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潔白無瑕,質地堅硬,


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這是世人對“我”的普遍描述

在手藝人的幫助下

“我”擁有了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的本領

“我”可能是深宅大院前昂首的獅子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圖片源於網絡


也可能是在廟宇中受萬人敬仰的菩薩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還可能是尋常百姓家中的一個配飾或把玩件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我”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兒?

那還得看手藝人們

有著怎樣的奇思妙想和精湛工藝了!


話不多說

先讓“我”帶您認識一下“我”的家鄉吧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乾淨美麗的大石窩鎮


“我”的家鄉在北京市西南方向的

房山區大石窩鎮

這裡環境優美

北部山巒疊翠,泉流潺潺

南部沃野平疇、土壤豐腴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京西大石窩


有美景,當然更少不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這裡有鎮江營遺址、高莊村的玉皇塔

大石窩村的明代銅鐘……

以及藏有世界上獨無僅有的

石刻佛經籍的

雲居寺也在這裡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鎮江營遺址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高莊村玉皇塔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雲居寺

怎麼樣是不是很厲害呢?

但是,這些都不是重點!

在“我”的家鄉

最出名的

當數那些品質優良、品種繁多的石材了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大石窩鎮的雕塑


在大石窩

石材的開發最早可追溯至漢代

歷史上曾是皇家的御用石材

無論是在北京故宮、天安門廣場

還是圓明園、頤和園等地

您都可以見到來自“我”家鄉的石材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故宮保和殿後三臺石階正中所嵌的

巨大雲龍紋御路石


千萬年的地質運動

賦予了家鄉豐富的石料資源

隨著明代紫禁城的興建

大批能工巧匠被徵召與此

逐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雕刻技藝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漢白玉文化藝術宮


說了這麼多

想必您已經猜到“我”的身份了

沒錯,“我”就是來自房山區大石窩鎮的

非遺項目——漢白玉雕刻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漢白玉雕刻作品


漢白玉雕刻是中國皇家文化的重要載體

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幾千年來

無數精美恢宏的傑作不斷湧現

這些自然都要歸功於那些

不斷為文化傳承作出努力的石匠藝人們

下面,讓“我”來繼續為您介紹

“我”的傳承人吧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我”的傳承人,叫劉鵬

他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來到

房山區大石窩鎮

從事漢白玉雕刻的傳承和弘揚


在劉鵬看來

大石窩這裡有著非常深厚的

民間傳統技法

只有最傳統的技藝

才能雕刻出最正宗的漢白玉作品

真切感受到“我”的魅力後

劉鵬開始跟隨趙連成、劉樹楷

學習傳統漢白玉雕刻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但是,伴隨著匠人們的離去

很多技藝成為了無法被複制的絕響

對於如何繼續將“我”在

新時代中傳承下去

成為了劉鵬的新課題


他打破傳統的侷限

通過開辦學校、授課教學的方式

將漢白玉雕刻傳授給

每一個有興趣學習的人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劉鵬指導學生漢白玉雕刻技藝


不僅如此

劉鵬還在積極探索新的發展可能

在2012年漢白玉礦山停了之後

沒有了更多的石料資源

於是他將“我”的身體縮小

不再受體積的限制

就這樣,微型版的“我”出現了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漢白玉極限微雕


迷你的,小小的

看起來十分可愛動人

但是想要做出來可並不是容易的事

這需要更為精細的技術

以及極致的耐心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傳承人劉鵬在製作微型漢白玉雕刻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各位小夥伴們

你們記住“我”的名字了嗎?


我的名字叫非遺,我的家鄉在房山......


精雕玉琢,唯見匠心

“我”是房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漢白玉雕刻

“我”來自房山區的大石窩鎮

喜歡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