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民勤的羊肉,永遠是最美的味道……

家鄉民勤的羊肉,永遠是最美的味道……

故鄉——民勤,以“俗樸風醇,人民勤勞”易名,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東、西、北三面被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沙漠氣候與天然水草造就了羊肉獨特的醇香,具有無腥無羶、不肥不膩、軟硬適中、鮮美可口的品質,可煮可燜、可炒可烤的羊肉系列套餐,不僅成為民勤飲食文化中最重要的內容,而且在五湖四海的賓朋中留下“杭州風景美,民勤羊肉香”的美譽。

家鄉民勤的羊肉,永遠是最美的味道……

北方的冬天說來就來,刺骨的寒風,冰冷的飄雪,心煩的霧霾無不提醒你時至冬日。冬天人們好像更有時間研究大吃二喝,膳食增補,養膘增肥,所謂冬令進補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羊肉算得上比較好的補品了,而我家鄉民勤的羊肉應該是羊肉中的戰鬥機了,絕對的上品。

家鄉民勤的羊肉,永遠是最美的味道……

民勤羊肉是國家認可的地理標誌產品。溫帶大陸性沙漠乾旱氣候決定了民勤土壤鹽分含量大,淺層地下水礦化度高,水草偏鹼性等等這些特定環境下飼養的特定品種,再使用特定工藝加工而成的民勤羊肉就註定是獨一無二的美味。

許多人不喜歡羊肉是因為感覺太羶太腥,而民勤羊肉之所以有獨特的醇香,就因為它羶腥味輕,加上蛋白質高,脂肪適中,肉質鮮嫩,味道自然就鮮美了。

家鄉民勤的羊肉,永遠是最美的味道……

在民勤每家都會養羊,少則十幾只,多則幾十只,這不僅是經濟來源之一,也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每年春夏期間民勤的大地上就會有一波一波尋覓羊草的剷草娃,秋冬之際就會有一幫子放羊老漢遊離在田間地頭,算得上一大風景了。


以前由於缺油水,就覺得黃燜羊肉最好吃,肥瘦交融,油肉浸透,色味俱佳,解饞爽口。後來生活好了,就覺得手抓羊肉好吃,大鍋寬水,肉嫩湯鮮,原汁原味,醇香穿腸。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酒席宴桌上的清湯羊肉。切工精細的幾片肉薄而不散,紋路清晰,入口即化。白蘿蔔片和寬粉條做配菜相得益彰,澆上乳白色的全羊湯,撒上蔥花和香菜末,清香撲鼻,肥而不膩,是一道貨真價實,特別拉風的硬菜。

其實平時在家很少像黃燜水煮這麼吃,更多的是滾個臊子湯,炒個蔥爆羊肉,或者諸如做沙米羊肉麵條等家常便飯。記得小時候一隻羊一家人要吃一冬天,所以想敞開了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羊下貨和羊血是可以放開了吃的。每當入冬宰羊時,我們這幫孩子對接羊血收拾下貨分外上心,跟著大人忙前忙後不亦樂乎。老家對下貨的處理方式大都是用大水一次性煮熟,然後可以涼拌,也可以回鍋蔥炒(而在東北基本上把羊下貨都做羊湯了,一碗正宗的東北羊湯總能讓你喝得大汗淋漓,通透舒暢)。

家鄉民勤的羊肉,永遠是最美的味道……

羊的全身都是肉,羊頭羊蹄子也是美味。不過要吃到羊頭肉可沒那麼容易,收拾起來可是個大工程。好在我們靠近沙漠,有天時地利。進沙窩,燒羊頭,孩子歡,大人樂。就地取柴,點火燒旺,將帶來的烙鐵類的工具放到火中燒上,羊頭羊蹄子上的羊毛趁旺火燎盡,待烙鐵燒紅了將羊頭羊蹄子一一烙乾淨,直至毛淨皮黃,大功告成。回家後用清水洗刷乾淨,寬水煳爛。如果在水裡放些糧食,那就又多了一個吃頭----羊頭煮糧食,會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刺激著你的味蕾,長吃不厭。


家鄉缺水,每年春種之前都需要紅崖山水庫開閘放水先行澆灌,這比油還金貴的河水成了各村各社爭奪的寶貝,水利局的水老爺們便跟隨水流走鄉串村,吃遍民勤的各個角落。老百姓為了能多澆一點河水,都會拿羊肉來招待各方神仙大人,從黃燜羊肉到手抓羊肉到清湯羊肉,配上大蒜,只見個個吃得滿嘴流油。正是幹部嘴角流油,百姓田地才能流水,各得其所。

家鄉民勤的羊肉,永遠是最美的味道……

改革開放之後,吃肉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每家都會殺一口豬宰幾隻羊,非常豐盛。而我家火爐子上的那個羊肉砂鍋子卻始終不能讓我忘懷,至今記憶猶新。冬日各家的早飯都會吃得晚一些,太陽都升起一竿子多高了才開飯,吃完之後媽媽就會用砂鍋子在火爐子上燉羊肉,更準確說應該是燉羊肉湯。砂鍋裡放那麼三四塊羊肉或者羊排,添滿水,小火慢慢燉到中午,爐盤上烤著自家做的饃饃,香味在屋裡肆意的飄動,直到爸爸從地上幹活回來,一家人就可以共進午飯了(晌午)。肉可吃可不吃,但湯是必須要喝的,泡上烤出黃邊邊的饃饃,別提多香了。一度認為,在冬日的暖陽裡,這樣的日子算是最美的了,神仙也不過如此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