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樣的母親,沒有欽佩,只有同情

文︱阿芷

常聽說偉大媽媽的偉大事蹟,其中流傳最廣,普及面最高的就是:為了孩子,多麼好的工作都不要了,一定要辭職全程陪讀的女人。從孩子生下來一直陪讀到高中,一陪就是幾十年,用自己的青春年華換回孩子的錦繡前程……

每當聽到這些的時候,我心中湧起的常常不是對偉大母親們的敬佩,而是對這些偉大母親的孩子們的深深同情——天知道,這幾十年,他們是揹負著怎樣的壓力在生活。

在我身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朋友跳出來辯論一個似乎永恆不變的話題:是不是全職在家帶孩子才算對孩子負責?

“我每天陪孩子的時間不超過4個小時,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媽媽!”

“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為了不辜負孩子的成長,我決定犧牲我的事業,專心陪伴他(她)!”

…… ……

對這樣的母親,沒有欽佩,只有同情

每個抱定打算辭職的母親臉上,都有著一副大義凜然犧牲自己的悲壯神情,似乎自己已經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了。也只有像自己這樣犧牲自己成全孩子成長的母親才配稱之為母親,其他那些把自己孩子丟給老人,在職場上灰頭土臉心力憔悴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得可憐的那些女人,怎麼配被孩子稱呼一聲“媽”?

我不是要故意潑冷水,我只是很想讓這些媽媽們認真地考慮,誠實地回答一個問題:“你辭職,真的是為了孩子嗎?還是你只是厭倦了在佈滿荊棘的職場道路上拼搏,想借著孩子,回家過一直嚮往著的舒心日子?”

是的,我從來也不否認,孩子的童年需要陪伴。我也從來不曾懷疑過高質量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是,請相信我,沒有任何一份工作可以佔去你全部生活的24個小時,即使你很忙,忙到焦頭爛額心力交瘁,只要你願意,總能騰出時間來陪伴孩子。

每天4個小時的全神貫注,也可以提供給孩子他所需要的高質量陪伴。

難道真的需要母親犧牲自己的前途、自己的事業才能真的算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成長嗎?

現在的很多親子論壇裡總是流行這樣一種調調:西方國家的父母們家庭觀念多麼的強,多麼地將家人放在第一位。西方國家有多少婦女是全職在家帶孩子,這些媽媽每天的勞動強度一點不比上班小,她們為家庭的犧牲是如何的受到重視,在中國又是如何地受到歧視……

這些論點往往都主動地忽視一點:這些西方家庭的婦女們,全職媽媽並不是她們的終身身份,全職媽媽——僅僅只是她們人生的一個階段而已。

對這樣的母親,沒有欽佩,只有同情

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一部經典的描述西方家庭生活形態的電視劇《成長的煩惱》,這部長達百集的電視劇裡,身為記者的母親辭職在家帶孩子長達十年,十年之後,重返職場,依舊成為了一個出色的新聞人。父親曾經在家裡做過短期的“家庭婦男”,但他並沒有把自己的心理諮詢師的事業擱置,而是把辦公室搬回家……對於夫妻二人而言,彼此的事業並沒有因為養育了三個孩子而徹底放棄。雖然養育了三個孩子,他們依然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追求。他們愛家庭,愛孩子,愛彼此,但沒有為任何一方失去自我,失去方向,失去生活的目標。他們活的不僅像父母,像子女,像愛人,他們活的更像他們自己。

這才是父母應該有的樣子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難以想象一個全部生活意義都是為了服務他人,圍著鍋碗瓢盆操心一輩子,放棄了自我,放棄了獨立思考,只肯做一根攀附在家庭這個大樹上的藤蔓的母親,會養育出什麼樣的子女。被她養大的孩子,如不是揹負了太多自己所不該揹負的沉重的期望,就是像自己母親一樣,認為無需奮鬥和拼搏,只要找個好歸宿就足夠了。這樣的子女倘若成人,會長成你真正希望他(她)成為的樣子嗎?

央視已經故去的著名製作人陳虻曾經說過:你必須退讓的時候,就必須退讓,但在你必須選擇機會前進的時候,必須前進。這是一種火候的拿捏,需要對自己的終極目標非常清醒,非常冷靜,對支撐這種目標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靜。你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靶子在哪兒,退到一環,甚至脫靶都沒有關係。環境需要你脫靶的時候,你可以脫靶。這就是運作的策略,但是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標,那是墮落。

對這樣的母親,沒有欽佩,只有同情

不要墮落。更不要選擇成為一個墮落的母親。

我們可以為了孩子,在短時間內將工作和事業暫時擱置,但要記住,那僅僅只是暫時。你要活出自己的樣子來,不僅為了你自己,更是為了你的孩子。

不要讓孩子成為你懶惰的藉口。因為總有一天,在他們的眼睛裡,他們看到的,首先是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夠自力更生的人,然後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

來自 六媽羅羅,版權歸作者所有,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