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尚有來路,父母去只剩歸途

我有一個遠房表哥,好吃懶做不學無術,妻子無奈離婚留下五歲的兒子軒軒和奶奶生活。軒軒的性格自此大變,沉默怕人,完全不像五歲小男孩的活潑好動,他怯怯的跟我說,我怕出去被小朋友們問“你媽媽真的不要你了嗎?”

小北生活/父母在尚有來路,父母去只剩歸途

我的朋友崔老師班上一個叛逆期的女孩,總是想要離家出走,因為覺得媽媽管這管那一點也不自由,她甚至有時埋怨的說,自己寧願是個孤兒。崔老師和家長串通要帶女孩“出走”,。第一天女孩興奮又期待,第二天女孩吃的很少,第三天女孩說,崔老師,我想回家,我想我媽媽。

我初中開始住校,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獨立。大學時寒暑假我都會找一個兼職,時間閒下來才回家住上幾天。我一直以不戀家自詡,甚至鄙視那種每週週末就回家的同學。如果我快30歲了,結婚成家了,反而發現自己越發戀起那個爸爸媽媽的家,恨不得每天粘著爸爸要吃紅燒魚,拉著媽媽去趕集。我自嘲,自己怎麼越活越回去了。

同事王姐,30出頭,長得漂亮性格潑辣,家庭富裕夫妻恩愛兒女雙全,她本人還蟬聯公司銷售冠軍數月。同事們總是聚在一起討論她,無不羨慕的細數她各種優點,一次大家又在誇獎她時,她也“洋洋自得”地附和大家:“沒說身材好嗎”“說了是個文化人兒嗎”大家嘻嘻哈哈的取樂直言“說了,說了”,突然王姐聲音低了八度說道,也有一個缺點,沒媽。大家都沉默了。

小北生活/父母在尚有來路,父母去只剩歸途

鄰居高嬸是遠近聞名的孝敬媳婦兒,吃喝穿用,都是先想到公婆,陪著婆婆遛彎趕集看戲跳廣場舞,叫媽叫的比叔叔還響亮。有人問高嬸怎麼做到的,她一改常態:我從小就沒媽,知道那種滋味,現在終於有媽了還不得珍惜啊!

前兩年姥姥生了重病,媽媽舅舅姨姨輪流看守。媽媽從進入更年期體重一直飆升還不剋制飲食,而就在姥姥住院的兩個月愣是瘦了20多斤自己都沒感覺。後來媽媽說,那一段日子,最怕就是接到你姨或者舅舅的電話,電話響先把心提到嗓子眼,聽到沒事再放下去。

二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大伯伯退休後就帶著二奶奶回了老家居住。大伯伯每天騎著電動三輪車帶著二奶奶出去遛彎、串門、赴酒場,每天洗澡和中藥泡腳必不可少。二奶奶清醒的時候,大伯伯就像逗弄小孩一樣陪二奶奶玩鬧,不清醒的時候大伯伯就是陪著二奶奶吃飯睡覺喝水遛彎。二奶奶年紀越大,清醒的時候反而原來越多。

小北生活/父母在尚有來路,父母去只剩歸途

一次在公交車上,兩個大概70多歲的老太太同時上車於是攀談起來。一個問另一個要幹嘛去,另一個回答:看看老孃去。問的老太太說,你還有老孃呢。另一個老太太立馬提高嗓門:是啊,99啦,牙還沒掉光呢,每天吃好幾片大肥肉!語氣裡充滿了自豪,就像一個崇拜父母的孩子。

聽來的一個故事,爺爺去世後,孩子們為了孝順80多歲的奶奶,把她接到城裡住。奶奶卻並不開心,孩子問奶奶怎麼了,奶奶說她想家。孩子們認為奶奶一定是想念爺爺了,於是好心勸慰她,奶奶說,我想我**村的家,我想我從小長大的家,我想我爸爸媽媽的那個家了。而那個家,40年前就已經沒有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有父母在,我們才永遠是可以不用長大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