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對岳飛革職罷官就行了,為什麼最後殺掉了岳飛?

北斗星NO1


岳飛有沒有謀反,宋高宗是心知肚明的。後來宋高宗遜位,傳位給宋孝宗,自己當上太上皇。宋孝宗一上臺,第一件事就是給岳飛平反,宋高宗沒有站出來反對,這就默認了自己殺害岳飛的罪行。既然知道岳飛是被陷害,當初宋高宗為什麼非要殺他,革職罷官不行嗎?

我就來分析一下,岳飛被殺的幾個原因。

第一,岳飛是抗金運動的精神領袖

大家都知道,宋高宗一直是個投降派的皇帝。他壓根就沒根過光復中原,只希望能保住一畝三分地,過過幾天舒服的日子就行了。因為他兩大心病:其一,被金人打怕了。當初兀朮南下,把他從內地追到海邊,從海邊追到海上,只差一點點他就淪為俘虜了。其二,打敗金國,收復失地又怎樣呢?把哥哥宋欽宗迎回來,那到時誰來當皇帝呢?你岳飛老喊著迎回先帝,有沒有考慮過朕的心思呢?

與宋高宗的投降主義不同,廣大軍民都是要求抗金的。而岳飛就是當時抗金運動的精神領袖。在中原淪陷區,有無數支大大小小的義軍,多數都打著岳家軍的旗號,可以看出岳飛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可以說,當時南宋有兩個領袖,宋高宗是名義上的皇帝與領袖;而岳飛則是廣大愛國軍民的精神領袖。

一個國家,兩個領袖,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何宋高宗要殺岳飛。就算岳飛被革職罷官,他仍然是精神領袖。因此,對宋高宗來說,他只能從肉體上消滅岳飛,不如此,他挺不起腰桿。

第二,想殺岳飛的不止宋高宗一人

如果只是宋高宗一人想殺岳飛,岳飛還未必會死。現實是,想殺岳飛的人不止他一人。最想殺岳飛的人,是秦檜。為什麼呢?

因為秦檜就是靠著鼓吹投降主義起家的。從宋代以來,一直有人懷疑秦檜是金人的間諜,因為他在被俘三年後,竟然奇蹟般地逃回南宋,倘若不是金人故意縱他南歸,又如何解釋呢?當時秦檜見了宋高宗後,就說了這麼一句話:“如欲天下無事,須得南自南,北自北。”也就是說,要跟金人和平,就得徹底割棄中原之地,咱們承諾永遠不去收復中原淪陷之地,以達到南北相安的目的。秦檜一語中的,震憾皇帝內心。宋高宗相見恨晚,激動地對:“秦檜朴忠過人,朕得之喜而不寐。”

投降派遇到投降派,豈能不惺惺相惜呢?

岳飛堅決抗金的主張,不是要砸掉秦檜的飯碗嗎?大家知道,宋朝是一個對武將防患十分厲害的朝代,宋高宗不僅害怕金人,也害怕手握重兵的武將。秦檜太懂皇帝的心思了,於是他獻上妙計,以罷諸將之權。

當時南宋有四大中興名將的說法,分別是岳飛、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均手握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劉光世因病於紹興七年卸去兵權,岳飛、張俊、韓世忠三人,成了皇帝的心腹之患。

秦檜的伎倆,就是明升暗降。任命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表面上是對三人的升遷,實際目的是把他們調離自己的軍隊,解除兵權。

在這三大將領裡,張俊政治敏感性高,他馬上意識到皇帝與秦檜的真正用意乃是要壓制武將,武將的時代已經過去,他要未雨綢繆,為自己鋪條後路。於是張俊率先向朝廷表示,願把自己的部隊歸隸於御前軍,而且力主和議。張俊的表態,乃是投秦檜之所好,淪為秦檜的同黨。

張俊曾是岳飛的頂頭上司,後來岳飛的聲望漸隆,戰功在張俊之上,這引起他的嫉妒。另一方面,兩人入樞密院後,張俊主和而岳飛主戰,立場截然不同,關係愈加惡化。在投靠秦檜之後,張俊成為秦檜的打手,在陷害岳飛上甘當秦檜的鷹犬。

第三,兀朮提出議和條件,先殺岳飛再議和

在罷除中興名將兵權的同時,秦檜謀求與金兀朮議和。

兀朮本是金國強硬的主戰派,但在順昌之戰、郾城之戰中被劉錡、岳飛打得大敗,也不得面對現實。南宋軍力已是今非昔比,若自己一意孤行,恐怕是撈不到多少好處,不如通過議和,攫取實利。不過,兀朮向秦檜提出一個苛刻的條件:“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

只有先殺岳飛,以表和談誠意,金國才願意與南宋談判。

秦檜本來就有殺岳飛之心,哪有不應之理?他接受這個議和,要設計置岳飛於死地。

七月,秦檜指使右諫議大夫万俟卨誣告岳飛:“樞密副使岳飛,爵高祿厚,志滿意得,平昔功名之念,日以頹廢。”並稱岳飛在金人進攻淮西時,逗留不前。高宗皇帝也因為岳飛反對在楚州築城而不滿,認為“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朕何賴焉?”志在收復中原,在皇帝看來,成為“沽名釣譽”了。

就這樣,岳飛在被罷兵權後幾個月後,又被罷掉樞密副使一職。

不管是万俟卨的誣告或是高宗的抱怨,都不足以成為殺害岳飛的理由。要殺岳飛,只能扣上一個政治鬥爭中屢試不爽的法寶:誣以謀反。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罷了岳飛的兵權,又罷了岳飛的官職,還不夠,非要致他於死地。

岳飛只要活著,宋高宗、秦檜、張俊、兀朮等這些政壇巨頭都會很難受,在多方勢力的聯合之下,岳飛最終難逃一死。


君山話史


其實,宋高宗並不想殺岳飛,因為岳飛是功臣,是老百姓崇拜的英雄。如果殺了岳飛,趙構的昏君惡名就坐實了。事實證明確實如此,趙構的一時糊塗讓他揹負了將近千年的昏君罵名,甚至後人恨不得讓他也跪地岳飛墓前,遭受千夫所指和後人唾罵。


但是,有些事情是趙構左右不了的,因為金國人提出議和的前題就是殺掉岳飛,否則免談。其實,後來金宋兩國之間戰局優勢並不在金國方面,金國人也沒有以戰促和的資格。宋高宗之所以贊同議和,主要原因是心裡落下了懼怕金人的病根,最可笑的是居然被嚇的失去了生育能力。另一個原因就是受金人奸細秦檜的煽風點火和蠱惑。還有金人開出了一個比較有誘惑力的條件,就是答應放趙構生母回及徽宗靈柩回南宋。

事實上,岳飛被十二道金牌追回之後已經對朝廷心灰意冷,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對於一個盡忠報國的武將來說意味著不僅是恥辱,還有無盡的遺憾和悔恨。所以,當趙構給了岳飛一個杻密使的職位後,岳飛憤然離場,連趙構的一杯酒都沒喝。此時的岳飛把功名利祿看的如同塵土一樣輕浮。所以岳飛選擇了回家,回家和老婆孩子過天倫之樂的生活。因為岳飛想開了,他深深體會到奸惡當道的朝廷已經容不下他了。


而金人是怕岳飛的,他們怕有著一日秦檜不能再為金國效力,怕趙構幡然醒悟,怕宋朝讓岳飛再次揮師北上。所以,為了金國人的安寧、為了一勞永逸和永絕後患,必須除掉岳飛。岳飛不死,就如同在金人頭頂上懸了一把刀,又好像給金國人埋了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引爆的可能。

1141年,宋金達成和議意向。在金人的再三催促下,秦檜搜腸刮肚拼命羅織罪名,為了置岳飛於死地,甚至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1142年1月27日,中國舊曆除夕夜,岳飛慘死風波亭,時年39歲。同年五月,南宋派使臣前往金國商談議和事項,九月宋徽宗的靈柩和趙構生母韋皇后回到南宋。從回到南宋的那天起,至死韋皇后也沒有和趙構說過一句話。


謝謝大家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的看法!


國史春秋


宋高宗趙構對岳飛革職罷官就行了,為什麼最後殺掉了岳飛?(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岳飛是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他所帶領的岳家軍治軍嚴明、所向披靡,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對於死亡,岳飛所期望的應該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岳飛最終死在了自己人手中,還是以“莫須有”的罪名蒙冤而死。

若不是岳飛的力挽狂瀾,趙構可能就會像他的父親和哥哥一樣成為階下囚,又如何安坐龍椅高枕無憂呢?那他最後為何非要治岳飛於死地,不肯留他一條活路呢?

1、宋朝重文輕武的傳統,趙構怕岳飛功高震主。

宋朝是文人騷客夢寐以求的朝代,因為這個朝代是文人的溫柔鄉,宋朝自開國以來就有重文輕武的傳統。宋朝的開國皇帝自“杯酒釋兵權”之後,就制訂了“重文教輕武事”的治國理念,所以宋朝經濟繁榮,文化興盛,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

岳飛憑一己之力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是位戰功赫赫的大將軍,他所帶領的岳家軍連金人都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樣的話。岳家軍從建軍之初,到岳飛被迫害致死為止,共有十數萬人。

這是一支擁有強大戰鬥力的軍隊,還唯岳飛之命是從,這讓趙構如何不擔憂呢?而且宋朝歷來就有重文輕武的傳統,所以唯一能讓趙構安心的方法,就是讓岳飛去死,這樣才是以絕後患的最好方法。

2、趙構力主求和,而金人答應求和的條件就是“必殺岳飛”。

趙構本來也是一位熱血少年,曾經也和岳飛一樣力主抗金。但是等他坐上皇位之後,不知道是不是考慮的東西多了,還是受了秦檜等人的影響,他之後一直是力主議和的。

南宋與金國第一次屈辱議和之後,雙方再次開戰。之後岳飛帶領軍隊打的金國毫無還手之力,金國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準備重新與宋議和,這是南宋與金第二次議和。可是這次議和金有一個條件,就是“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

於是在紹興十一年12月29日,宋高宗趙構下達命令:“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了,年僅39歲。

當岳飛的死訊被傳出時,金國的大臣還特地為此設宴慶賀,並說:“和議自此堅矣!”趙構為了可以與金議和,竟不惜岳飛的性命,岳飛的忠君之情算是錯付了。

3、岳飛作為手握重兵的武將,卻插手立嗣之事。

宋高宗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卻不幸去世了,而且此時趙構已經失去了生育的能力。為了不讓自己後繼無人趙構養了太祖皇帝的兩個子孫,一個叫趙伯琮一個叫趙伯玖。

岳飛是一介武將,肚子裡沒有那些彎彎繞繞,他為了國家著想,竟然插手了皇帝立誰為嗣的事情。這件事既是國事也是皇帝的家事,但無論是哪種事,都輪不上岳飛來管。要知道立嗣這種事情是文官的活,岳飛犯下了宋朝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祖宗家法。

再者岳飛若真的擁立成功了,那麼等新皇繼位之後,岳飛就有了擁戴之功。擁戴之功再加上戰功無數,岳飛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宋太祖趙匡胤就不好說了,畢竟皇位可是一個非常誘惑人的存在。趙構為了防範於未然,岳飛是非死不可的。

岳飛之死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不過他的冤死卻是千百年來為人不忍的地方。宋孝宗就曾說過:“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俊)、韓(世忠)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男兒立志扶王室,聖主專征滅土酋”,是岳飛的滿腔忠君之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岳飛的豪情壯志之言;“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是岳飛的無奈悲寂之心。最終這一切的一切,都隨著“莫須有”這三個字煙消雲散了。




葛大小姐


問主,你先想一想,宋朝皇帝,是怎麼開國的。宋太祖趙匡胤本來是後周的大將軍,結果,被一眾手下,黃袍加身,當上了皇帝。

而岳飛,卻犯了宋高宗兩個大忌:

第一,岳飛的兵,竟然叫岳家軍,成為他的家軍,這個很可怕。跟當初宋太祖趙匡胤那是一個作為啊。所以,宋朝皇帝,很忌諱這一點兒。

第二,岳飛老喊著,迎回被金國抓走的徽宗、欽宗二帝,你真迎回來了,人家宋高宗怎麼辦,退位嗎?

而且,岳飛一直堅持著這兩點,還不斷說,結果,引起宋高宗忌憚,被殺害了。而執行殺害命令的,就是秦檜了。秦檜本身,也不是什麼好種,是金國奸細,所以,秦檜成為歷史罪人了。


董江波


在《精忠岳飛》裡,岳飛死後,趙構說過這句話: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

其實從這句話我們就能直接看出這句話的意思,意思很明確趙構知道不是岳飛不忠,也不是自己不明白事理,但是岳飛呢一直也不懂趙構的難處。

岳飛的公道是什麼?

洗刷靖康之恥,收復中原,民族的尊嚴。

岳飛一心北伐,收復中原,岳飛一直喊得口號就是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可以看到不管是從朝廷來說,還是從民族氣節,老百姓來說岳飛力主北伐都是對的,但是這件事本來就是存在最大的問題的,那就是沒有站在一個皇帝的角度來考慮,首先來說迎回二聖意味著什麼?二聖回來之後趙構算什麼?因為趙構繼位根本就沒有得到宋徽宗或者是宋欽宗的肯定。

趙構的天下是什麼?

趙氏上百年的江山,江南半壁的江山,至高無上的皇帝之位。岳飛堅持北伐的話,可能趙構的這些都要失去。

首先來說北伐就要打仗,打仗要什麼?要人,要錢,要糧草等等。這個時候大宋朝廷剛剛南遷,軍隊不及之前朝廷的一半,這個時候朝廷都還沒有安穩下來,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怎麼北伐,怎麼打?這些岳飛根本沒有考慮過,北伐的話說不定南方都守不住。而且這個時候不管是朝廷還是老百姓,其實都是不希望北伐的,只是一些主戰派希望北伐,南方的老百姓不希望北伐,因為錢財,糧草,人都是需要南方來出的。所以可以看到這個時候北伐的條件根本不成熟。岳飛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很低的。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就說趙構錯了,只是岳飛和趙構的角度不同,或者可以說是站著死還是跪著活,岳飛選擇了站著死,而趙構選擇了跪著活。不過那麼誰對誰錯呢?趙構又延續了大宋一百多年的江山,而岳飛呢?被人們歌頌數百年了。是非對錯,誰又能給一個定論呢?

所以說殺與不殺岳飛,真的很難給出結果,很多人說把岳飛革職就行了,這個趙構又不是沒有革過岳飛的職,當時南渡的時候,岳飛就上千言書,結果就是被革職,但是岳飛還是一步一步又爬起來了,而且這個時候的岳飛已經是節度使了,權利,軍權都很大,這個時候僅僅只是一個革職就能行的嗎?


中國歷史研究所


岳飛死因真相

岳飛之死,南宋皇帝趙構再昏再傻也不會因與金國和談要求,而去殺害岳飛,只有手上有抗金名將,才能有和金國談判資本,這是政治家的最低常識。

殺害岳飛之前,岳飛已沒有了軍事實權,嶽軍中的牛皋等將也是當年政府調撥給岳飛的,岳飛的部隊也沒有造反的可能。

大家忘了岳飛被封副密樞使,還有個太子少保的虛職。

趙構無子,連趙廣義那支近門侄兒也沒有,那支人煙皆王子貴族,當年被大金國俘虜壓解去了北方。只有幾個趙匡胤那邊偏支的侄兒在京都。其中一個叫趙眘的六歲時被趙構收為養子。

岳飛耿直,太子少保是虛職那也得有太子呀。

岳飛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兵荒馬亂的年代,國更不可一日無太子。

所以一再鼓動其它大臣上奏,一再議論立趙匡胤的後代趙眘作太子。

趙構對民間傳說的燭影斧聲,老祖稱帝來路不正,最忌諱。所以總盼著還能晚年得子。對趙匡胤的後代,養子趙眘遲遲不立。

岳飛卻看不透,一再堅持立太子,惹怒了老趙,以為岳飛別有用心。動了殺機。秦檜心領神會,先以謀反定罪不成,乾脆以“莫須有"定案,殺害了岳飛。

後來,趙構晚年也未生下個龍子。趙匡胤的後代趙眘天意般的登基,這就是宋孝宗,孝宗當然感恩岳飛,不顧太上皇宋高宗反對,堅持為岳飛平反。樹立新皇帝形象。重喚起南宋人民抗金的信心。

因此岳飛才重新成為民族英雄,岳飛的子孫也得到宋孝宗的厚待。

你想想,死後能居於廟堂,皇帝不點頭,老百姓再熱愛主戰派的英雄,也不敢修墳建廟呀。

其實南宋抗金名將比岳飛優秀的也很多。岳飛直搗黃龍,迎接二聖也只是軍事口號,大家都明白他也沒有那個軍事實力戰勝金國。

後來這些抗金英雄誰也沒能死後居於廟堂之上,受後人供奉。

比如,

宋南宋抗金名將楊政

宋南宋抗金名將吳玠

宋南宋抗金名將吳璘

宋南宋抗金名將孟宗政

宋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夫妻

宋南宋抗金名將張憲

宋南宋抗金名將劉琦

宋南宋抗金名將李綱

南宋抗金名將楊再興

南宋抗金名將貢祖文

南宋抗金名將畢再遇

南宋抗金名將虞允文

南宋抗金名將魏勝

南宋抗金名將高寵,

南宋抗金名將聶昌

南宋抗金名將牛皋

南宋抗金名將秦鉅

南宋抗金名將姚興

南宋抗金名將楊政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

南宋抗金名將張俊、

南宋抗金名將王庶、

南宋抗金名將王德、

南宋抗金名將郭浩、

南宋抗金名將 張威、

南宋抗金名將李彥仙

,,,,,不再一一列舉了。

2018年12月5日疙瘩姜






疙瘩姜1


其實哪個朝代在建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軍權收回來,

就像楚漢戰爭後,劉邦第一件事就是把韓信的兵收了,把他調到楚地是做楚王。

趙匡胤剛剛篡位,天下還未定,就迫不及待玩個“杯酒釋兵權”,還是那幾位比較懂事,不然也得血濺五步。

想當年,某人也是把幾個老大調回身邊,然後在身邊任職,兩個不聽話的,也是被殺了。

在打天下時,會給武將更大的權力,不然無法調動資源,戰爭無法勝利,而給出去的權力,都是皇帝駕馭武將必須的東西,這種東西只有在皇帝手裡,武將才可能聽話,給了武將,就沒法駕馭武將了。

比如武將手下副將的人事權,這些人只有是皇帝任命的,才能跟武將不是一條心,如果戰爭時候,下面副將跟武將不對付,戰是很難打的好的,所以會給武將人事權。

而一旦給了人事權,武將又容易把軍隊私有化,因為武將和手下利益捆綁在一起了,武將要造反,下面武將就會跟著一起反叛,甚至出現下面人慫恿武將造反的事,如郭威、曾國藩、趙匡胤等人,下面將領都是他提拔的,都慫恿他們造反,

所以,一般天下安定後,都會把武將調回,軍權收回,刀劍入庫,馬放南山,這樣才能天下安定,實際上,這樣才是保護武將,因為你手裡有幾十萬人,很難讓你沒有造反的心思,下面人一慫恿,你還能像曾國藩那樣?

很多武將不敢造反,就是因為他不知道他手下將領怎麼想的,他說造反,有多少人會支持他,而如果手下人慫恿他造反,那一般都會毫不猶豫的就反了,比如安祿山、郭威、趙匡胤。

我們看岳飛下面都是誰?張憲、岳雲、徐慶、牛皋、王貴,這些都是岳飛提拔的,都是他的嫡系,這些人聽誰的?肯定是岳飛的,其他人都指揮不了。

岳飛一個不高興,撂了挑子,回家去了,軍隊由張憲管,皇帝就排個文官來,岳家軍就說,“你這來了,是不是我們岳飛回不了了?”,看到岳家軍群情激憤的樣子,文官也只能說,我就是暫時來的,他還會回來的。

飛請解官,未報,乃以本軍事務官張憲攝軍事。憲在告,而權宣撫判官張宗元命下,軍中籍籍曰:“張侍郎來,我公不復還矣。”直寶文閣、新知襄陽府薛弼在武昌,未上,請憲強出臨軍,憲諭群校曰:“張侍郎來,由我公請也。公解軍政未久,汝輩乃如此,公聞之且不樂。今朝廷已遣敕使起復我公矣,張非久留者。”眾遂安。

岳飛軍隊如此,張俊軍隊更是如此,

皇帝想調動張俊軍隊,張俊是公然拒絕,

浚以行府檄俊,俊拒之,謂世忠有見吞之意。.......鼎謂浚曰:“世忠所欲者趙密耳,今楊沂中武勇不減於密,而所統乃御前軍,誰敢覬覦?當令沂中助世忠,卻發密入衛,俊尚敢為辭耶?”

皇帝想繞過張俊調動他的部下,張俊直接對他的部下進行恐嚇。

時朝廷以諸將權重,欲撫循偏裨以分其勢,張俊覺之,謂行府錢糧官、右通直郎、新監行在榷貨務劉時曰:“君為我言於子尚:易置偏裨,似未宜遽;先處己可也,不知身在朝廷之上能幾日。”庶聞之曰:“為我言於張十:不論安與未安,但一日行一日事耳。”俊不悅。

再看劉光世,宰相張浚想改編劉光世的軍隊,趙鼎、岳飛都說不行,軍隊必亂,張浚不信邪,派文官接管軍隊,結果呢?來個“淮西兵變”,直接帶著四萬人投降偽齊了。

至州東樓下,祉謂瓊曰:“若祉有過失,當任其咎,奈何如此負朝廷!”軍士縱掠城中而去。時直徽猷閣、前知廬州趙康直,秘閣修撰、知廬州趙不群,皆為所執,既而釋不群歸,蓋不群至官未旬日,無怨憾于軍中故也。瓊遂以所部四萬人渡淮降劉豫。

所以武將權重,不聽話是必然的,跟人品忠誠度無關,只跟權力和制約機制有關。

發生了這些事,你是皇帝,你還會對中興四將報以信心?恐怕很難吧?

於是,趙構把幾人調到臨安任職,明升暗降,讓他們做樞密使,然後派文官接管他們的軍隊,南宋軍隊改編完成。

而這時候岳飛跑到廬山去守墓,廬山離都城臨安太遠,而離他的軍隊鄂州太近了,你是皇帝你怎麼想?


南朝居士


“必殺岳飛,和議可成。”金國提出過這個條件嗎?從來沒有。

趙構殺岳飛,一是因為怕,二是因為恨。

如果僅僅為了跟金國議和,罷掉岳飛的官、解除他的兵權、讓他回江西九江當富家翁,已然足夠,根本沒必要把岳飛殺掉。

我看見底下回答裡有人說,趙構不殺岳飛,是因為岳飛有一支能征善戰的岳家軍,這支軍隊只聽岳飛,不聽朝廷,趙構擔心不殺岳飛的話,岳飛會帶領這支軍隊造反。

其實這話說反了。

南宋那個時代,武將的權力確實有所提升,但是跟文官相比,地位依然偏低,威權依然不夠,手無縛雞之力的張浚、趙鼎、虞允文等文官一出場,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楊沂中等大將依然俯首聽命。

武將怕文官,文官怕朝廷,文官武將都不敢造反,這是從北宋一朝延續下來的強大慣性,一時半會兒是改不掉的。

更重要的是,那時候武將的軍餉只有小部分靠自籌,大部分靠朝廷供給,所以他們不可能變成軍閥,最多隻能偶爾搞搞兵變,逼朝廷多發軍餉。

宋高宗明白這個道理,他不需要擔心岳飛反叛。 他真正擔心的是,如果殺掉岳飛,會不會讓岳飛的部將心懷怨恨,進而鋌而走險,跟朝廷作對。事實上,岳飛冤死之後,部將當中還真有人佔山為王,脫離了南宋朝廷的控制。

但擔心歸擔心,趙構還是殺掉了岳飛。 為啥?因為他害怕岳飛,也痛恨岳飛,不殺不足以洩憤。

他害怕岳飛,是因為岳飛不好管束,不像楊沂中、張俊和劉光世那樣聽話。準備跟金國議和之前,趙構曾經讓秦檜和王次翁召集諸將到西湖集會,學他祖宗趙匡胤,也搞一個杯酒釋兵權。那個集會上,所有大將都到了,只有岳飛遲遲不到(後來《宋史·王次翁傳》中披露,這是秦檜和王次翁密謀搞的詭計,故意不通知岳飛參加集會),當時趙構就已經起了殺機。

他痛恨岳飛,首先是因為岳飛戳傷了他脆弱的自尊心——他生的兒子夭折了,隨後失去生育能力,岳飛卻建議他早立皇儲,從宗室中選一個養子來當太子。

其次,岳飛一根筋,始終堅持打到金國老巢,接回徽欽二帝。徽欽二帝接回來,他趙構怎麼辦?必須脫袍讓位啊!

趙構是一個很有城府的陰險皇帝,他對岳飛的怨恨從紹興九年就種下了,一直忍到紹興十二年。在此期間,他屢次對岳飛予以重賞:

第一,在杭州市區給岳飛分了一套大宅子(岳飛死後,這套宅子成為太學生的寢室);

第二,岳飛母親過壽,欽賜絲綢一千匹、白銀一千兩;

第三,賞岳飛金壺、金盃、金勸酒兩套,金腰帶兩副;

第四,賞岳飛銅錢二十萬貫。

現在看起來,他對岳飛的每一次賞賜,都隱藏著殺機。他想殺岳飛,但不敢殺,直到金國的威脅基本消失,才開始卸磨殺驢。


開周說宋


宋高宗殺岳飛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金人的議和前提條件是殺岳飛;其二、給岳飛的罪名是謀逆罪,謀逆罪必斬不赦。岳飛作為南宋的主戰派,他軍事指揮能力超群,手下的岳家軍更是戰無不勝。金國要實現對南宋的控制,就必須解除南宋的抵抗力,而解除南宋的抵抗力只需要誅殺岳飛。高宗皇帝並不相信岳飛會謀反,但是為了實現宋金議和,結束膽戰心驚的生活,他不得不殺岳飛,殺岳飛就得給他一個謀逆罪,那怕僅僅是莫須有。

有宋一朝都執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提高文官的地位,貶低軍官的地位,目的就是怕軍官擁兵自重,起兵謀反。不過宋朝一向寬於待臣,文臣武將的工資都很高,一般文臣武將犯罪,都不會處死,多數是流放。比如王安石倒臺後,他就拿著高額退休金享受田園生活,並沒有被迫害。根據宋朝的通例,岳飛只需要解除兵權,然後流放嶺南就行了,沒有必要處死。

金國在滅遼的過程中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宋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戰力不堪一擊。宋軍低下的戰力,讓金國有了滅遼滅宋,一統天下的信心。在攻擊宋朝的時候,僅僅有數支軍隊可堪與金兵一戰,其中一支就是岳飛的岳家軍!金國最強大的鐵浮屠、柺子馬幾乎被岳飛全殲,這讓金國十分忌憚岳飛!岳飛手下十餘萬戰力超強的軍隊也讓宋高宗頗為忌憚。高宗皇帝曾被金軍追殺,號稱“搜山檢海捉趙構”;高宗又曾被叛變的淮西軍羈押,因此他十分忌憚岳飛!

宋高宗過夠了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不想再打仗了,他還想從金國接回生母韋太后。最終秦檜出面主持議和大事,金人給出的條件是:必殺飛,始議和!宋高宗為了議和達成,同時除掉一個潛在的威脅,他同意犧牲岳飛!綜合來看,愛國將領岳飛是宋金議和的犧牲品,民族英雄岳飛成了議和的棋子。

《紹興和議》的主要內容有:宋向金稱臣,金冊宋康王趙構為皇帝;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割唐州、鄧州,商州、秦州約一半土地予金;宋每年向金國繳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大秦鐵鷹劍士


岳飛是民族英雄,是中原民族遭受外族侵略時挺身而出、浴血奮戰的名將,是在民族危亡之時能夠舍小家、為大家、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英雄典範,他的精神至今還鼓舞著人們的鬥志,他的形象,至今還是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岳飛式的英雄鼓舞,民族的精神將黯然失色。

然而,歷史上關於岳飛的評價,也並非一樣的。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於1923年在他所著的《白話本國史》一書中,就曾對岳飛和秦檜有過“與眾不同”的說法。他說,岳家軍並沒有人們鼓吹的那麼強悍,岳飛所帶領的“岳家軍”不過非民即盜,與金兵交戰時,敗績也不少。岳飛把持著所轄區之內的軍權、財權和人事權,實際上也是軍閥。而秦檜卻不是金人的奸細,推動和議也不是賣國,他說:“和議在當時,本是件不能避免的事。然而主持的秦檜,卻因此而大負惡名,真冤枉極了。”

呂思勉還說,岳飛的戰功被嚴重誇大,不少戰事是虛構的。他甚至還說,殺岳飛有利於國家穩定。正因為岳飛被殺掉,韓世忠被收掉兵權,其他大將也相繼調防,明升暗降,南宋因此才得以擺脫有可能形成的軍閥割據局面,南宋也真正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家。

作為歷史學家,其考證過程,自然比我們這些小老百姓要深入,其觀點也是建立在大量深入細緻的研究工作之上的。所以,所說有據,來源有自,我就不作評價了。但從呂思勉先生的觀點中,我們倒是可以得出宋高宗趙構為什麼一定要殺岳飛的真正原因。

那麼,趙構為什麼一定要置岳飛於死地?原因如下:一是消除隱患的需要。岳飛出身行武,在南宋正規部隊幹了多年,他個人的身份沒什麼問題。但岳飛的手下將士,確實大多是在戰爭中招降的俘虜和招安的盜賊,像在北伐過程中,岳飛就在淪陷區招收了很多義勇軍,他們中也有很多是嘯聚山林的強盜。還有在平定楊么起義過程中,也招降了很多叛軍。趙構即使對岳飛放心,但對他的軍隊卻不能放心。

二是收兵權需要。正因為對岳飛的軍隊不放心,對張俊、韓世忠等人的軍隊也不放心,所以就要收兵權。但在收兵權的過程中,張、韓二人相對聽話,岳飛卻固執己見,作為皇帝,那就只要殺一儆百,先拿岳飛開刀了。

三是和議需要。歷史上任何一次與外族的投降和談,沒有不死功臣的,後來宋寧宗時期“開禧北伐”失敗,要向金國求和,金國就提出要殺戰爭挑起者韓侂冑,宋寧宗很乖,果然將韓侂冑的頭顱割下,“函首以獻”,殺自己人取媚敵賊,這就是統治者的一貫風格。因此,趙構向金兵求和的時候,金兵也提出了殺岳飛的要求,趙構也很聽話,後來和議果然成功。

四是穩定的需要。穩定壓倒一切,穩定也能掩蓋一切,一切為了穩定,即使殺功臣也在所不惜。同時,和議既然即將成功,那留下武將,特別是那種不很聽話的武將,於後事既無甚用,也埋下了隱患,不如藉著話題、藉著議和的東風,乘機剪除,從此天下太平。以上這些原因,讓趙構對岳飛最終痛下殺手,殺死了我們的民族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