朋友鬧矛盾後,大聲喊著:我要殺了你!

然後拿著棍子對別人包括長輩揮舞。婆婆看到我告狀並批評說:“你們怎麼把孩子教育成這樣?”我只好說:“三四歲是孩子的第一逆反期!”老太太就不高興了,嚴厲地說:“人家別人家孩子就不逆反,就你家孩子逆反!”

我其實已經意識到可能是閱讀《水滸傳》帶來了負面的作用,但是思想不好阻止,我只能阻止他撿棍子。

有一次他又撿起一根大棍子,我便說:“扔掉吧,一定是髒了別人才扔的!”他說:“一定是那個孩子的媽媽讓他扔的!”,想想閱讀也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思考,大概也挺好吧。

後來就應他的要求,買了《水滸傳》兒童版,再後來他就讀家裡的《水滸傳》原著了。

大一些,要和姥爺排座次。

過了四歲,兒子已經明白了一些是非,不再說“殺了你”之類的話,也懂得不能向別人掄棍子了。可是五歲時和姥爺打撲克時竟然定了一條規則:誰輸了就喊贏的人大哥!這是要排座次呀!父親哭笑不得!

後來他上學了,看的書多了,《水滸傳》的影響漸漸弱化,我也幾乎忘記因為他讀《水滸傳》給我帶來的困擾了。


今天看到這個問題又想了起來,我覺得《水滸傳》真的不適合小孩子讀,因為孩子對事物還缺乏穩定的認知能力,極容易受所接觸的書籍或者人物的影響。

拋開小說的背景,不去鑑賞小說刻畫人物的技巧,光是讀內容,孩子可能領悟不了這部小說的真諦,反倒學一些戾氣。

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在騙盧俊義上山時設的局是不是有些下作?李逵救宋江時在城門口殺到興起,砍死砍傷那麼多無辜的百姓,是不是屬於濫殺無辜?扈三娘全家被滅門又嫁給了王矮虎是不是不合情理?對潘金蓮和西門慶,潘巧雲和裴和尚的描寫以及結局是不是很黃很暴力?

不過,我自己也是小學時讀的《水滸傳》,兒子讀得更早,因為讀這本書有過困擾,但最終也像讀其他書一樣,沒有造成太壞的後果,長大以後想書中的情節,多了一些對人情世故的瞭解。

所以只能說“少不讀水滸”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絕對真理!


好風讀書


我很贊成少不讀水滸,關鍵我家窮,不敢讓孩子讀呀,衙內這麼多打的過來嗎,打得贏嗎,咱又沒有武松魯智深的功夫,沒錢沒勢,上去就一個結果,被群毆,被毆完再扔進去半個月,即使僥倖打贏了,滿街的攝像頭,把武松等放現在,不出三天就被擒,不死已是萬幸。所以我教孩子平時慫點 ,出門千萬別惹事,別說人了,就是名貴的貓呀狗呀也別惹,你知道它爹是誰


用戶6910467774505


有人說“少不讀水滸”,有道理嗎?

“少不讀水滸”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第一,《水滸傳》中殺氣太重,容易誤導年輕人;第二,《水滸傳》中好漢喜歡衝動,容易誤導年輕人;第三,《水滸傳》中算計太多,容易誤導年輕人。

第一,《水滸傳》中殺氣太重,容易誤導年輕人。

《水滸傳》殺氣太重,其中最典型的有三個情節:一是孫二孃和張青在十字坡酒家開黑店。作者以武松的經歷,慢慢揭開孫二孃十字坡酒家到底有多麼殘忍嗜殺,凡是在十字坡酒家過往的,幾乎都被孫二孃麻翻了,塊頭大的就做成人肉包子,塊頭瘦小的就被直接扔進河裡;二是宋江被黃文炳陷害,為了報仇,把黃文炳一家老小殺了乾乾淨淨,還讓李逵活剝了黃文炳,一邊剮,一邊把剮下來的肉放炭火上炙烤了下酒,最後才開膛破肚,挖出心肝來做醒酒湯,這畫面得多血腥啊;三是宋江為了迫使秦明上清風山入夥,派人偽裝成秦明的模樣到青州府城外殺人放火,城外幾百戶百姓,一夜之間被宋江派去的人燒成一片白地,足見宋江有多殘忍嗜殺,有多狠毒。這樣的情節比比皆是,對年輕人無疑是種嚴重的誤導。所以人們會說“少不讀水滸”。

第二,《水滸傳》中好漢喜歡衝動,容易誤導年輕人。

《水滸傳》中的好漢喜歡衝動,往往是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戒,哪怕是一些看起來並不大的事情,到了他們這些好漢這裡,就變成了別人的無妄之災。其中衝動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李逵和雷橫:一是李逵跟隨宋江三打祝家莊,好不容易形勢往有利於梁山的方向發展,林沖救下宋江,還把扈三娘給捉住了,扈三孃的哥哥扈成為了救妹子,押著祝彪來獻功以換回妹妹扈三娘,撞見李逵,李逵二話不說提起板斧一頓亂砍,還衝到扈家莊,把扈三娘一家老小全都砍死;二是雷橫送梁山回到鄆城縣,被人邀著去勾欄看白秀英表演。看完了表演白秀英討賞,恰巧雷橫身上沒帶銀子,白秀英以為雷橫耍賴不給,兩方起了爭執,雷橫打了白秀英的父親,被白秀英串通知縣,把雷橫鎖在勾欄門口示眾,又因此白秀英罵了雷橫的母親,雷橫一怒之下打死白秀英。這樣的情節比比皆是,對年輕人無疑是種嚴重的誤導。所以人們會說“少不讀水滸”。

第三,《水滸傳》中算計太多,容易誤導年輕人。

《水滸傳》中充斥了大量的算計,往往是為了達到每個目的,不惜採用卑鄙下作的手段去算計他人,就拿盧俊義和朱仝來說,他們上梁山完全是被宋江、吳用等人算計所致。盧俊義本是河北大名府鼎鼎大名的大財主、大員外,不但武藝高強、無人能敵,名聲威震江湖,還有鉅額家產,生活過得非常優越,按常理,他怎麼也和梁山搭不上半毛錢關係。但宋江和吳用為了能把盧俊義拉上梁山入夥,讓他做梁山的鎮山之寶,不惜用下作手段算計、坑害盧俊義,讓盧俊義妻子和管家結夥背叛他,霸佔他的家產,還向官府告發他,把他打入死牢,險些喪命。就這樣逼得盧俊義走投無路,被梁山救出之後,只能上梁山入夥;朱仝也類似。他當初冒著風險搭救過晁蓋、宋江和雷橫,到頭來卻反被宋江算計,叫李逵劈死了朱仝帶著的小衙內,逼得朱仝走投無路,也是隻有上了梁山入夥。這樣的情節書中不少,對年輕人無疑是種嚴重的誤導。所以人們會說“少不讀水滸”。

當然了,凡事也不能絕對化。我相信年少時看過《水滸傳》的人不少,也沒見幾個年輕人就因此而走上歧途,由此看來,一個年輕人會不會走上歧途關鍵還是取決於他自己,而不能因此把過錯推到《水滸傳》上面。


喬鞅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是一句古代俗語,意思是人在年少的時候不應該讀《水滸傳》,年老的時候則不應該讀《三國演義》。這是咱們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那麼究竟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其實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隨著咱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越來越發現老人說的話都有一定的道理。

那麼為什麼“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句話流傳了下來,而且還被很多人奉為經典之言呢?咱們現在來看看也不外乎這幾點。

第一,“少不讀水滸”,為什麼呢?因為少年血氣方剛,頭腦比較簡單,遇到事情容易衝動。而水滸這部書的個人英雄主義很重,裡面的兄弟情義,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情景就是現在想起來都歷歷在目,令人神往。說句實話,裡面的江湖氣息有哪個少年不喜歡呢?而且為了兄弟情義,上刀山,下油鍋,兩肋插刀,要是少年看書後都學這些,不服就幹,那是多恐怖的事情?

第二,“老不讀三國”,為什麼呢?因為老年人活了一輩子,本來經歷的事就很多了,做人比較圓滑,不是老人罵年輕人的時候還常常說“吃的鹽比你一輩子吃的飯多”。那麼《三國演義》主要是講了什麼呢?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爭奪天下,故事情節中處處充滿了計策和權謀,要是再讀讀三國,研究一下里面的計策,遇到事情的時候學習模仿一下,那是多可怕的事情啊。所以有了“老不讀三國”這句話。

最後,在我看來,雖然有這個說法傳了下來,但是並不是絕對的,因為不管是《水滸傳》還是《三國演義》這都是四大名著啊,都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所以,不是說一個好人看了一本書就會變壞,也不是說一個壞人看了一本書就會變好,不管看什麼書,自己以後的行為還是要取決於自己的內心的。




堅強的浩浩


看了很多人的分析,貌似很有道理,實則缺乏邏輯。


一、認同這句話的人,給出的理由大致概括起來無非3點:

1. 一言不合就“打殺”;

2. 男女關係皆“淫蕩”;

3. 人際關係太“邪惡”;

用一句話總結:書裡面有三觀不正(男盜女娼)、不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內容。

二、事實上,這樣的說法經不起推敲、站不住腳

1. 這句話並非出自名家,不過是一句民間俗語,缺乏過硬的理論支撐。

2. 能讀懂《水滸傳》,起碼是初中文化了,基本上算是成年人,已經有了一定的是非判別能力,怎會輕易被一本書左右行為?弱智除外,不過弱智大致也看不懂也可以忽略。

3. 因為書裡有不好的東西存在所以不讀,這個邏輯就像是說空氣裡有粉塵、水裡有細菌、食物裡面有雜質所以不吃不喝不呼吸一樣,滑天下之大稽。

4. 我們很多人小時候看過《水滸》《三國》之類的書籍或電視劇,還有《古惑仔》,走上邪路歪路的畢竟還是少數。

5.照這個邏輯推理下去《紅樓夢》、《西廂記》也不能讀了因為裡面淫蕩的內容更多,《西遊記》也不能讀了因為全是妖魔鬼怪封建迷信,《阿Q正傳》也不能讀因為阿Q摸過小尼姑的頭,抗戰片也不可以讀因為裡面有漢奸……

三、正確理解,辯證看待

1. 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只不過用一種誇張的說法表示水滸的江湖市井之氣、三國的權謀詭詐,它並不是“行為準則”。

2. 有一定成分說明青少年容易衝動、受蠱惑,但書裡面有不好的內容,也有正面的內容啊,而且好多過不好,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從中又怎會對比不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3. 早一點認識社會,瞭解人性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可以更快速的成長。

4. 書讀多一些,積累多一些,認識能力提高了,寫作能力也有幫助,何樂不為。

總結:理智思考,全面認識,不要人云亦云,“少不讀水滸”一派胡言。


謀略殘卷


少不讀水滸,這句話非常有道理,理由是:香豔故事太多、假仁義。《水滸傳》是一本非常有爭議的名著,故事主體本身脈絡非常清晰,但是當中的情節與封建社會的法統出入太大,到底是不是以忠義之名行忠義之事,還是假借天道謀取個人私利,值得商榷一番。

常言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時而作。無論讀文章或是寫文章,年齡很重要。因為有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只有到一定的年齡才能體會出來。

《水滸傳》雖然是四大名著之一,個人感覺應該是四大名著中寫的最不出彩的一部,也是最好讀的一部。因為故事中,主線很簡單僅僅以北宋末年徽宗一朝朝綱腐敗為背景,而且伏筆預設大的也不是很精美。

少不讀水滸理由之一·香豔故事太多

如果是《紅樓夢》是一個男人和多個女人的故事,那麼《水滸傳》就是多個女人個多個男人的故事。筆者簡單統計。《水滸傳》當中的男人有很多是因為跟女人的關係才走上落草為寇的地步。這種由女人帶來的關係又分為直接和間接,有直接關係的是盧俊義殺賈氏、宋江殺閻婆惜、楊雄殺死潘巧雲等等,間接關係的是林沖保護妻子、魯智深幫助金翠蓮出頭打死鎮關西、武松為兄報仇打死西門慶。

書中這些大佬們大都是自己的老婆和人搞婚外情通姦,事情敗露以後招來殺身之禍。這樣的細節如果被少年讀者讀到未免有些過於香豔,畢竟傳統觀念中,我們教導青少年都是儘量避開“性”這個話題,所以才會有“談性色變”的說法。

所以,《水滸傳》雖然是一部正規小說,但是其中摻雜著如此眾多不清不楚的男女關係,才使得後人覺得不適合青少年去閱讀。

少不讀水滸理由之二·偽君子假仁義

我們看《水滸傳》,如果對社會沒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而然會覺得108好漢個個義薄雲天。事情其實不然,仔細來看,忠義的表面是一群骯髒的蠅營狗苟的行為。

像李逵這樣的傻子義氣,我們不做太多的評論,也肯定其中有些好漢是完完全全出於重義氣。那麼像楊志這種好漢,水泊梁山真的是為了楊志好嗎?

絕不見得,人家楊志就是想過太平日子,祖上是根正苗紅的楊家將後人。原本找到一份押運生辰綱的職務,結果水泊梁山鬧出個“智取生辰綱”,害的楊志成了朝廷罪犯。

梁山這種小人行為放在今天無異於,楊志被一家公司看中像挖過去,可是楊志乾的好好的不想跳槽,這家公司就一直給人家領導寄匿名報告信詆譭楊志,直到被上司帶頭排擠,楊志幹不下去迫於無奈只好投靠水泊梁山。

水泊梁山在一定程度上根本沒有忠義可言,就是一群土匪強盜走投無路,利用社會的漏洞來拉人頭入夥。這樣的情節,假若被青少年學到,以後對於青少年的成長肯定是非常不利的,很容易培養成小人行為。

筆者認為,《水滸傳》這本書不是說“少不讀”那麼簡單,任何年齡階段讀或不讀完全是見仁見智,因為即使它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但沒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寫的精彩耐人尋味。


說否說否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相傳這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嘆先生在品評《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時說的,我認為道理是一定有的。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呢?最近老有人說“三觀盡毀”,那麼我就從三觀來說說吧!

年少讀水滸影響世界觀

《水滸傳》裡面描寫的故事是發生在朝廷黑暗、社會不安的年代,這樣的時代本來就容易發生一些動盪的事情,少年讀了會對社會灰心喪氣,會對自己的人生前途喪失信心,產生悲觀負面的情緒。

比如高俅,一無是處的草包,就因為會蹴鞠而得到天子賞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害得忠臣家破人亡,百姓生靈塗炭。宋江、林沖、盧俊義、武松等好漢都是迫不得已被逼上梁山。

但是書畢竟是書,故事畢竟是故事,具有特定的時代性。少年閱歷尚淺,沒有經歷過很多社會上的事情,容易沉浸在書中的情境,以為那就是自己生活的世界。

年少讀水滸影響價值觀

有人說“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因此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水滸傳》裡面的英雄好漢大多都因為官民矛盾一怒而走,都是暴脾氣,一言不合武力解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劫富卻沒有濟貧,嫉惡是真的如仇。動不動就聚義,抄傢伙,替天行道,看得人熱血沸騰,同仇敵愾。這在當時的時代是合理的,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殊性。

但對後來人來說,就只能當做故事和傳說了。年少不懂事,看多了水滸英雄好漢的義舉,恐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影響。

小時候課餘時間,總能看見一些男同學拿著一根棍子,嘴裡喊著“衝啊”“殺啊”之類,他們可能覺得這樣很威風,很有範兒吧!若不是崇拜電視裡的英雄故事,又怎會有此之舉。

青少年正是血氣方剛、傲慢叛逆的年紀,若是沉迷於水滸中的暴力和兒女故事,後果不堪設想。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傳》,喜歡“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那一套,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那天下還不大亂了?

年少讀水滸影響人生觀

其實,水滸裡的英雄好漢並不都是無路可走被逼上梁山,我看有很多也是熱衷於“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對世道黑暗深惡痛絕,不如一起上梁山幹大事來得痛快。

年少讀水滸由於理解能力有限,很可能忽略書中其他背景和因素,而引導青少年形成拉幫結派的壞習慣,不去關心自我成長,而是歸咎於客觀因素,有困難不去尋求幫助獲得正確的指導,而採取極端的方式,表達對社會的不滿。

雖然“少不讀水滸”有一定道理,但我覺得其實問題不在於書本身,而是我們的教育給出怎樣的引導性解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名著的魅力。


瀟湘靜女


中國老話說:為什麼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也因為水滸裡多打打殺殺,意氣用事,怕年輕人學壞,三國多杜撰,讀過正史的人覺得誇張太過。

水滸快意恩仇,俠肝義膽,兄弟情義;“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等等。遇到不平之事就造反,拉幫結派就能打出一片天地,佔地為王。這樣對處在少年階段是很不好的,容易樹立錯誤的人生觀念。

《水滸傳》對人性、社會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發生和創作時代的苦難,帶有一定的灰暗色調,少年讀了可能會感到前途的渺茫,產生悲觀情緒。所以是不建議在沒有成年有一定的判斷能力的情況下是不建議少年閱讀水滸。


所以說,少不讀水滸,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鬼谷子思想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是咱們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究竟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說絕對,畢竟你看什麼書後,做什麼事還是取決於你自己,不是你看了某個書就會洗腦。畢竟,這兩部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四大名著”中的兩部,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及傳承意義。

就我自己來講,我從小就喜歡看這種古代小說,小學的時候字還沒有認全,就開始就著字典開始看白話文,後來到大概三年級漢字認的差不多的時候,又到處蒐羅找文言文版的開始看。

這個時候,我就看了水滸傳,前後看了有好幾遍,小學年紀正是“少”的時候。看水滸時,看到那些受盡壓迫的英雄好漢,最終進入梁山,替天行道的時候,是替他們開心的。

可以說,整個小說看起來,會讓人,尤其是熱血的青少年有種也想替天行道,除暴安良,闖蕩江湖的想法。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更是成為了小年輕們有時候打架時為自己找的藉口。

按照我小學的經歷,確實小時候很多同學愛看水滸,也模仿水滸。像我們班,30多個男生,在水滸傳熱播的時候,一個個的也是遇上弄棒,給自己起混世魔王,風中一劍,塞外孤狼等所謂的名號,到處宣洩多餘的精力。水滸有幫派,但是小學沒幫派啊,怎麼體現好兄弟呢,這個時候,我們小學一班和二班的男生就自動把自己的班級當作了一個幫派。也不知道哪天,也不知道因為那件事,最終兩個班從最開始用腳絆住對方班級的人不讓通過,最後一路竟然鬧到了集體約群架。

那一天,我現在想起來都有點搞笑。當時,兩個班約定好了週五下班去河邊一決勝負,各自帶各自的武器。於是,週五上午,教室的廚具間裡就放滿了各種木棍、球棍、手套、鋼尺,就連戰勝後準備捆俘虜的繩子都準備好了。

大戰一觸就發,整個上午上課時連空氣裡都瀰漫著小屁孩們自認為的英雄氣概。這還不算,班級男生還發動起了女生,讓女生也加入,助威。

還好,這件事情最終被老師知曉,擒賊擒王,把領頭的幾個,各自叫家長,各個擊破。到了下午,隨著一車棍棍棒棒被體育老師和門口看門大爺的三輪車拉走,60多個男生期待的世紀大戰最終沒有爆發。現在想來,幸虧沒有爆發,萬一哪個眼睛什麼的被弄傷,那可是一輩子的遺憾。

這是我那個年紀,所感知的水滸對青少年的影響,的確會對心志不成熟的小年輕造成消極影響,會導致個別人最終誤入歧途。

但反過來想,最終一個人世界觀,人生關的形成哪裡是一部小說所能決定的。那些年,和我們一起看過水滸,也曾遇上弄棒的少年郎,現在有的是40層甲級寫字樓裡高級白領,有的是法庭上位了正義唇槍舌戰的律師,還有的是人民衛士,除暴安良的人民警察,我那些同學中,並沒有出現大奸大惡之人。

相反,我覺得,社會是殘酷的,有時候少看水滸也是好的,也讓少年們提前明白現實的殘酷。這一點,從水滸結局各個英雄好漢的悲慘結局中可以看出來,任你曾多麼風光,終究不過是黑暗社會中各種鬥爭的犧牲品。

所以,我覺得,水滸是我們的名著,其影響有好有壞,不可一言否定。決定一個人將來是正是邪的,將是一路走來成長過程中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