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保險來理財需謹慎,銀行推薦也要“三思而後行”,早知道早受益

  • 點擊右上角【關注】霸王課頭條號,收穫更多加薪秘籍。
  • 本文共1419字,閱讀全文約3分鐘

很多職場人,每月拿著固定的收入,都會有這樣的擔憂:我老了怎麼辦?孩子以後要讀書怎麼辦?生個病住個院怎麼辦?

微薄的工薪很難經得起大的生活波折,再考慮到讓自己的死工資增值,於是很多職場人會考慮保險理財,既能保障,又有收益,但是大多數人對此還是不太瞭解,很容易出現誤判。

2年前,年過40的職場人,楊女士,聽信銀行工作人員的介紹,花80萬買入“利率高於定期存款,5年後還本付息”的理財產品。

本以為自己做了一次聰明的投資,沒想到續費的時候,被告知這是一份保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保險理財,本金需到108歲的時候取出來。

其實,並不是說銀行不靠譜,一方面有些從業者確實不夠專業,故意銷售誤導, 另一方面,是我們自身也要具備一定的保險常識,以備不時之需。

用保險來理財需謹慎,銀行推薦也要“三思而後行”,早知道早受益


一、銀行推薦的理財保險也不要輕易嘗試

其實,像楊女士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因為大多數人對於銀行確實有天然的信任感,相比其它理財或者保險機構,更願意將錢存放在銀行,或者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

但是大家要清楚的是,銀行內也不僅僅只是賣自己的理財產品,也會代理銷售其它的保險理財產品,我們平時看到的銀行大廳設置的“綜合金融平臺”,這就是銀行代理銷售的保險、基金、信託等等其它的理財產品。

所在大家無論在面對銀行推薦的理財產品時,還是其它情況下,我們都要提高警惕,注意看清楚合同,問清楚條款,明確自己的需求,不要弄混淆了。


用保險來理財需謹慎,銀行推薦也要“三思而後行”,早知道早受益


二、理財型保險中的保障功能較低

說到保險,很多人應該都知道,除了大多人都知道的健康養老保障功能以外,也還有理財收益的功能。

就像我們周圍總有朋友給我們推薦理財保險,表示繳費幾年後,就可以領取數額可觀的現金,包括教育金、養老金、祝壽金等等,演算出的收益非常誘人。

通常情況下,很多人買保險,實際上是衝著健康養老保障的功能去的,但是一聽說某保險還有理財收益的功能,這樣一來,不僅有了保障還能有收益,所以就盲目選擇了理財型的保險。

殊不知,一般帶有理財性質的保險,保障性就非常低了,而且真正的理財收益也不好拿到,我們能看到的收益數據都是最理想的情況,也基本上很難實現,大多數人都看不懂這其中的邏輯。

就像楊大姐一樣,稀裡糊塗的就買了108歲才能領到錢的理財保險,保障不大,收益也難以拿到。

所以,大家買保險,既然是為了有所保障,就專注於保障的條款,不要因為某些帶有收益的理財型條款,讓自己亂了思緒,最後做出誤判,買了不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收益拿不到,保障也不到位。


用保險來理財需謹慎,銀行推薦也要“三思而後行”,早知道早受益


三、如何分辨“保障型保險”和“理財型保險”?

在我們生活中,賣保險的人無處不在,親戚朋友誰都可能有一個隱藏的身份——保險業務員。

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很多保險人情單,很多人礙於親戚朋友的面子,在沒看清楚條款的情況下,就選擇在對方那裡買一份保險,然後還不知道這份保險到底是理財的型,還是保障型,下面教大家分辨一下:

1、對於理財型保險

你要弄清楚這份保險是否在沒發生理賠的情況下,就能定期領錢,如果可以,那就是理財型保險。

當然,很多保險業務員在推銷理財型保險時,肯定會強調其可以“領錢”的功能,以及什麼時候能領,你一聽就知道了。

2、對於保障型保險

只有在發生理賠的情況下,才能獲得相應的理賠款項,例如重疾、醫療、養老、意外等等,不會有定期的現金收益。

在《科學投保五大原則》中,有很重要的一條原則:"先保障、後理財",所以大家買保險時,應該以保障為主,然後再考慮理財收益,看清楚條款和權益,謹慎購買。

最後,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買到最合適的保險,但是又永遠用不上保險,身體健康,闔家幸福。

—— END ——

  • 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改變習慣,刷新認知,規避風險,快速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