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英語、看不起英國的法國人,為何卻受英國思想影響最深

法國與英國兩個國家對歐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兩個國家隔海相望,交流密切,但歷來“相愛相殺”,甚至驕傲的法國人至今依然拒絕學習其他語言,尤其是英語。

不學英語、看不起英國的法國人,為何卻受英國思想影響最深

歐洲地圖

說到歐洲文化,啟蒙運動是促進歐洲思想文化快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啟蒙運動的重心主要在法國和英國,其目的在於削弱教士階層的政治權力,並削弱宗教信條的權威性,這股文學和哲學潮流在政治、宗教領域牽連廣泛。它是繼16世紀新教改革派,尤其是德國人路德和法國人加爾文的思想延續,並將後者的改革引至一個更加激進和徹底的方向。另外,啟蒙運動還繼承了17世紀“浪蕩子們”思潮在性與宗教層面的叛逆態度,同時又賦予這種態度以哲學的嚴密性。

啟蒙運動之後,法國上層社會深受影響,尤其是加強了法國對其他國家的影響。1773 年,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在宮廷接待狄德羅,不久後她又購買伏爾泰的書信手稿。此後所有的俄國精英,從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到帕斯捷爾納克等人,直到 1917 年甚至更晚都會講法語並閱讀法語作品。幾年以後,德國哲學家康德也埋頭閱讀盧梭,對法國大革命的起源充滿激情,他還發表了一篇名為《什麼是啟蒙運動?》的文章。

不學英語、看不起英國的法國人,為何卻受英國思想影響最深

法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一直佔據重要地位,尤其是啟蒙運動以來,法國文學一直與歐洲其他國家、乃至歐洲以外地區的文學保持密切聯繫。與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相比,法國在地理和文化上恰好位於南北歐洲的連接處。法國人的語言和文化好奇心傾向北部歐洲,這無疑與 18 世紀的啟蒙運動息息相關,但法國並未因此就放棄近鄰意大利和西班牙,以及海峽那邊的英國。著名的法語寫作的小說家斯塔爾夫人,在19世紀初一部名為 《柯麗娜,或論意大利》的小說中就構思了一位英國貴族愛上意大利女詩人的故事,在小說中就思考了南北歐洲的對立與互補。

不學英語、看不起英國的法國人,為何卻受英國思想影響最深

獨特又豐富的法國文化

可以說,法國與英國的關係一直微妙,互相影響又各有追求,正是在這種關係中,形成了法國人浪漫與抗爭兼具、包容與自由共存的獨特思想文化特徵。本文將介紹啟蒙運動之後,法國如何受英國在語言表達、文學形式、哲學思潮、藝術流派等諸多層面的相互影響,淺析其對法國思想及文學藝術有何影響絡。

一、英國語言對法國思想的影響

說到法國文化,不得不說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但說到二者的關係時,則有兩個不同的說法。可以說浪漫主義是對啟蒙運動的一種反動:“哲學”的“啟蒙/光明”在此遭遇浪漫主義的“黑夜”,比如,德國詩人諾瓦利斯或者法國詩人繆塞的夜晚,以及肖邦的 《夜曲》,在這裡,黑暗、陰沉重新被正名,甚至獲得讚頌。

不學英語、看不起英國的法國人,為何卻受英國思想影響最深

伏爾泰與盧梭,法國啟蒙運動代表

然而,在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之間也存在一種不那麼明顯的一致性,將法國文學置於歐洲大背景中,可以更好地展現出這種一致性。

18 世紀初期,人們就能感受到英國哲學、語言、政治思想和小說的影響,這表現為第一波英語表達法大量進入法語。直到現在,依然可以在法語中找到許多用於描繪 19 世紀文學情感的重要特徵的英文外來詞。

比如法語的“幽默” ( humour) 一詞,就能生動地體現英國思想對法國的影響。該詞從 1725 年開始出現在講法語的瑞士人德·穆拉爾特的英文書信中,並於 19 世紀 80 年代至 20 世紀 20 年代起在法國廣為流傳。這個英語詞本身從法語詞“體液 ”中派生而來,它同後者一樣最開始與古希臘醫學理論相關。“幽默”( humour) 比 “諷刺” ( ironie) 更不能讓人知曉說話者是否在嚴肅交談,從這個意義上講,該詞用來指一種迥異於譏諷作家的精神狀態。

不學英語、看不起英國的法國人,為何卻受英國思想影響最深

還有“憂鬱”( spleen) 這個詞,一種被浪漫主義詩人大肆宣揚,並受到波德萊爾讚頌的傷感形式。該詞起源於希臘語,最初是指脾臟給情感帶來的某種影響。1750年,普雷沃神父首次將這個詞引入法語,他有一部小說《瑪儂·萊斯科》常被人們以其女主角的名字來指稱,一些批評家認為這部小說預示了浪漫主義的情感。

二、“浪漫主義”:從一個詞彙到對建築藝術的影響

“浪漫主義”一詞本身就是一個英語外來詞但它在18 世紀 70 年代在法語中的最初用法,不僅是從語言上的影響,在法國的建築藝術方面也已經表現出一些浪漫主義情感的可貴跡象。一方面,它表達一種對原始自然或因帶有某些自然特徵而受到稱讚的人造景觀的新式情感:比如在盧梭和吉拉爾丹侯爵 。尤其是吉拉爾丹侯爵,他是盧梭在埃蒙農威爾的最後一位庇護者,其《論風景的構成》更是對法國風景繪畫影響深遠。

不學英語、看不起英國的法國人,為何卻受英國思想影響最深

肅穆與浪漫共存的法國建築

作為一個法國貴族,吉拉爾丹卻更喜歡英式園林。他認為法式園林甬道筆直,水池和花壇都過於規整,近於呆板無趣。而英式園林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中國園林,18 世紀初受到康熙皇帝接見的耶穌會傳教士就已領略了中國園林的風采,一些長居中國的法國傳教士在居住期間還發表過作品,引起法國上層的一些反響。

所以,當“浪漫主義”趣味出現在風景之中,在營造或再造某些類型景觀的園林藝術中也有跡可循,同時還在風景繪畫中有所體現。這就是為什麼 “浪漫主義” 一詞在18、19 世紀的英國和法國經常能讓人想起繪畫藝術和文學的某種相似性,因為它與當時人們所說的 “如畫風景”密切相關。

另一方面,浪漫主義這個詞在當時也預示著對比與爭論,從歌德到司湯達,關於拉辛和莎士比亞的爭論從未停歇,而敢於突破規則的莎士比亞更讓人喜聞樂見。這種很受歡迎的突破常規,可以用一個形容不規則的珍珠的詞語表示:巴洛克 (baroque)。

不學英語、看不起英國的法國人,為何卻受英國思想影響最深

巴洛克風格建築

巴洛克這個詞最初來源於葡萄牙語的珠寶術語,有“俗麗凌亂”之意。18 世紀末開始被用於藝術批評領域,略帶貶義地形容一些建築作品。18 世紀晚期的一些藝術家,如法國作家、哲學家狄德羅或威尼斯蝕刻藝術大師皮拉內西,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從巴洛克趣味轉向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19 世紀末,瑞士藝術史學家海因裡希·沃爾夫林在其著作中使用該詞後,它開始出現在繪畫史中。

除了偏愛突破傳統規則以及有自然野趣的原始風景之外,“浪漫主義”這個詞還意味著內在性的表達,以及強烈表現地點或人物特徵的元素,也就是人們從狄德羅開始就談論的“個體性”。於是,從18世紀開始,就出現了法國人所說的帶點諷刺和批評意味的 “英式風格癖”,這種癖好在 19 世紀變得更加引人注目,成了 “附庸風雅”的標記。當然,“英式風格癖”也是 18、19 世紀進入法語的一個英語外來詞。在這股風雅潮流中,福樓拜、普魯斯特等一些偉大小說家敏銳地看到了文化傳播與普及帶來的效應。

不學英語、看不起英國的法國人,為何卻受英國思想影響最深

自由隨性的法國裝扮

三、喪失優越感後的自大與反叛的悖論並存

啟蒙思想對世界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各個民族國家追求獨立的行動。隨著英國的強大,法國在世界上的影響逐漸縮小,法國的實力也逐漸衰落。1763年,法國先後失去了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1776 年美國獨立更是加強了英語的實力。

雖然法國殖民地不斷減少,但是法國的文化仍持續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在 《高老頭》 和 《金目少女》這兩部小說中,巴爾扎克開創了所謂 “巴黎神話”,這對後世的法國文學,甚至可能對整個西方文學都具有重要意義。 20 世紀早期的厄普頓·辛克萊以及多斯·帕索斯等美國作家筆下的紐約形象,20 世紀 30 年代德國隨筆作家瓦爾特·本雅明的“櫥窗”,60 年代法國隨筆作家羅傑·卡伊瓦等人的作品,都受這種“巴黎神話”典型的影響。

不學英語、看不起英國的法國人,為何卻受英國思想影響最深

夢幻的“巴黎神話”與浪漫幻想

但是,隨著法國的衰落,“法式風格”也在歐洲許多民族主義作家筆下被抗拒和拒斥,這種反抗也對法國思想的反叛性產生影響。在法國國內,這種反叛性進一步擴大:有人同時拒絕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不管此種拒絕有無理據,甚至為了抗拒而反叛,反哲學思潮開始愈演愈烈。1789 年後移居國外的法國人與本來就仇視法國啟蒙運動及其影響的外國人溝通往來,使得反哲學的風氣進一步加強。

緊接著第一次反革命性質的浪漫主義而來的,是 1830 年左右肇興於法國的第二次浪漫主義。第二次浪漫主義通常帶有自由主義,甚至是革命色彩。其中的代表人物雨果、拉梅奈等人政治思想的轉變就表明了這種與大革命遺產的新關係。尤其是雨果名為 《逍遙王》的劇作,戲劇中痛苦而又不合常規的弄臣特里布萊是當時革命精神的體現,但也因其顛覆性而被禁演近 50 年,從路易-菲利普時代一直被禁到1848年革命之後的拿破崙三世統治時期。

這場革命多次將民眾與國家連為一體,並讚頌中世紀藝術中的民間藝術的價值,怪誕風格的重要性也在此得到提升:怪物、畸形長期以來就被視為可笑之物,在痛苦與歡笑並存的浪漫主義時代,對此類事物的展示最終都訴諸悲劇體裁實現其反叛。

不學英語、看不起英國的法國人,為何卻受英國思想影響最深

滑稽的弄臣

經過眾多思潮的衝擊,經受時間洗禮的法國民族思想中,便體現出浪漫與偏激並舉、包容與反叛並存的神奇現象,也成為神奇而獨特的民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