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與龍 什麼是龍?哪裡有龍?


  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中國的大地被稱為“龍的土地,”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不但全世界的華族都熟悉“龍”這種形象,各種膚色的外人也從“龍”這個標記中知道它和中國的密切聯繫。這些事情,真可以說是十分微妙了。

  

中華民族與龍 什麼是龍?哪裡有龍?

  然而什麼是龍?哪裡有龍?

  

  一般人心目中的龍,和考古學家、生物學家心目中的龍,完全是兩回事。

  

  在中國這片大陸上,上古時代,的確曾經有過古生物學家心目中的“龍”,山東的萊陽、雲南的祿豐、黑龍江的嘉薩等地,解放後都曾發掘過完整的恐龍化石。我國是保存完整恐龍化石最多的國家之一。

  

  然而洪荒時代這些曾經在亞洲大陸上縱橫逞威的大爬行動物,和今天人們心目中的騰雲駕霧的龍完全是兩回事。恐龍生長在“中生代”距今1億年以上,那時不但還沒有人類,而且連人類始祖的猿類也還沒有登上歷史舞臺。在這個時期,只出現一些有袋類的哺乳動物。等到原始人類出現的時候,恐龍早已在地球絕跡,只在地層裡留下它們骸骨的化石罷了。

  

  那麼,本來在生物界全無蹤跡的中國式的龍,在古代人們心目中究竟是怎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到了今天,仍然到處都可以看到“龍”,龍的雕刻,龍的繪畫,龍的器皿,龍的裝飾,龍的旗幟……端午節划龍舟,元宵節玩龍燈。中國人都認為自己是龍的後代,有一首歌曾風靡了臺灣和大陸,名字就叫《龍的傳人》。“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呢?

  

  嚴格地說,這是—個歷史學、民俗學的問題,而不是—個生物學的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最精闢的,無過於聞一多先生了。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風》和《端午考》有力地解釋了三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龍的形象是怎樣形成的?龍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為什麼這樣有勢力?它後來為什麼又變成了帝王的符瑞?

  

  聞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龍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鬣的尾,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總之龍是一個本來不存在的各種動物的混合體。

  

  龍的傳說歷史久遠。從殷契甲骨文出現結構完備的“龍”字,迄今已3000多年,而出現龍的圖案和傳說就更早得多了,它可以一直上溯到遙遠的史前文化。相傳在“感天而生”的上古時代,有女登感“神龍”生炎帝,附寶感“北斗”生黃帝,慶都感“赤龍”合婚而生帝堯的故事。除了神龍、赤龍外,屬於伏羲氏系統的還有長龍氏、居龍氏、降龍氏、潛龍氏、上龍氏、水龍氏、青龍氏、白龍氏、墨龍氏、飛龍氏等等。這些各種各樣的“龍氏”,與後來《山海經》中所說的“龍身而人面”、“人首蛇身”的諸神,實際上都是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族徽圖騰。這種“炎裔黃胄”之說一直流傳到今天。

  

  從龍的造型中,我們可以揣摩到中華民族在形成過程中的鬥爭和聯合,以蛇為圖騰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逐漸形成華夏大氏族。它的圖騰也兼取被融合、吞併了的其他氏族、部落的圖騰,譬如:鳥圖騰、馬圖騰、鹿圖騰、牛圖騰、魚圖騰等。最後拼合成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龍”體現著華夏各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大團結。“龍”具有著無限強大的生命力,變幻莫測、氣象萬千。上可騰雲駕霧,下可遁地入海,它無堅不摧,不可戰勝。它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無可估量的創造力的象徵。

  

  龍的形象,已經越過歷史的門限,跨進現代社會來了。現在,這麼一個頭角崢嶸、矯健活潑的龍的形象,不但已經成為中國人的象徵,而且,進而跨越國界,成為全地球華族人士的符號。過去,神話在支配人,現在,人在欣賞神話。過去,人匍匐在龍的圖騰之下,現在,龍的形象增添了人間的生活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