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讀金元史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怕遇到音譯不同,這本書這樣寫,那本書那樣寫,名字、部落,隨便拉出來一個都能寫一段備註

,比如知名度很高的木華黎,常見的就是木華黎,還有不常見的木合黎、木花裡、謀合理、摩喉羅等等;再比如鐵木真的女婿兼妻侄赤古駙馬,又譯赤窟、赤苦、赤渠、赤駒、赤曲、申窟、赤乞、失窟等等,不熟悉的時候真的讓人崩潰。

除了音譯的問題,還有就是名字太長沒規律,很容易讓人斷句斷錯,經常在網上看到有斷錯名字的,比如金國人孛術魯婁室,又譯富珠哩洛索,就被斷成富珠哩和洛索,一個人成了兩個人。當初猴格讀外藩蒙古回部王公傳的時候,最苦惱的就是人名斷句,想起來真是不堪回首。

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最近宅家讀史時,偶然間又發現一個小問題,也是名字的問題,扒拉了半天,覺得很有必要寫一寫,就權當讀史筆記吧!

那是在某日,閱讀狀元老畢的《續資治通鑑》,看大金國最後的權臣蒲察官奴率領450名忠孝軍,擊敗蒙古特穆爾岱萬餘大軍的故事。


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在這場戰事中,蒙軍3500多人溺斃,統帥特穆爾岱也陣亡,同時陣亡的還有漢人世侯董俊,另外兩位漢人世侯張柔和史天澤狼狽逃走,這也是忠孝軍最後的輝煌——歸德大捷。續通鑑卷167第六條關於歸德之戰的記載,看得猴格很激動,以少勝多嘛!戰果還如此輝煌,忠孝軍果然不負盛名。

對於這個陣亡的蒙古統帥特穆爾岱,根據《元史》槊直腯魯華傳互證可知,他就是槊直腯魯華的兒子撒吉思卜華,按續通鑑的分注考異又得知,特穆爾岱舊作“忒木䚟(礙)”。


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所以,死在歸德之戰的蒙古將軍特穆爾岱=忒木䚟(礙)=撒吉思卜華,不管史書記載的多花哨,他們都是一個人哈。真的麼???

繼續往後看,居然又見到特穆爾岱這個名字,卷168第三十八條,蒙古特穆爾岱破棗陽,準備坑殺士人,被姚樞勸諫營救數十人。

同一卷第五十五條記載,蒙古特穆爾岱攻打江陵,史嵩之派孟珙將軍前往救援,孟珙親自指揮作戰,攻破特穆爾岱部二十四砦,把蒙軍俘虜的二萬口重新奪回來,孟帥威武!

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然後我後知後覺的發現,這個特穆爾岱不是死在歸德了?已經死了幾年的人怎麼又冒出來和孟珙作戰呢?最初想,這是同名吧!漢人同名很少把事蹟張冠李戴的,但是蒙古同名張冠李戴的就多了去。

不過是個路人甲小角色不管他,繼續看書。但是,繼續不了,我的強迫症又冒出來了,查一查嘛!是老畢弄錯了?還是同名人物呢?怎麼可能死了的人還能作戰呢?你不好奇嗎?

好奇!按耐不住自己,又翻回去看看,在特穆爾岱下面的分注考異上,依舊標註的是“舊作忒木䚟”,也就是說,這個特穆爾岱也=忒木䚟,和撒吉思卜華同音譯,可以肯定的說,畢狀元失誤了。

先來看看撒吉思卜華的履歷吧!撒吉思卜華是克烈人,和王罕是一個部族,他的父親叫槊直腯魯華,是蒙古的開國功臣,後來被追封衛國公,諡號武敏。

根據《新元史》和《元史》撒吉思卜華父子的傳記,可以知道,撒吉思卜華一直和史天澤搭檔,是史天澤的監軍,在太宗四年(1232)趁金衛州節度使完顏斜捻阿不棄城逃跑時,佔據新衛州。

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汴京之戰後,金哀宗出逃,聽了蒲察官奴的建議,命完顏白撒去攻打衛州,就是撒吉思卜華的地盤新衛州。撒吉思卜華和史天澤聯手把白撒暴打一頓,一直追到白公廟連戰五天五夜,把金哀宗最後一點家底打散。

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金哀宗嚇得棄六軍逃亡歸德,又是撒吉思卜華緊緊追趕,屯軍北門,後來被蒲察官奴夜襲,撒吉思卜華一軍皆沒。

再結合《金史》慶山奴傳、石盞女魯歡傳、蒲察官奴傳記載對比可知,元史、新元史上的撒吉思卜華就是金史上的忒木泬。

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根據金史還可以補充撒吉思卜華的履歷:曾兵出冷水谷口,曾在楊驛店之戰擊斃慶山奴,隨後參與過第一次歸德之戰。最後再結合《國朝名臣事略史天澤》記載可知,撒吉思卜華又被簡寫成撒吉思。

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好了,現在我可以百分百的肯定,這個克烈人撒吉思卜華,就是撒吉思,也是忒木泬,但絕不是特穆爾岱。那老畢寫的特穆爾岱是誰呢?

按續通鑑記載可知,特穆爾岱也參加過第一次歸德之戰,也就是說他和撒吉思卜華都在壬辰年(1232)水淹歸德的戰役同時出場過。

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去查續通鑑的分注考異,依舊是“舊作忒木䚟”,再去查“忒木䚟”,找到一條記載,大豬蹄子下旨纂修的《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卷九十二有記載:按特穆德克舊作忒木䚟,今改。

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從御批通鑑可以知道,特穆德克就是忒木䚟,老畢的續通鑑成書在御批之後,到老畢這,特穆德克又成了特穆爾岱。

再查元史,按蒙古人音譯的規律,“䚟”和“礙”、“臺”經常通用,就去查查“忒木臺”,還真查出來了,有一個札剌亦兒人忒木臺。

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忒木臺的履歷在元史記載的很簡單,鐵木真時代從徵,窩闊臺時代參與平河南,蒙哥時代從徵蜀地,卒于軍。他的祖父豁火察兒,父親朔魯罕,都是驍勇善戰,他爹朔魯罕更是被鐵木真視為臂膀,在野狐嶺之戰受傷,鐵木真親自為他敷藥。忒木臺的兒子奧魯赤在元史也單獨有傳,是將門世家。

查到現在,猴格覺得可以大膽的做出推測:札剌亦兒人特穆德克=特穆爾岱=忒木䚟=忒木臺≠忒木泬。克烈人撒吉思卜華=撒吉思=忒木泬≠特穆爾岱。

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忒木泬(即克烈人撒吉思卜華,也是撒吉思)和忒木䚟(即札剌亦兒人特穆爾岱,也是特穆德克)是同時期的人,他們一起在河南參加對金戰爭,一起圍剿途經睢州的慶山奴,又一起圍困歸德府,被人忽悠水淹歸德,反而是弄巧成拙。忒木泬死在第二次歸德之戰,忒木䚟在三年後,曾經與孟珙將軍交戰並戰敗,後來死在蜀地。

音譯?筆誤?死後還能與孟珙作戰,被史書張冠李戴的忒木泬

通過查證可以知道,把兩個人寫成一個人,是畢狀元的小失誤。從此也可見,不管是多大的腕,他都有失誤的時候,所以,讀書還是要幾本書結合著讀,別說沒書讀,網路發達如斯,各種資料都能查閱到,對喜歡讀史的人來說實在是善莫大焉!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猴格整理。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無謂腦補解讀過度。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

祈求諸瘟退散!快被釘釘逼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