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智慧的光芒

今天隨手拿起圖書角里的一本書,心想仔細讀一下吧,看看這本新課標推薦的外國書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讀著讀著,不禁讓我想起了大約二十年前的一件事。

那不是智慧的光芒

那時我還在上學。四年中的第二年,我們開設了一門叫做“唐宋文學”的課,講這科的老師是位男老師,大約四十多歲,身材輕盈,個子不高,看上去總是那麼溫和溫雅,他的課就像他的人一樣,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那時都是大課時,一上兩節課,大約兩個小時。他一走進教室的門就直登講臺,從來不講廢話,不會說學生紀律如何,也不會查學生人數,都是直接入題。兩個小時的時間,滔滔不絕,幾乎沒有暫停,沒有歇息,桌子上攤開著一本和我們一樣的課本,大概也有講義什麼的,但從來沒見他邊講邊翻閱過。他的聲音不高不低,溫婉生動,他在臺上講得繪聲繪色、神采飛揚,我們在臺下正襟危坐,豎著耳朵仔細聆聽著,生怕漏掉老師的一個字節,不時地隨著老師的精彩講解報以會心的微笑。他的課我們一個筆記也沒有做過,不是我們偷懶,也不是我們故意。他極少在黑板上落筆,他的課,你只需帶著耳朵仔細聆聽就可。他的抑揚頓挫,他的飽蘸的情感,總是深深地感染著你。每一次講課,彷彿創設了如同江南園林一樣的情境,讓聽者舒心暢心溫心。

那不是智慧的光芒

他的課如行雲流水一般,連起承轉折都不需要,只要站上講臺,開了頭,就一氣呵成。曾經有同學覺得這種講課方式很特別,很欣賞,也想從老師身上學幾招,可是一個學期下來,感嘆無法總結,更無法模仿,但每一個聽他課的學生依然都是那樣洗耳恭聽,聽得眉飛色舞,有滋有味。他的課,總是臺上講的人繪聲繪色,臺下聽的人津津有味,有那麼些時刻,讓人感覺整個教室渾然一體,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那不是智慧的光芒

“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從前如果算是聽說的話,那麼從他的身上,我們每個人是切身體會到了這個詞的真實存在。老師是典型的“才子佳人”中才子的形象,氣質溫文爾雅,而且文筆了得。據說當年的校長髮言稿都是出自他手。當時的校長是語文報的創始人,上海籍人,名聲也是相當的顯赫,氣質非常好,每次開學典禮,慷慨激昂,也是圈粉無數。老師的課自然成了大家的嚮往,到那一天,沒有一個人請假,沒有一個人逃課,教室總是滿滿的。每次講完課,老師已經悄然而去,我們還繼續坐在座位上一動不動,還沉浸在老師的課堂裡,久久回不過神來。

那不是智慧的光芒

我特別喜歡這種“文質兼美”的氣質,自然也是最忠實的聽眾之一。每次上課,我總是特別專心,可以說是聚精會神、全神貫注。老師一上講臺,簡直是自帶光芒,無數的金光在頭頂散發。從第一堂課開始,我就發現了這樣一個秘密,連續幾節課後,我發現圍繞在老師頭頂的光芒依然金光閃閃地存在,那種光芒我只在影視劇裡如來佛的周圍看見過。除了如來佛祖,老師是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的唯一一個!在寢室裡,舍友隔三差五地談論老師的課如何好,就是沒有人提到金光的問題,我有些憋不住了,試探地說,老師周圍簡直是光芒萬丈,舍友激情澎湃,激動地說我總結的真好,老師渾身上下就是都散發著智慧的光芒!聖.德克旭貝里在《小王子》中說,他畫了一條蟒蛇吞了一頭象,拿給大人看,大人都說那是一頂帽子。無論他如何解釋,他們都說那是帽子,後來他只好同流合汙,遷就他們的水平。我的舍友如同這些大人一樣,認為的光芒在她們那裡就是一種臆想,一種來自課堂的延伸,而我不是,我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老師頭頂的那種和如來佛一樣的“佛光”!

那不是智慧的光芒

老師大概是南方人,我不太記得了,隱約覺得是,也或許是因為他的名字裡有一個“蘇”字的緣故,也或許因為他的氣質。有一段時間,聽說他去了福建師大,今天在舍友的提醒下,我在百度裡輸入老師的名字,發現結果是集美大學,集美大學某院的院長,從介紹上看,和他原來的研究方向也一致,出生日期也基本吻合,大概是沒錯了。

我總覺得這是奇蹟!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看到過老師頭頂的佛光,我也不知道老師自己是否也有過同樣的感知,但我覺得他就是文曲星下凡,是真真正正讓學生喜歡的老師,是不用裝飾自帶佛光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