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十幾歲就成婚生子?其實原因很簡單

古人稱女子的十五歲為及笄,意思就是說過了這個年紀的姑娘已經可以把頭髮盤起來了,同時也說明這個年紀的姑娘已經可以開始被當做是大人來對待。可以家人成婚,也可以綿延子嗣了。但是在現代,十五歲這個年紀就還在上中學,屬於不折不扣的小孩子。談戀愛都得算是早戀,怎麼還能成婚呢?今天,嘰蘿就來跟小夥伴們聊一聊為什麼古代人成親那麼早,其實原因很簡單的。


古人為什麼十幾歲就成婚生子?其實原因很簡單


在我國的周朝時期,當時的朝廷就有明文規定,女子十五歲及笄之後就可以嫁人了,且一定要在二十歲之前就成婚。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年齡又被提前了一些,規定女子十五歲之前就可以定親,並且成親。


古人為什麼十幾歲就成婚生子?其實原因很簡單


時間到了三國的時期,女子被要求出嫁的年齡一下就到了十二歲。這個情況到了唐代的時候才稍微改善了一些,放寬到了十四歲。在歷史上,帝王關於百姓女子成婚生子的年齡所頒佈的律法確實不在少數。


古人為什麼十幾歲就成婚生子?其實原因很簡單


例如漢惠帝曾經就有規定,如果女子十五歲之前不出嫁的話,那麼那一家人就要交多於旁人五倍的稅收。這項規定直接讓當時的貧民百姓叫苦連天,但是大家敢怒不敢言。於是只能把自家還未長成的女兒草草的婚配了,以求不要增加稅收。一家人能吃飽飯,活下去。


古人為什麼十幾歲就成婚生子?其實原因很簡單


在現代的我們看來,這種政策是非常不人性化的。難道古人們看不出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古人當然知道。在當時許多歷史時期的朝堂之上,朝臣們就這個問題曾與皇帝進行過討論。表示這樣對女子的健康狀況非常不利,但是皇帝表示一定要這樣才能保證人口的增加和繁衍。


古人為什麼十幾歲就成婚生子?其實原因很簡單


所以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們才開始提倡晚婚晚育。保證女孩子的身體發展健康,所以古代女孩子人權低下,過早結婚只為了生孩子這件事還是非常可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