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雜感–多年故地生離別,人生最憶是武漢

我是10年去的武漢。在理工讀了六年書。

當別人問我對武漢的印象的時候。我會認真地跟他開玩笑說:武漢是中國最大的縣城。

武漢有多大。在開通地鐵二號線之前,我們從武理工出發到漢口火車站。中需要從學校出發,到武昌轉乘一輛車到漢口火車站。整個行程大概要三個多小時。

有一次我送朋友去高鐵站返回南京了。結果是朋友到了南京。我還堵在回理工的路上。

然後武漢到處堵,當時武漢的市長“江大橋”的綽號還是“滿城挖”。如果你打車途光谷,一般司機都會拒絕。當時大家講黃鶴樓不好玩,然後帶著朋友去黃鶴樓樓頂背崔浩的詩。

但如果那些在武漢呆個兩三天的人跟我講:“武漢是個破破爛爛的大縣城的時候。”我便會跟他講:其實武漢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這可是東方的芝加哥啊!

因為在我們眼裡,大縣城是我們叫的,不是外面的人叫的。

我們見證了武漢的熱乾麵從兩塊到六塊的時代。我們見證了街道口的房價從七千到兩萬的時代。我們也見證了武漢地鐵迅速建設的時代。

當時的地鐵二號線開始橫穿五大商圈。光谷,街道口,楚河漢街,武廣商圈。對於常年只知道光谷的我們來說,簡直大開眼界了。

而現在的武漢已經有十幾條地鐵了。不免使我們想到武漢當年要建設50條商圈的雄心壯志。

當時每次在地鐵上都看著地鐵的宣傳篇:其中三個最讓人記憶深刻。

第一個就是,武漢地鐵是中國首條穿越長江的地鐵線路,全程5分鐘。

第二個就是,當年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創業史。

第三個就是,當年武漢輝煌的時候。有著“御乎津門,直逼滬上。”也就是民國時期,武漢隱隱趕超天津,已經是逼近上海的第二大城市。

我們也感覺到熱血沸騰一般。而武漢又有溫婉的一面。

其實你可以感受到武漢氣吞山河的一面。

武大的櫻花,理工的桃花,華農的油菜花與地大的恐龍園……以及那散亂在校園裡的石楠花。一切記憶都那麼美好。

在武昌讀書,其實也挺少會說武漢話。不過有三句倒是非常流行。一個就是“鬧眼子”,一個就是“搞麼事”,一個是你很“苕”。這也是我們武漢話中最經典的三句。而且語氣也很重要,就是說的時候要帶一種嫌棄的味道。

我們在武漢讀書的時候。在我們畢業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想留在武漢。

因為武漢的人文性,武昌有大量開放式的學校與大量的城市商圈。因為武漢的便捷性,大量的軌道交通,便捷的城市公交。也因為對武漢發自內心的喜歡。那種大江大湖大武漢的氣魄。那種敢為人先的豪邁。

但14-16年的那段時間的武漢太難了。武漢引以為傲的武鋼,武鍋,武船似乎不再滿足發展的需求,逐漸變成落後的產能。武漢的汽配行業的薪資太低。武漢的烽火要求也高。而武漢的各大研發中心還未起步。於是許多人投了武漢的公司,又逐漸放棄。

當時大家的感覺就是,武漢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留不住人才。於是百萬的武漢畢業大學生畢業後都跑去珠三角,長三角發光發熱。離開的十之八九。

但僅僅四的時間,武漢似乎又經歷了洗禮一般蛻變。

大的企業紛紛入駐,長江存儲的迅猛發展。通信行業也紛紛入駐爭奪人才。華為,小米,海康等都在武漢建立大的研發中心。天馬,京東方屏幕廠商也順勢崛起。

空氣中瀰漫著騷動,於是許多同學又迴流武漢。成為他們自豪的城市的自豪市民。

因為武漢是許多人願意駐紮停留的地方也是他們年輕時夢想開始的地方。於是大家也暢談武漢這座窪地城市的希望與未來。它的醫療,教育,交通,區位,山河都預示著這樣的城市絕不普通。

多年以後,當大家都在說武漢加油的時候。我內心裡面充滿了難受。始終也不願意說出這句話。

武漢這樣的城市,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太多次了。曾經多麼輝煌,內心就會多麼倔強。曾經多少落寞,未來就有多麼能扛。

武漢的發展,像極了我們的人生的軌跡。要想成就偉業,哪能不經受挫折。

因為武漢有著武漢的傲骨,也有著武漢的頑強。

那句地鐵裡面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就是講一無所有之時的楚人們開闢蠻荒,從子爵到封王。滅國百終成一帶霸主。

那個楚武王面對周王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那句御乎津門,直逼滬上。就是他們對於榮耀的認識。

只能講,不論何時我的內心與武漢同在。武漢的堅強困難一定是被克服打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