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以“勢”造形延伸時間“用筆宜活”是書法時間特徵的關鍵點

書法:以“勢”造形延伸時間“用筆宜活”是書法時間特徵的關鍵點

漢字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現代書法”所倡導的“流行書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對作品空間構成形態的探索,我們在欣賞書法作品時,書法本身的點、線意義逐漸改變及昇華成構成關係,空間構成的意義不僅是一種混合著心智,而且是完滿的獨到表現,也就是說是由普通的平面構成形象上升到可辨識其意義的空間藝術。我們所感覺到這與傳統的書法作品拉開了距離,其次書法作品作為平面視覺藝術強調書法本身的藝術表現力,又有一定的可識性,重在通過諸形象的變化、互動來感染觀眾,傳達創作主題。

書法:以“勢”造形延伸時間“用筆宜活”是書法時間特徵的關鍵點

可以看得出來,現代書法注重整個作品空間構成關係,在作品的空間構成方面做出一些嘗試,作為一種探索。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

以“勢”造形延伸時間

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說:“由線條創造出空間,又可以根據運動行為本身成為一個時間性的空間。就是說,它應該成為一個空間一—時間性的形式。書法線條的時間性濃縮在空間之中,是一門既具有時間特徵又具有空間特徵的藝術。

書法:以“勢”造形延伸時間“用筆宜活”是書法時間特徵的關鍵點

書法的運動形式表現在凝固我的空間中,是一種不動之動。而且這種“不動之動”不像繪畫和電影有具體的物像或物體當做背景透視或表現張力,而是用一種線條的“勢”與線性空間構架的張力。創作的實景並沒有作為欣賞的內容,他是一種以線表跡表示的時間。古人論書:“凡落筆”“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結,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書法用筆有遲急、曲直、起伏之分,“遲急”是說用筆的速度、節奏;“曲直”是講用筆平面運動的軌跡;“起伏”是言用筆的提按。這些都是用筆的要點。“遲”見沉靜,“急”得形勢;“曲”克平板,“直”存剛勁;“起”可靈動,“伏”能穩重,可見,書法的時間性是貫穿於運筆之中。

所謂“勢”,指物體在運動中具有目標性的方向趨向

點畫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具有時間性——上一筆與下一筆之間有一種轉承關係,一方面表現為形狀的銜接,另一方面表現為內在的貫通。即使形體上下銜接,其筆勢造成的慣性使上下筆畫之間也能形成氣的順暢,這便是我們所說的筆勢。字體通過大小、方圓、扁長、疏密等關係表現出各自之間的聯繫,成為形不連而氣貫通的時間格局。當我們看一個具體的字的時候,我們的經驗習慣為自左至右看筆畫的起訖時轉;但當我們看整幅作品時,如行數較多(兩行以上),我們的習慣卻是從右邊看向左邊,這便是習慣而成的時間次序。

書法:以“勢”造形延伸時間“用筆宜活”是書法時間特徵的關鍵點

而倘若我們將習慣改變,時間的次序也同樣會有所改變

另外,書法的時間性還表現為用筆不可重複的規定上。幾乎所有使用漢字的人都知道,毛筆書法是不可以描畫的。一筆下去就是一筆,用筆不加更改,一方面是一種技術本領,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書法審美的特殊要求——線條必須具有一種鮮活的生命感覺。用筆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點畫形態的美化勾劃,具有規則因素,但其最終的要求是能夠達到“活”,不可為用筆而用筆。書法用筆不可重複的規定,及“用筆宜活”的要求正是實現書法時間特徵的關鍵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