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基因變異為什麼都是不好的變異?有沒有好的基因變異變成特異功能的?

曹建西


所謂“基因突變”就是“基因密碼”的改變。是基因組DNA分子發生的突然的、可遺傳的變異現象。從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變是指基因在結構上發生鹼基對組成或排列順序的改變。

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不論是真核生物還是原核生物,不論是高等動物還是低等動物都存在基因突變,也就是說,只要是生物,都有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具有普遍性。就突變而言還都具有也隨機性、低頻性、稀有性、少利多害性等共同的特性。

1.隨機性

像T.H.摩爾根飼養的紅色複眼果蠅中,奇葩的出現了一隻白色果蠅。這說明基因突變可以發生在任何的時間,任何的一個個體上,它是隨機的。而在我們研究抗菌素的時候,總是有抗藥菌的出現這也在證實著細菌在不斷的突變著,而且發現,他突變的速度,要遠遠的大於我們研究抗菌素的速度。

2.稀有性

在摩爾根的果蠅中,僅僅發現了一隻白色複眼果蠅,而不是出現若干只複眼果蠅,這說明,基因突變非常的稀有,也就是說,野生型的基因突變,以極低的頻率發生著突變的幾率。雖然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但是當一個種群內有許多個體時,就有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隨機突變,足以提供豐富的可遺傳的變異。

3.少利多害性

一般基因突變會產生不利的影響,被淘汰或是死亡,可引起疾病,如:癌症、遺傳疾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等。由於任何一種生物都是長期進化過程的產物,它們與環境條件已經取得了高度的協調。如果發生基因突變,就有可能破壞這種協調關係。因此,基因突變對於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但有極少數會使物種增強適應性。

4.不定向性

一個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發生突變,產生一個以上的等位基因。例如,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A+)可以突變成黃色基因,也可以突變成黑色基因。但是每一個基因的突變,都是有限制的。例如,小鼠毛色基因的突變,只限定在色素的範圍內,不會超出這個範圍

5.有益性

一般基因突變是有害的,但是有極為少數的是有益突變。例如一隻鳥的嘴巴很短,突然突變變種後,嘴巴會變長,這樣會取水及捕魚了,解釋了一個鳥的基因突變或進化後的明顯區別。

又如不會增加膽固醇:

有一小群非常非常幸運的人基本上不管吃什麼都不會累積膽固醇,所以他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低了90%!這是因為他們PCSK9基因能作用的量不足。現在某些藥廠打算利用這點,想研發出抑制PCSK9基因的藥。

還如睡得少精神還好:

有的人一天睡上10小時都意猶未盡,有的人每天卻只需要睡不到5個小時。傳說中,撒切爾夫人每天只睡4個小時,卻仍能不改“鐵娘子”風範。這樣異於常人的表現型背後,的確存在著與眾不同的幸運基因型。人的睡眠和覺醒過程,受到兩套機制的調控,一套是控制近晝夜節律的生物鐘,另一套是調控睡眠需求的睡眠內穩態。其中,一個叫DEC2的基因發揮著特別的作用。體內有DEC2基因突變的人恢復精力的時間比我們快兩倍。知名患者包括撒切爾夫人、薩爾瓦多·達利、邱吉爾以及尼古拉·特斯拉。在他們體內能找到突變的DEC2基因,基因解碼研究認為有這個基因的人能用更少時間完成相同作業。

一般來說,基因突變後身體會發出抗體或其他修復體進行自行修復。可是有一些突變是不可迴轉性的。突變可能導致立即死亡,也可以導致慘重後果,如器官無法正常運作,DNA嚴重受損,身體免疫力低下等。如果是有益突變,可能會發生奇蹟,如身體分泌中特殊變種細胞來保護器官,身體,或在一些沒有受骨骼保護的部位長出骨骼。

再有甚者出現蜘蛛俠,美國隊長,驚奇隊長的情況,成為我們的超人也是不無可能的!

6.獨立性

某一基因位點的一個等位基因發生突變,不影響另一個等位基因,即等位基因中的兩個基因不會同時發生突變。

①隱性突變:當代不表現,F2代表現。

②顯性突變:當代表現,與原性狀並存,形成鑲嵌現象或嵌合體。

迄今唯一公認被“治癒”的艾滋病患者是“柏林病人”蒂莫西·布朗。布朗同時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2007年在柏林接受放射療法和幹細胞移植,後來兩種疾病均消失。不過,此後對其他多名患者開展的類似嘗試都未獲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