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飲茶,這“四點”深深吸引著我!

建盞,成品率極低,可以說是被眾多缺陷包圍,想要尋覓一隻完美無瑕、沒有一丁點缺陷的建盞很難,也很少。雖然我們眼光往往聚焦在建盞的“不完美”之上,可是建盞這四點卻深深的吸引著我!

建盞飲茶,這“四點”深深吸引著我!

建盞泰斗李達·油滴

1、胎體厚重,久熱難冷

建盞,胎體厚重,飲茶久熱難冷。採用正燒,且為高溫燒成,因此口沿釉稀薄,盞底聚釉。外壁施半釉,有效的避免了燒製底粘窯的問題。

建盞飲茶,這“四點”深深吸引著我!

國大師孫建興·油滴

胎內蘊含許多小氣孔,非常有利於茶湯的保溫,更有種說法,建盞釉的氣孔率這種特性決定了其改善水質的功能。氣孔可以吸附鈣鎂粒子,減少水的硬度,變得柔軟、甘醇。因此蔡襄在《茶錄》中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因為宋代點茶時,需要將茶盞放在火上烤熱,如果盞是冷的或者盞很快容易冷,就不會那麼容易形成茶沫,口感也會大打折扣。所以胎體必須厚重。

2、底小口大,形同漏斗

建盞盞形設計底小口大,形同漏斗。這種設計其實也不是隨意設計,自然有其道理。這種設計有利於茶香的顯現,而且在當時鬥茶的大環境下,此設計不僅可以方便茶筅對茶湯的擊打,也可以更好的觀察茶湯的變化,可謂一舉多得。因此朱琰在《陶說》中說的:“宋代茶尚撇碗,以建安(今建甌)兔毫盞為上品。”

建盞飲茶,這“四點”深深吸引著我!

陳大鵬·鷓鴣斑

宋代鬥茶用的就是束口盞,12.5公分的束口盞為標準的鬥茶器。從目前出土和傳世建盞來看,也是束口盞的數量最多。我們都知道,束口型在口沿處有一週注水線,單單這個設計就有幾大好處:

1、降低口沿燒製時變形的可能性。

2、往盞內注水時有了束口線不必擔心高溫的茶水衝出建盞的口沿,因為水流在束口處被改變了流向,同時降低了流速而回落在盞中。

3、飲茶時可以更好的貼合唇部,防止茶湯漏撒。

3、從內及外,高含鐵量

建窯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此胎土為建安所特有。當然,上面有講到過,建盞可保溫,除此之外,建盞可以軟化水質,讓咱們品嚐到茶更好的滋味。而且建盞保鮮效果很好,可以有效防止變質。

建盞飲茶,這“四點”深深吸引著我!

國大師孫建興頂級作品·金縷鷓鴣斑

建盞中不僅僅是胎,釉料中也有極高的含鐵量。兩者相互作用,才幻化出自然天成的斑點與流紋,精美絕倫。假如胎土中含鐵量低了,要麼“條不達”、要麼“不飽滿”。所以,全世界喜歡研製建盞的陶藝家都要到建陽水吉去買胎土。

4、斑紋多變,主看天意

一樣的胎土,一樣的釉料,在窯爐裡的還原燒製氣氛下,產生了不一樣的變化。或是流暢的兔毫,或是羽化亮麗的鷓鴣斑,或是燦若星空的曜變。一切未可知,一切或許不如意,但是一切又在於你內心慢慢領悟的體會。

建盞飲茶,這“四點”深深吸引著我!

陸金喜曜變建盞

建盞飲茶,這“四點”深深吸引著我!

陸金喜曜變建盞

建盞常見有油滴,兔毫,鷓鴣斑等不同釉面風格。其名貴品種有兔毫,油滴和曜變。烏金釉盞是建窯早期的產品,釉面烏黑如漆,有的黑中泛青,也有顯黑褐色和醬黑色的,沒有斑紋或者斑紋不明顯,釉面普遍較厚。“色黑而瑩潤,上乘者亮可照人”,早期建盞多屬於此類。

“入窯一色,出窯萬千”,每隻建盞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斑紋在茶湯中搖曳,如夢如幻,令人愛不釋手。

不僅僅是這些,建盞飲茶,下面兩個“四點”同樣深深吸引著我:

建盞飲茶之四心

一是等待水沸的耐心;

二是泡好茶的細心;

三是沏茶時候的專心;

四是品茶賞盞時候的靜心。

建盞飲茶之四品

一品色:茶水注入建盞後,在光線的折射下,建盞的斑紋和茶水交相輝映,煥發出各種神奇的顏色,或藍或金或銀;

二品活:建盞的高含鐵量能起到活水軟水的功效,經常用建盞喝茶的朋友都知道,用建盞喝茶水質柔軟許多,甘甜無比。

三品熱:蔡襄在《茶錄》中贊到“其胚微厚,熁之久熱難冷”,即用建盞喝茶,可以長時間保證茶水的溫度,保證茶水的口感。

四品雅:建盞的雅是不需要言語的,就像喝茶時的意境,品好茶的同時欣賞雅緻的盞。

交流購盞:166059935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