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智慧的光芒

今天随手拿起图书角里的一本书,心想仔细读一下吧,看看这本新课标推荐的外国书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读着读着,不禁让我想起了大约二十年前的一件事。

那不是智慧的光芒

那时我还在上学。四年中的第二年,我们开设了一门叫做“唐宋文学”的课,讲这科的老师是位男老师,大约四十多岁,身材轻盈,个子不高,看上去总是那么温和温雅,他的课就像他的人一样,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那时都是大课时,一上两节课,大约两个小时。他一走进教室的门就直登讲台,从来不讲废话,不会说学生纪律如何,也不会查学生人数,都是直接入题。两个小时的时间,滔滔不绝,几乎没有暂停,没有歇息,桌子上摊开着一本和我们一样的课本,大概也有讲义什么的,但从来没见他边讲边翻阅过。他的声音不高不低,温婉生动,他在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神采飞扬,我们在台下正襟危坐,竖着耳朵仔细聆听着,生怕漏掉老师的一个字节,不时地随着老师的精彩讲解报以会心的微笑。他的课我们一个笔记也没有做过,不是我们偷懒,也不是我们故意。他极少在黑板上落笔,他的课,你只需带着耳朵仔细聆听就可。他的抑扬顿挫,他的饱蘸的情感,总是深深地感染着你。每一次讲课,仿佛创设了如同江南园林一样的情境,让听者舒心畅心温心。

那不是智慧的光芒

他的课如行云流水一般,连起承转折都不需要,只要站上讲台,开了头,就一气呵成。曾经有同学觉得这种讲课方式很特别,很欣赏,也想从老师身上学几招,可是一个学期下来,感叹无法总结,更无法模仿,但每一个听他课的学生依然都是那样洗耳恭听,听得眉飞色舞,有滋有味。他的课,总是台上讲的人绘声绘色,台下听的人津津有味,有那么些时刻,让人感觉整个教室浑然一体,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那不是智慧的光芒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前如果算是听说的话,那么从他的身上,我们每个人是切身体会到了这个词的真实存在。老师是典型的“才子佳人”中才子的形象,气质温文尔雅,而且文笔了得。据说当年的校长发言稿都是出自他手。当时的校长是语文报的创始人,上海籍人,名声也是相当的显赫,气质非常好,每次开学典礼,慷慨激昂,也是圈粉无数。老师的课自然成了大家的向往,到那一天,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逃课,教室总是满满的。每次讲完课,老师已经悄然而去,我们还继续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还沉浸在老师的课堂里,久久回不过神来。

那不是智慧的光芒

我特别喜欢这种“文质兼美”的气质,自然也是最忠实的听众之一。每次上课,我总是特别专心,可以说是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老师一上讲台,简直是自带光芒,无数的金光在头顶散发。从第一堂课开始,我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连续几节课后,我发现围绕在老师头顶的光芒依然金光闪闪地存在,那种光芒我只在影视剧里如来佛的周围看见过。除了如来佛祖,老师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个!在寝室里,舍友隔三差五地谈论老师的课如何好,就是没有人提到金光的问题,我有些憋不住了,试探地说,老师周围简直是光芒万丈,舍友激情澎湃,激动地说我总结的真好,老师浑身上下就是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圣.德克旭贝里在《小王子》中说,他画了一条蟒蛇吞了一头象,拿给大人看,大人都说那是一顶帽子。无论他如何解释,他们都说那是帽子,后来他只好同流合污,迁就他们的水平。我的舍友如同这些大人一样,认为的光芒在她们那里就是一种臆想,一种来自课堂的延伸,而我不是,我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老师头顶的那种和如来佛一样的“佛光”!

那不是智慧的光芒

老师大概是南方人,我不太记得了,隐约觉得是,也或许是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一个“苏”字的缘故,也或许因为他的气质。有一段时间,听说他去了福建师大,今天在舍友的提醒下,我在百度里输入老师的名字,发现结果是集美大学,集美大学某院的院长,从介绍上看,和他原来的研究方向也一致,出生日期也基本吻合,大概是没错了。

我总觉得这是奇迹!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看到过老师头顶的佛光,我也不知道老师自己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知,但我觉得他就是文曲星下凡,是真真正正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不用装饰自带佛光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