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發動機好,為什麼國產車企不直接逆向拆解山寨,還自己研究啥?

非常男嘉賓


首先,本田發動機確實好,加速快、油耗不高,即使是受“機油門”事件的侵襲,影響也很快過去,本田今年以來在國內市場銷量持續飆升,在剛過去的6月份,增速在外資品牌中也名列第一,足見其發動機受歡迎之處。

那麼國產車企不直接逆向拆解山寨,還自己研究啥?這樣不是更方便?肯定是不行的,要是這樣都行的話,把保時捷、奔馳、寶馬這些發動機、變速器都拆了,直接逆向拆解,再買個幾萬、十幾萬元,那不是賣瘋了?哪還有這些品牌的生產之地?現實的情況是,這些高端品牌活得越來越滋潤。

原因很簡單,發動機是一輛車最高技術集成,也是一輛車的最高機密和核心,其中涉及到大量的零部件加工工藝、工藝順序、各種數據,這些東西它不告訴你,是很難逆向出來的。

廣汽內部人士曾對編輯透露過,在它們剛開始起步做傳祺時,合作伙伴本田、豐田連一張圖紙都沒給的,雖然剛開始覺得難以理解,但想想也有道理,憑什麼給你能力而培養出新的競爭對手?我們來中國是為了掙錢,不是為了慈善。

所以,對於國產車而已,如果要在發動機上取得突破,只能慢慢去試驗,而零部件材質不合乎原發動機數據要求,那麼失敗的幾率就變大了!

發農機的加工工藝是主機廠的秘密,不可能告訴你的。逆向研發,研發這兩個字是關鍵。逆向簡單,直接拆掉3D建模就可以1:1複製,但是這樣只能是機械的複製粘貼,拆一百臺發動機也不知道人家這麼設計是為了什麼。如果發動機出了問題,你也會找不到答案的,而發動機一出事就是大事,主機廠估計會賠得傾家蕩產(鹿鼎記)。


DearAuto


本田發動機好,為什麼國產車企不直接逆向拆解山寨,還自己研究啥?

其實國內的汽車廠商,也曾經逆向研發發動機,比如說吉利的1.8T逆向的大眾EA888,

比亞迪的1.5T借鑑大眾的1.4T,但是逆向研發也不是大家想的1:1還原就可以的,即使是逆向也需要研發。

逆向研發也是本事

為什麼我在國內車企裡面唯獨佩服比亞迪?因為比亞迪坦蕩承認了自己逆向研發,並且說出了“逆向研發也是本事”這樣的話。這句話不僅證明了比亞迪的坦誠,並且還證明了比亞迪的技術實力。逆向研發如果真的這麼簡單,為啥眾泰、陸風等廠商至今還在用三菱老掉牙的4G63系列發動機?因為他們連逆向研發的資格都沒有。

逆向研發在機械領域的專屬名詞叫——反求工程。如果你對這個技術一竅不通,你所能做的只能說1:1還原,因為一點點的改動都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特別是對發動機這種精密的工業品,就像抄作業一樣,如果你不懂,只能依葫蘆畫瓢。但是你只能通過拆解了解零部件的尺寸,卻沒辦法知道公差,不知道零部件的材料配比、裝配工藝,所以即使你拆解了,也沒辦法仿製出來,即使仿製出來也不會裝配,沒有圖紙的情況下,很難去山寨一款先進的汽車發動機,所以逆向一款發動機也要非常強大的技術實力支撐。

本田的地球夢發動機,抄都抄不會

大家經歷過作為一名學渣,學霸的作業給你抄你都考不到高分的痛苦嗎?國產車目前在三大件方面就是學渣,本田在為自己的車搭載地球夢發動機的時候,沒有想過其他廠商會山寨嗎?事實上,本田的地球夢發動機這玩意,給你抄你都抄不好。

這一代的地球夢發動機,基本上就是個驗證品,相當於為後來的地球夢發動機鋪路的,但即使這樣,也不是自主車企能夠仿造的。普通零件可以山寨,活塞環材料,活塞,曲軸的加工工藝怎麼山寨?雙頂置凸輪軸結構怎麼山寨?ECU控制程序怎麼山寨?中國就連三菱25年前的4G63還沒有吃透,拿什麼去仿造地球夢?

技術壁壘無法突破

退一萬步講,就算國內的材料工藝、加工精度、裝配技術足以山寨和組裝地球夢發動機,但是仍然無法量產這款發動機,因為繞不過技術壁壘。本田將關鍵技術都註冊了專利,除非你能通過其他技術繞過這些專利並且達到類似的效果,否則還是無法逆向地球夢。如果你真有這個技術實力,還逆向啥,直接正向研發吧。

綜上所述,逆向研發難度並不小,這就是為什麼說汽車工業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縮影。並且逆向研發終究不是長遠之計,只有一步一步的投入重新把工業大國的老路走一遍,中國的汽車工業才有崛起的希望。


老司機侃侃車兒


本人做過這個行業,可以說兩句。發動機的原材料鑄鐵或者鑄鋁,對材料要求很高,澆鑄方法要求也很高,不能有氣泡,砂眼,要澆鑄均勻。中國目前的工藝只有90%合格,然後上機加工,開粗。注意,到這一步的時候日本廠家會把半成品發動機放室外或者海水中,經歷風吹雨打,目的是讓發動機消除應力,自然變形。中國廠家為了追起效益和成本,會在機床上一步加工到位。加工完成後,立刻開始安裝了,也不等應力和變形慢慢消退。在後來的長時間使用中,應力變形會把平面部分彎曲,這樣輕則漏油,重則加速曲軸和氣缸磨損。裝配過程中,日企是在低位下熱脹冷縮的原理安裝的,因為是緊配,在室溫下根本放不進去。國產廠家為了省錢,裝配公差比較大,室溫下輕鬆安裝完成。所以細節決定成敗,別人家的能開三十年不壞,而沒有良心的廠家能開8年不壞,不燒機油你就謝天謝地吧。另外燒機油的本質原因就是磨損嚴重,機油就在氣缸裡面燃燒了。目前德系低端品牌也是如此。


菠蘿197556535


發動機一直都是我們的心病,從摩托車到汽車再到航空航天發動機,只要是發動機就是心病,也是我們現在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發動機原理我們的確掌握,但是就算是有實物讓我們去研究和拆解,我們也只能做出一個外掛觀類似但是質量和效果達不到的那種形似神不似的東西。

在七八十年代我們獲得了美國遺棄在越南戰場上的干支奴直升機,拿回來研究,最後拆解成為一個空殼子,這架飛機來到我們手中的時候還是可以正常使用的,但是拆解研究過後,再也飛不起來了,因為裝不上去最後放到了軍事博物館裡面當藏品,一直都沒有研究出個所以然來,也沒有做得出複製品出來。



還有八十年代的蜜月期,獲得了美國的黑鷹直升機,那麼多年過去了,我們雖然從上面研究出來了不少成果,使得直升機技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發動機方面,我們做出來的沒有達到那種效果,現在在高原救援上使用的仍然是老美的黑鷹直升機,還有毛熊的直升機,根源就是在發動機技術上面。


航空發動機技術使用在軍事領域,雖然我們這些年的發動機技術有了不小的進步,但是目前來說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發動機技術的問題在於精機加工和發動機材料上面,使得拖了後腿,導致我們現在的發動機技術仍然只是在二流水平左右,一直沒有能夠突破到一流水平。

發動機是核心技術 ,不管是在航空航天技術上面,就算在汽車上面也是一樣,發動機就是重點中的重點,發動機原理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難就難在材料上面和精密裝配上面,給我們實物來拆解研究,我們也沒辦法複製出來,因為使用的發動機配件的材料方面我們沒辦法複製,所以也就做不出那種效果。



材料技術科學是屬於基礎科學,從材料技術上去看科技水平,基礎材料是對高端技術產品影響最大的,基礎沒辦法掌握牢,高端技術自然搖搖欲墜不穩定,限制我們的不是高端技術而是基礎科學方面,曾經某企業花幾百億去研發汽車發動機,最後只是研究出來了一個汽車殼子。


很多時候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生產出來比較靠譜的產品,只是由於特殊情況,靠譜的產品價格昂貴加上市場需求,所以靠譜的東西其實並不符合現實意義,更何況研發投入需要時間去獲得成果,企業沒有那樣的長遠目標和打算,短期獲利成為了現在的潮流,越快獲利越安全,時間越久對自己越不利,所以根本沒有人真正用心去做,不是咱們做不了,不是咱們不行,而是情況不允許和不願意去那樣做而已。


無法超越的足跡


村裡以前有兩個鐵匠,用同樣的鋼材打製菜刀。但是老鐵匠打製的菜刀就特別好用,刀口鋒利、堅韌,耐久性好,而小鐵匠打製的菜刀比老鐵匠要差一些。同樣的一塊鐵,加工工藝不同。鍛打次數不同、加工溫度不同、淬火工藝不同,最後的成品天差地別。能從一把菜刀上準確的推測出鍛打次數、加工溫度、淬火時機與次數嗎?發動機也是如此。


零部件加工工藝、工藝順序、各種數據是很難逆向出來的,只能慢慢去試驗,而零部件材質不合乎原發動機數據要求,那麼失敗的幾率就變大了!加工工藝是主機廠的秘密,不可能告訴你的。逆向研發,研發這兩個字是關鍵。逆向簡單,直接拆掉3D建模就可以1:1複製,但是這樣只能是機械的複製粘貼,拆一百臺發動機也不知道人家這麼設計是為了什麼。甚至把人家的瑕疵都複製過來,為什麼要複製瑕疵,因為害怕啊!不懂得原理的複製,其結果只能有兩個。一個是發動機指標偏差太多、另外一個壽命特別短,某個零部件找不到損壞的原因。發動機是汽車上最精密的配件,配件之間的匹配很重要,並不是各自為戰。



而掌握了研發技術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每個零部件為什麼要這樣設計、這樣的設計有什麼優點、還有什麼樣的設計可以達到這個功能,從而避開專利、甚至把原來主機的缺點也改正過來。有這種研發水平的主機廠,就不去直接逆向發動機了!畢竟直接逆向發動機是侵權的行為,一告一個準。所以這類主機廠都是改變一些關鍵零部件的結構,避免侵犯專利。最高境界的逆向就是對標,知道為什麼這麼做後,變通一下思路不用模仿結構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這就是對標、自主研發。


本田是瘋子、發動機行業的瘋。技術狂人,對發動機有這狂熱的追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同樣的發動機要比別人馬力更強,發動機壓榨到極限。這類發動機仿造沒有任何意義,很難完美複製,尤其在功率榨取上。比亞迪曾經仿製過本田1.5L自吸發動機,裝在F3、L3、速銳等車型上。但是目前已經很多人把F3發動機換成了飛度拆機的發動機。可以看出來,飛度的拆車發動機還可以繼續使用,性能還不錯。這就是仿製與原版的區別,仿製版提前報廢,原版還在服役。何況有一些零部件供應商根本不會為你供貨,日系車都有自己的固定的高水平零部件供應商,這些零部件的數據也是搞不到的。例如發動機的ECU,根本沒辦法原版複製,只能求助於供應商。



換句話說,複製出來一模一樣的發動機就成功了?汽車就會大賣嗎?其實發動機只是汽車上的一個主要部件而已。決定一輛車是否暢銷、並不是一個零部件的功勞。當年吉利還裝上了豐田的發動機呢,熱賣了嗎?不還是通過收購沃爾沃後翻身的嗎?寶馬的發動機牛吧!裝在華頌、V7上,那麼這兩臺車熱賣了嗎?國內主流車企已經走過逆向仿製的階段,吸收精髓後已經開始搞正向研究,這時候在仿製本田發動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這類發動機是拿來對標的。何況本田1.5T發動機缺陷到迄今為止也沒有完全解決。仿製他幹嘛?


水墨丹青一世情


事實上不是沒拆過,甚至也有廠家通過某些渠道還能找到零部件的數模。這些東西雖然是機密,但偷偷研究的很正常呀。

大家不要神化汽車工程師,其實很多工程師就是在做逆向工程的工作。


所謂的逆向工程是一種產品設計技術再現過程,即對一項目標產品進行逆向分析及研究,從而演繹並得出該產品的處理流程、組織結構、功能特性及技術規格等設計要素,以製作出功能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樣的產品。

事實上,逆向發動機在早前還不少。而且除了汽車發動機外,摩托車發動機也同樣如此。比如隆鑫無極500DS就是逆向研發本田的步雙缸發動機。


除了本田外,也有不少日系發動機也在被逆向目標內。比如早期奔騰主打ET3系列發動機分2.0L和2.3L兩個排量,由馬自達I4系列發動機逆向而來;長安的1.5TDPI發動機是基於鈴木發動機逆向而來。等等。

不過相比之下,三菱和豐田被逆向的概率要相對更高一些,這大概與本田在發動機設定上比較激進以及不怎麼在國內投放尖端發動機有關。

除此之外就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要知道發動機並不是知道原理就能模仿的,如何有效地規避技術專利、如何分析除零件的製造工藝等等,都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而且發動機除了機械裝置還有軟件。

要知道現在全球絕大多數發動機控制器軟硬件,其實都是被博世、法雷奧、德爾福這些一線供應商壟斷的。車企想要進一步調校發動機,還是得找他們。所以拆解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東拉西車


我國的工業基礎差在了哪裡?材料學和結構學都遠遠落後日本,裝配工藝同樣差,我們能瞭解一件設備的原理和結構,卻未必能做得出來。比如高強度鋼材,我們生產的鋼材在配比方面就落後,日系車可以使用更少的材料做出強度更高的產品,我們能做得就是把空心的地方做成實心,材料不會重量來湊。


發動機的原理,哪個車企會不知道?本田發動機強大,為什麼不逆向研發?

舉個例子,給我們一張高等奧數試題,有大學學歷的學霸很快就做出來了,對於我們只有初中水平,只能抄人家學霸的答案,學霸的解題思路是什麼,我們不懂,學霸哪個地方做錯了有瑕疵,我們不懂,這道題如果換個思路解答,我們做不到。

研發發動機就是這樣的情況。我們只能抄,但是抄出來的東西達不到人家的水準。發動機屬於精準核心的零部件機器,哪怕你能完整的拆出來也不一定能裝回去,讓我們按照這些拆解出來的零部件去生產,等於邯鄲學步。

本田發動機專利保護很多,我們如果逆向時,解題思路和人家一樣,是行不通的,換個解題思路又不會,那能怎麼辦?

日本的機械部件為何耐用?用幾十年沒有問題?人家從材料結構上就比國產的東西強,裝配工藝更嚴格,有些是需要在低溫條件下裝配,而我們的裝配一般都是在常溫狀態下,熱處理技術也落後,消除應力不徹底,舉個簡單的例子,日本的挖掘機、吊車、裝載車使用二十多年仍然能正常使用,曾經我在的公司擁有三臺日本多田野吊車,車齡25年了,都在正常服役,而國產徐工的吊車7-8年就破破爛爛了,機械間的況量也比較大了。



發動機不是說拆開學學就能學會的,基礎工業不行,沒有技術理論,沒有底蘊,就是把圖紙給你,你掌握了原理,材料配方和商業機密不給你,你用二三十年也學不來。就像B2轟炸機,人家都退役的東西,把圖紙都給我們,我們用60年也不一定能造出來,差距就是這麼殘酷。

三菱重工的4G63發動機,我們國產車都是從它研究來的,要逆向一款發動機,是非常燒錢的,幾個億投入進去都不一定能有成果,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民族企業誰能做到?而且造車也不只是發動機這個方面,還有變速箱和底盤呢?


66號車坊


有行業內部的人,你問問他,日系車很多的氣門技術和正時,有沒有出現過拆時候好拆,往回對時候就沒一次對好過的經歷你就知道了。

而且本田發動機好與不好不國產車企不是看中的,為什麼三菱的發動機被賣爛了,並不是性能好是穩定性強而且成本非常非常低,所以當年恨不得60%以上的國產車型搭載的都是三菱發動機,這種情況也出現過很多其他上,比如馬自達和福特,奔騰和大眾,紅旗和奧迪,日產和奔馳,奧迪曾經的V6也是借鑑了日產。

國產車企不是用心和山寨問題,更多是良心問題,成本低利潤高才是他們的標準,並非給你造一臺你滿意的車,而是造一臺可以在市場上大量買賣的車型,這才是他們認為的趨勢,只有最近才開始意識到總靠模仿別人是不行的,開始慢慢自主研發,可惜受到的限制太多,好的機械工程人員發動機研發人員有的是,真正能被車企保留下來的方案少之又少,詳情參照國足。


carmodi車壇


本田發動機確實是好,不然怎麼會被稱作"買發動機送車"、"技術宅"、"黑科技"呢?本田發動機動力強勁、省油、質量穩定可靠,離不開工匠精神、先進的工藝、高品質的原材料和高精度的機具設備。

雖然本田有"機油門"事件,但是本田依舊是汽車市場最受歡迎的品牌,尤其是現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本田更是逆勢增長脫穎而出。事實證明,只有專注技術研發才能服眾,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會有市場。再加上不錯的營銷能力,現在的本田真的是順風順水春風得意。


本田的紅頭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經典的發動機之一。2.0升自然吸氣發動機可以壓榨出250匹馬力,125的升功率是現在很多渦輪增壓發動機達不到,要知道這可是本田十多年前的技術了。本田紅頭機之所以厲害,離不開工匠精神。舉例來說,為進一步提升發動機性能,為了讓排氣更加順暢,本田工程在原有的基礎上改用直排氣,但是排氣管的走向會與轉向系統和底盤發生衝突,本田沒有猶豫,直接徹底的重新開發了一底盤,而這一努力讓發動機增加了五馬力。

還有為了讓進氣更加的順暢,工程師們會一遍又一遍的優化進氣,進氣管內壁經過無數次打磨,然後塗上低摩擦材料,這讓發動機增加一馬力。然而,這僅僅是本田紅頭機的冰山一角,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無數次的嘗試和優化,才有了傲視群雄的本田紅頭機。

沒有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不可能有好的產品,更不會有精品誕生。同樣與工匠精神同樣重要的還有工藝、材料、機具設備等,這是鑄造精品不可或缺的。即便是讓現在的國產車去打造一臺本田紅頭機,也很難達到相同的效果。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自主品牌汽車缺少工匠精神,總是希望通過最簡單的方法來創造最大的效益,對於一臺汽車來說,外觀和配置是最好做的,也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但是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所以自主品牌汽車會在外觀和配置是努力,可以聘請海外工程師來設計外殼。

核心技術方面,只能用湊合來形容。技術研發是最耗資金的,也是最難的,可能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自主品牌汽車不會把重心放在這方面的,因此自主品牌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始終不足。

本田發動機確實不錯,但這並不是自主品牌汽車想模仿就能模仿來的。或許是因為本田機頭太難搞了,自主品牌汽車才沒有去模仿本田。自主品牌缺少的或許不是資金,而是不達目標死不罷休的信念。

CMC車主俱樂部,悅之心、悅之行,交友、自駕、攝影、越野、漂移,活出精彩,中國汽車俱樂部旗下組織!歡迎加入CMC車主俱樂部大家庭!


CMC車主俱樂部


發動機不是那麼好山寨的,並不是你拆成零件然後照做再組裝就行。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1、材料


現在主流的發動機都是鋁合金缸體,這我們都知道。但是真到了加工製作時你最起碼要知道是鋁和哪些元素的合金吧?要知道各種成分含量吧?要知道缸體材料的特性吧?這些數據你很難得到。材料不同其熱膨脹係數、強度等都有差異。都會對發動機有不同的影響。

2、精度


這裡說的精度指的是原設計數據,而不是加工能力。因為零件加工時都會有誤差,我們測量到的是帶有誤差的數據而並非原廠設計數據。用這個數據再去設計加工,誤差就會被擴大。結果要麼不耐用,要麼達不到人家的性能水平。

3、軟件抄不來


現在的發動機都是電控系統,我們看到的一堆堆零件只是硬件。它們需要ECU統一管理才能平穩運行。而ECU控制程序的開發設計即使在全球都只有那麼幾家能做,我們做不出來ECU只仿造了一堆硬件又有何用呢?

4、時效性

汽車發動機技術更新換代比較快,抄襲再研究消化需要時間。最終很有可能出現你費盡周折生產出來了尋呼機結果發現大家都用大哥大的情況了。

所以說徹徹底底的仿造基本上不存在,但也不是說完全不借鑑。拆是肯定要拆的,拆完學習借鑑一下,看對方的技術水平、性能數據,做到心裡有數。然後再找技術顧問公司協助設計出性能數據不落後於對手產品的發動機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